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解决抗旱水源 发展干旱地区农业

时间:2022-09-19 09:25:12

多渠道解决抗旱水源 发展干旱地区农业

吉林省虽然是一个边疆近海省份,但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个干旱缺水的省份。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00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04.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356.57亿m3,地下水资源量113.18亿m3,重复水量65.6亿m3,可开采水量67.69亿m3,人均水资源量1521 m3,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二,而且省内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大。从时间上讲,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从空间上讲,多年平均降水量从东南部向中部和西北部呈递减的趋势。相反,蒸发量却从东南向中部和西北部呈递增的趋势。西部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造成了吉林省西部严重干旱缺水。

在吉林省西部,1998年嫩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但随之而来的是长时间的干旱,从1999~2002年连续4年枯水年,嫩江江水不曾漫过河滩,而洮儿河下游连续3年断流,1998年汛后蓄水4亿多m3的月亮湖水库到2003年汛前已经不足7000万m3的 的水量。由于地表水的严重不足,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白城市的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3m,严重的地方达5m以上。干旱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大面积的抗旱最需要的是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然而小河道小水库的配套建设以及可解应急之需的挖新渠开新井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年大旱的背景下,如何在我省西部充分发挥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增加更多的抗旱水源呢?

一、 打抗旱水源井

打抗旱井是目前旱区比较常见和最普遍的一种应急措施,但各地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等情况并不一样。我省西部旱田区根据抗旱规划应以打水源井为主。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区应打深井,地下水埋藏较浅且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打小井,可打小型多管组合井,这样成井快、投资少、施工简单。在地下埋藏浅、含水层较薄、不宜打管井的地方,可以打大口井。新打井井距要合理,井深要考虑地下水下降等因素,适当加大井深,防止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后成为干井。同时,因地制宜地在渠道两侧集中打补水井,这样既多补灌溉面积,又节省打井资金。在没有机电井的无水源村屯,建水源井时应把人畜饮水井和抗旱灌溉井结合起来,一井双用,饮灌结合,发挥抗旱作用。

二、推广节水灌溉

1.输配水系统节水措施

输配水系统节水,就是采取一定的渠道工程措施包括渠系配套、渠道防渗技术、改土渠为低压管道输水等,减少输水损失量,提高灌水效率和供水质量,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提水灌区的燃料、电能消耗等。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渠系工程老化失修,这是造成渠系水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许多灌溉系统的现状,必须对渠系进行改造和配套,把现有的渠系配套技术作为节水灌溉的一项重要任务,使现有工程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常抓不懈。渠道防渗,是减少输水损失、控制地下水位、提高渠道水利用率的工程措施,在节水灌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防渗衬砌的材料主要有灰土、砌石、水泥土、沥青混凝土等,其中混凝土材料占有很大的比重。与防渗材料的研究相配合,一些新型衬砌形式和相应的施工工艺如现浇混凝土U型防渗渠和机械化施工技术等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季节性冻土区抗冻胀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积极推进渠系防渗,是减少输水损失的主要技术措施,仍为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灌溉输水管道化是减少输水损失的另一途径,是国际上农田灌溉输水方式的发展趋势。采用低压管道输水,以管代渠,可以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使输水效率达到95%以上。因此,对于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的我省西部地区,井灌区应大力推行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特别是新建井灌区,要力争实现输水管道化;渠灌区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应逐步推广。

2.田间浇灌节水制度措施

节水灌溉制度是以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三者高水平的有效统一为目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作物在任何生育时期的水分亏缺都会造成减产,为了获得高产,整个生长期都必须充分供水,追求土地最高生产力水平。然而,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人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时,除了产量因素外,更看重的往往是对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程度,即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的同时实现高产。

近年来,随着非充分灌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有限水分亏缺的效应产生了新的认识。一些研究资料显示,水分亏缺并不总是降低产量,早期适度的水分亏缺在某些作物上反而有利于增产;一些作物在灌浆期的适度干旱则会促进灌浆过程,提高作物的经济系数。一些地区的试验结果表明,适度亏缺灌溉能够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旱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对生殖生长有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这些新的认识与理论研究成果为实现有限水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合理分配使用进一步提供了新的依据。

根据作物需水过程确定节水灌溉制度是高效用水灌溉的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技术措施,投资少、见效快、适应面广,因此目前仍应加大力度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好成果的普及推广工作。

3.田间灌溉节水技术措施

田间灌溉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节水地面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和微灌技术等。这些技术措施在我省各地都已开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下面主要谈一谈我省近几年开展膜下滴灌的情况:

2008年以来,吉林省开展了滴灌试点工作,总实施面积达到117.2万亩,改善了农业条件,增强了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试点实践表明,发展膜下滴灌,在田间铺设永久性的输水管道,至少能使用30年,实现了粮食稳产高产,保证了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膜下滴灌技术适宜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使用,基本要求是在有井灌的地方,土地连片,面积以5公顷为一个灌溉单元,坡度小于10度。主要采用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滴灌灌溉技术,同时配合采用机械化作业种植、生物防治、化学控制等先进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保湿、保肥、保温、增产的特点。为了推广好膜下滴灌这项新型农业增产技术,我们不仅要做好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的准备和投入工作,更要做好思想、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一项新生事物的出现。人们只有满腔热情去扶持,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为此,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抓宣传。解决群众不想干的问题;二是抓示范,解决群众不愿干的问题;三是抓服务,解决群众不会干的问题;四是抓管理,解决群众不能干的问题。

膜下滴灌技术从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的结果表明:该技术是解决我省西部干旱地区玉米生产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农业生产节水、高产、高效。省政府及各级有关部门对此技术的推广应用非常重视并将该技术写入我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今后我省西部干旱区要大力发展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三、 科学利用雨洪资源

要把洪水看作是集中性的水资源补给,适度增加洪水利用份额,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提高调配洪水资源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生态省建设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吉林省一方面干旱缺水,一方面洪水资源白白流失的问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尽管吉林省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科学引蓄,提高了对洪水资源的利用率,但对嫩江过境洪水的利用率也只有5%,现有的工程措施只能使部分地区受益,吉林省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受干旱缺水的威胁。要进一步增加洪水资源的利用份额,提高工程标准,改善配套设施,为此就要加固堤防、改造涵闸、疏浚河道,从根本上保证洪水资源引得来、蓄得住、用得上,提高洪水资源的利用率。

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是一项涉及水利、水保、农业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工程项目建设,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做好抗旱规划,加大对抗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抗旱工作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省西部抗旱水源问题,保证我省农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镇赉县乡镇水利中心站 2.镇赉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上一篇:白菜如何高产 下一篇: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