努力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时间:2022-07-19 11:47:26

努力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江苏省丰县农广校以提高农民持证比重和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为抓手,大范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农业信息技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五类农民培训和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及农业专业中等职业教育,2006年至今,共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农民50.7万人,架起了全县农民向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转移的立交桥。

一、努力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的实施,丰县农广校积极与农委系统内相关部门密切合作,逐步形成了以县农广校为主阵地,县级农技推广部门、镇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个部门、多个层次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县镇两级农民教育培训服务网络体系。

1. 明确分工。县农广校主要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讲师团的组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指导与督查及在校开展创业农民、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技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四类培训和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依托镇级农技推广中心和村委会做好人员的组织、培训地点的落实,由农广校牵头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开展培训,形成了由县到镇、到村的教育培训网络。

2. 横向联合。县农广校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充分征求农民意见,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借助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积极与农委及农工办、农机等涉农部门合作,还与组织、人事、工商、民政、教育、科技、妇联、共青团、广播电视局等部门联合搭台唱戏,形成强大的培训组织合力。如与组织部合作,组织大学生村官、农村党员干部的创业培训;与团县委合作,开展农村青年的创业培训;与农工办、工商局合作,开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的培训;与民政局合作,开展农业专业协会的培训等。

3. 整合资源。县农广校整合县委组织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终端设备资源、中华果都网站的网络设备资源和农广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县、镇、村三级网络视频直播培训系统,实现了专家在线直播培训、远程技术诊断、远程在线咨询、远程在线观看技术讲座录像和县镇村的三级网络视频会议等功能。目前,已建成县到2个镇10村的在线直播培训。同时,积极与县电视台合作,开设了农村天地栏目——农业技术讲座,每周播出一期。学校与县电信、移动公司合作,在校内开设了短信服务平台,免费为农民学员群发农业技术短信。另外还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联合开展培训,实现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二、加强“四有”建设,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县农广校根据省校提出的强化“四有建设”要求(即“有高素质的讲师团与管理队伍、有稳定齐全的教育培训基地、有现代化的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有适应农民需求并全省共享的媒体资源”),积极推进“四有”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功能和能力,逐步建立一个以县农广校为中心,以镇村培训点为延伸服务的,功能比较强、手段比较先进、运转比较灵活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讲师团队伍。自2006年实施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以来,为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县农广校通过理论、试讲考试和综合考核,从县、镇两级选拔近100名中级以上职称农业技术人员,组建了百人讲师团,并吸纳乡土人才和大专院校、科研所教授专家以及农民创业成功人士加入讲师团队伍。根据不同专业,将讲师团划分了14个组,并制定了讲师团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严格考核,实行末位淘汰,讲课报酬与考核绩效挂钩,年底进行总结,开展优秀讲师评选活动。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每年都对讲师团成员和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7年来,累计举办讲师团培训班21期。

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学培训实效。县农广校在县委组织部和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0万元自建了集教育培训、生产实践、示范展示、种苗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教育培训实习基地。基地占地50亩,建有1500平方米育苗温室1个,600平方米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温室4个,150平方米的培训及产品展示厅和30亩的花卉苗木育苗基地。

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理论授课不直观、难理解、不易消化的特点,农广校加强对学员动手操作实践的培训,让学员参与生产操作。基地每年可供近1000名学员参观实践,理论授课后,组织学员到实习基地再实践操作培训,由老师和技术员手把手教,做给他们看,教会他们怎么干。为学员提供从棚体建设、设施育苗、移栽种植、管理采摘等一套完整的设施蔬菜、花卉的生产技术,完成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基地培训教学全过程。

基地还增挂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牌子,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交付由大学生村官组建的徐州汉邦骄子农业发展公司,具体负责生产经营管理,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学校负责出资聘请一名技术员和新品种的引进费用。公司无偿配合学校做好学员的参观实习指导,新品种的试验、试种和生产示范工作。同时,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国内外新品种,进行试验、试种和育苗、学员不仅学会了高效设施蔬菜种植的整套技术,还了解了市场所需品种与行情。

