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微创术式临床效果的比较

时间:2022-07-19 07:17:53

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微创术式临床效果的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或经阴道等微创术式在子宫肌瘤(UM)剔除术中的适应证、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等方面的区别。方法: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3月间因UM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33例行腹腔镜下UM剔除,29例经阴道UM剔除术。结果:33例腹腔镜组中32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中转开腹,手术成功率96.97%,术后病率3.13%,平均手术时间(90.22±50.03) min,平均术中出血(41.7±41.08) ml。29例经阴道组中28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中转开腹,手术成功率96.55%,术后病率10.71%,平均手术时间(64.78±38.51) min,平均术中出血(76.00±38.51) ml。结论:腹腔镜下UM剔除与经阴道UM剔除术相比,因其手术入路不同,适应证略有不同,腹腔镜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病率低。

[关键词]子宫肌瘤;肌瘤剔除; 腹腔镜;经阴道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a)-030-02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 UM)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尤其是生育年龄妇女,其发生率为20%~50%,并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1]。UM剔除术是既往希望保留子宫或生育功能妇女的传统术式[2]。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腹手术。随着人们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微创技术不断成熟,腹腔镜下或经阴道UM剔除已广泛被妇产科工作者所采纳。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6年10月~2007年3月间,因患UM要求行肌瘤剔除术,经妇科检查子宫体≤12周,其中62例采取微创手术,年龄在28~54岁之间,孕次0~7次,产次0~2次。59例有生育史,3例未生育;腹部有手术史17例。根据病人要求,实施腹腔镜下UM剔除33例,经阴道UM剔除29例,两组平均年龄、孕次、产次、术前B超肌瘤个数及大小统计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全部病例术前均经诊断性刮宫证实子宫内膜无异常病变,宫颈细胞学检查除外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且无全身重要脏器疾病及手术禁忌证者。

1.2 麻醉

全部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1.3 手术方法

1.3.1 腹腔镜手术患者取平卧位,常规CO2气腹,以脐孔、左右下腹为穿刺点,分别穿刺10 mm、15 mm、5 mm的套管针,宫体注入垂体后叶素6 U,切开子宫肌层及假包膜至瘤壁,内凝棒沿肌瘤与肌壁交界处缓慢边凝固边分离,助手用大抓钳夹持瘤体并旋转至肌瘤离体。再以1-0可吸收肠线镜下间断或连续缝合瘤腔,尽量不留残腔。放置并开放导尿管6~24 h。

1.3.2 经阴道手术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排空膀胱, 1/1 200肾上腺素(高血压患者只用生理盐水)注入阴道膀胱间隙(阴道直肠间隙)形成盐水垫。自膀胱沟下5 mm处切开阴道壁黏膜至膀胱间隙,分离间隙上推膀胱,打开返折腹膜(若肌瘤位于后壁则打开后穹隆),进入腹腔。肌瘤爪钳夹持UM部位,缓慢牵拉并切开肌瘤包壁,分离包膜并牵拉至肌瘤离体。1-0可吸收线连续1~2层闭合瘤腔并褥式加强。检查创面无出血,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返折腹摸及阴道壁,放置并开放导尿管24~72 h。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微机,应用SPSS14.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腹腔镜组33例中32例完成手术,伴有盆腔粘连11例,1例中转开腹,手术成功率96.97%,术后病率1例(3.13%),无术中损伤。经阴道组29例28例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成功率96.55%,术后病率3例(10.71%)。膀胱损伤1例(3.57%)。剔除的所有肌瘤标本送病理检查,均为平滑肌瘤。

2.1腹腔镜组

腹腔镜下手术完成32例中,剔除肌瘤个数与术前B超不符的6例,多于B超个数的3例,少于B超个数3例。单发肌瘤 26例,2个及以上肌瘤 6例。肌瘤直径5~100 mm(小于5 mm的未作统计),其中有9例术前B超显示肌壁间肌瘤小于10 mm,在镜下未能发现。手术时间为35~120 min,术中出血20~150 ml,术后住院天数为2~7 d,术后3日内最高体温37~38.3℃,下床时间6~12 h,术后排气时间8~22 h。本组顺利完成32例手术中,无1例严重并发症。

2.2经阴道组

经阴道剔除肌瘤手术28例中,剔除肌瘤个数与术前B超不符3例,多于B超个数的3例,无1例少于术前B超个数。单发肌瘤 20例,2个及以上肌瘤 8例。肌瘤直径5~100 mm,手术时间为25~90 min,术中出血30~200 ml,术后住院天数为4~11 d,术后3日内最高体温37.6~39.2℃,下床时间18~36 h,术后排气时间18~22 h。详细情况见下表1,2。