基地每年可育苗120万株,为农民、学员及时快捷提供优质廉价种苗,并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公司年创造经济效益近20万元。基地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培训功能,方便了农民就近就地学习和实践。基地建设开发,促进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推动了全县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3.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农广校注重教学设施的改善和完善,不断增添教学设施、设备,培训能力逐步增强。学校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大中小教室、多功能教室、微机室、会议室、学员宿舍、学员餐厅、实习基地一应俱全。配备教学、办公用计算机64台,购置了一批投影仪、手提电脑、音响投影教学设备,照相摄像设备,添置远程教育终端站、县镇村三级网络培训系统、短信平台等教学设备等,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4. 加强媒体资源建设,满足农民学习需求。县农广校每年都购买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和中央校的中专学历教材及光盘,价值10多万元。同时,组织学校教师和讲师团成员,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实际,编写了地方培训教材、讲义和培训课件,先后有12项教材、16个课件和2个影像教材获省校优秀教材奖,两部教材被省校选为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用书,并予以出版发行。

三、科学用好“直通车”,快捷服务新农民

2010年12月,江苏省农委为丰县农广校配备了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一辆,它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其投入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丰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拉近了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户的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培训效果,形成了培训的经常性和快捷性,深受农民欢迎。近两年来,县农广校利用“直通车”,结合省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的实施,在全县14个镇进村开展培训、科技咨询、送科技下乡等共257场次,受训人农民达4万多人次,“直通车”成为进村培训的大课堂、巡回咨询的宣传车、技术推广的工作站、流动服务的科技书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直通车”开展培训直观生动、作用明显,进村入户机动灵活、方便快捷。农广校利用直通车上的设备进行投影教学,图文并茂,互动性、操作性强,增强了培训的直观性,农民乐于接受,提高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和质量;直通车机动灵活,如出现技术咨询、重大病虫害等,接到电话、通知,拉上技术专家、教师就可立即出发,便于开展应急培训咨询。同时,直通车无论农闲、农忙都可随时出动,一天可以去多个地方进行咨询、授课,用老百姓的话讲,真是我们庄稼院的“120”;三是方便快捷,直通车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技术咨询,农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到技术服务,省时、省工、省钱。直通车还装有设备和资料,随时、随地就可讲课、播放技术录像、发放技术资料等,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2. 科学管理使用,认真维护保养,确保直通车良好运转。直通车由学校办公室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管理车辆的使用和油料使用,按公里数核算用油。安排专职司机1名,操作管理员1名,讲课教师、技术专家和技术资料、光盘随车同行,驾驶员专门负责直通车的维护、保养和使用。操作管理员负责计算机、投影、音响的操作和维护。每次发车前,由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包镇村的联络员负责向办公室提前签字要车,由办公室专人登记车辆所去讲课的地点、授课人、授课内容等,保证了直通车的高效运转。截至目前,直通车两年正常运行8.12万公里,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车辆正常运转。

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几年来,丰县农广校努力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四有”建设和科学用好农业科技直通车,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升,充分发挥了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主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保障了丰县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促进了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方式的革新,增强了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通过理论+实训+直通车的培训,有效解决了基层技术人员少、师资力量薄弱、农民组织困难、农民接受能力差等问题,加速了各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为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实惠,学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加快了各项农业新技术迅速进村入户的进程。

二是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创业能手,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本领和能力。通过大规模开展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手,提高了农民在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就业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创立农业专业合作社720个。丰县农广校2010年“阳光工程”专业学员田凡被农业部、中央电视台七套评为阳光工程“全国十佳创业英雄”。

三是促进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通过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2006年以来共推广小麦、玉米、水稻、水果、棉花、花生及畜禽六大类新品种26个。推广大蒜可间接地膜栽培、克服连作障碍,食用菌栽培料的二次发酵、立体种植,芦笋的避病栽培和苹果的平衡施肥、缩果套袋、铺反光膜、高头换节技术等19项新技术,同时,加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了多年来标准难入户、技术不到位的问题,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率在参训农民中达90%以上,应用率显著提高。以苹果为例,全县受训户、辐射户和普通农户平均单产分别比培训前平均亩增产11.3%、10.3%和3.1%,效益分别增加14.0%、10.6%和2.8%。

四是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通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充分地宣传了高效产业发展的典型,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了高效农业的规模发展。丰县高效农业发展到65万亩,总产157.25万吨,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9.3%,其中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产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全县的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

上一篇:柴油机冷却水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危害 下一篇:乌龟与灰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