3 讨论

随着广大妇女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腹腔镜及经阴道手术等微创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多学者不断地研究腹腔镜及经阴道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但由于受手术空间及手术技术的限制,二者在手术适应证选择上不尽相同。通过本组资料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腹腔镜手术较经阴道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病率低,但若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均有中转开腹的可能。

3.1 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UM剔除术的手术适应证较局限,一般适用于肌瘤数目较少(一般不超过2个),肌瘤结节较小(一般小于8 cm)的浆膜下或表浅的肌壁间肌瘤[3],但由于腹腔镜技术不断成熟、完善,其适应证越来越广泛。本组病例中就有多发性(肌瘤个数4个),肌瘤直径位于8~10 cm之间,32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中转开腹。开腹原因是由于宫颈肌瘤突入阔韧带,肌瘤直径约8 cm,无蒂,担心镜下操作造成副损伤。

3.1.1 优势腹腔镜手术不受阴道空间的限制,无论患者是否已婚均可实施。手术视野暴露清楚,若有粘连可一并分离,本组资料中11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盆、腹腔粘连,术中均得到分离,未出现副损伤。同时由于在封闭的腹腔内操作,只在腹部打0.5~1.5 cm小孔,患者无大的创伤性切口,术中出血少,术后下床早;且术中反复冲洗腹腔,镜下直视负压吸引,还可以清楚地观察创面是否渗血,盆腔内残留液体少,术后吸收热及医原性感染机会少,术后病率低。

3.1.2 缺点腹腔镜要求镜下操作且设备价格昂贵,技术掌握较困难,且需要相互配合娴熟。若肌瘤较大、数量过多、位置过低过深均可导致手术困难,时间过长、出血过多,甚至被迫中转开腹[4]。且由于镜下不能像开腹那样可以触摸子宫可发现较小、过深的肌瘤,因此较小或过深的肌瘤可能遗漏[5]。本组病例中,1例子宫深肌层肌瘤,由于肌瘤较大约9.5 cm,闭合瘤腔困难,手术时间长达120 min,随之出血较多约150 ml。

3.2 经阴道手术

资料报道:子宫体积<14孕周或肌瘤直径<10 cm是阴式UM剔除较理想的手术适应证[6],但仍需要熟练的开腹手术技术及娴熟的相互配合。本组病例中转开腹1例,即子宫体积≤12孕周,肌瘤直径<10 cm,但由于患者既往有剖腹产史,子宫前壁与腹壁肌性粘连,术者缺乏足够经阴道分离粘连技术,手术困难中转开腹。

3.2.1 优势与腹腔镜相比,不需昂贵器械,直视下操作,可以对肌瘤剔除后子宫肌肉的缺损进行传统的分层缝合,为此,提高了子宫大范围缺损修复时的可靠性,弥补了腹腔镜下剔除体积较大、位置较深、数目较多的子宫肌瘤操作时的困难及缝合时的不牢固性[7],还可以用手触摸,通过感觉、视觉可以查找深部或过小的肌瘤,具有操作简便、精确、稳妥、快捷,子宫缝合牢固,不容易遗漏深部小肌瘤等优点。

3.2.2 缺点手术视野小,暴露差,操作困难,易损伤临近脏器,本组资料中膀胱损伤1例,主要原因是由于手术者初学,分离膀胱返折腹膜层次不清,反复操作中意外损伤,术中及时发现,采取补救措施,未发生严重后果。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手术时间短,但由于阴道内有较大的创伤性操作,且为开放性手术,术中出血较多,术后恢复慢;且由于还纳子宫后,观察创面出血情况不如腹腔镜清楚,盆腔冲洗液及创面渗血残留较多,术后吸收热及术后医原性感染机会多,术后病率高,本组病例中,3例出现术后病率,均与术后盆腔或阴道创面感染有关。若肌瘤过大(≥10 cm),盆腔有粘连致子宫固定不动,或阴道过深、过紧、位置过高、数量太多均可导致手术失败[4]。

[参考文献]

[1]Verkauf BS.Myomectomy for fertility enhancement and preservation[J].Fertil steril,1992,58:1-15.

[2]李秋萍,李光仪.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剜出术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4(1):202-203.

[3]Dubuisson JB,Charpron C,Levy L.Difficulties and co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J Gynecol Surg, 1996,12(1):159-163.

[4]焦鲁霞,宋磊.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J].医学杂志,2004,29(6):551-552.

[5]冷金花.用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0,9(6):408-411.

[6]景颂恩,董长江.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95例临床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41 (5): 999.

[7]Pelosi MA.Laparoscopic assisted transvaginal[J].J Amssoc Gynecol Laparosc,1997,4(3):241.

(收稿日期:2007-08-3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论“落地生风寒”在伤科中的指导意义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3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