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倒伏因素分析

时间:2022-07-19 06:29:10

小麦倒伏因素分析

摘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关于小麦种植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影响小麦减产的原因很多,而倒伏是其主要的因素,倒伏不仅使小麦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减产,还会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输,降低小麦的质量。为了提高小麦的生产量及生产效率,解决小麦倒伏问题迫在眉睫,而解决其倒伏问题,必须找出影响小麦倒伏的因素。

关键词:小麦;倒伏;因素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47

1 问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在粮食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过去倒伏是使小麦产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60、70年代通过矮化小麦茎秆,倒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然而,近年来小麦的超高产育种和栽培中,由于群体种植数量不断增加,茎秆机械强度下降,茎秆承受压力增大,导致小麦倒伏的现象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茎倒伏致使小麦减产的情况尤为常见。

2 小麦倒伏因素分析

由于风、雨天等恶劣天气,对小麦茎秆产生一定的作用力,茎秆承受有限,导致小麦倒伏。而支撑整个植株的主要结构是茎秆,所以植株茎杆和倒伏有密切联系。

2.1小麦基部茎节形态结构特征与抗倒伏的关系

2.1.1茎秆粗细 茎秆承受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株是否倒伏。在农业生产中,小麦一般是在基部节间处发生折断从而出现倒伏现象,所以两者之间关系紧密。由于茎秆类似圆柱体的外形,从力学的角度得出茎秆越粗,则越不易弯曲。

2.1.2基部节间长度 当小麦基部的两节间总长度相同时,第二节间越短,小麦越抗倒伏,因此第二节间的长度与小麦倒伏紧密相关。

2.1.3基部节间的健壮水平 若小麦基部第二节间的健壮水平比相邻的两节间高,则小麦倒伏可能性逐渐减小。

2.1.4茎秆健壮程度因素 在影响倒伏指数的茎秆健壮程度各因素中,细胞壁厚度对其影响最大的,次之为节间长度,最后为节间内径,而节间外径与其关系不大。

2.1.5茎秆活力 即使倒伏指数较小的小麦,其灌浆后期茎秆活力较强,但两者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

2.1.6小麦基部节间茎秆鲜、干密度 植株茎秆的鲜、干密度之间变化较大的小麦易倒伏。抗倒伏可通过提高基部节间干密度来完成,是因为其数值越大,节间干物质越多,茎秆承受力越大。

2.2茎秆的显微结构与抗倒伏的关系

2.2.1茎秆组成 小麦茎秆不是一种均匀介质的结构,其中间是髓腔,外周是表皮、机械组织、薄壁组织和维管束4种组织构成的茎壁。包括表皮细胞、厚壁细胞、薄壁细胞、维管束鞘细胞等细胞。

2.2.2髓腔 茎秆的中央是髓腔,抗倒伏小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有小髓腔。相关资料显示,空干小麦抗倒伏能力相对于实干小麦较弱。

2.2.3维管束 茎秆的大维管束数量多,且交替状排列,使单位面积大维管束数量及密度增加,进而小麦抗倒伏指数较小。维管束数目越多,表明机械组织越厚和木质化程度越高,小麦抗倒伏能力越强。

2.2.4机械组织 由厚壁细胞组成的机械组织,位于表皮下层,其细胞又小又紧密相挨。机械组织越发达,小麦不易倒伏。综合分析表明,基部茎秆的维管束数量越多,壁越厚,抗倒伏能力越强。

2.3茎秆生理因素

2.3.1茎秆木质素与抗倒性的关系 茎秆中木质素不足可致使小麦倒伏的发生。并且其中木质素含量越高,抗倒伏能力越强。

2.3.2PAL、TAL和CAD活性与抗倒性 茎秆木质素含量增加的前提是CAD、TAL 和PAL活性的提高。因而CAD、TAL 和PAL活性强弱会影响小麦抗倒性,其基础是它们影响了木质素的生成。

2.4植株外形与倒伏的关系

2.4.1株高、重心高度与倒伏 影响小麦倒伏主要因素是株高,小麦株高较低具有好的抗倒性。影响倒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重心高度,在缩短基部第二节间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重心高度,能够显著提高小麦抗倒能力。

2.4.2根部特征与倒伏 植物正常生长和抵御外部不良环境的基础是根系的发达。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细弱支持不住地上部分的重量容易引起倒伏。

2.5栽培与倒伏关系

2.5.1播种质量 播种质量差,播种较浅,土壤积水影响种子的发育,通气不好影响呼吸作用,导致小麦根系不发达,根少根弱根浅,易倒伏。

2.5.2播种量 土地较为肥沃时,播种数量越大,小麦分蘖较多,若前期天气风多,后期阴雨天气多,易倒伏。

2.5.3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越大,茎秆节间内径逐渐增大,增加了小麦倒伏的可能性。随植株播种密度增加,植株倒伏越易发生.

2.5.4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 相同密度下,低氮处理抗倒伏指数显著高于高氮处理。相同氮肥水平时,高密度种植的抗倒伏指数显著低于低密度种植,并且显著的互作效应在两者之间存在。

2.6生长抑制剂与倒伏的关系

生长抑制剂可以降低小麦株高,提高茎秆强度,进而降低倒伏风险,稳定产量。例如矮壮素可以抑制二萜类激素前提的合成,进而节间长度变短,茎壁加厚,抗倒伏能力增强。

参考文献

[1]王勇,李朝恒.小麦品种抗倒性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12):503-506.

[2]王勇,李朝恒.小麦品种茎秆质量的初步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0(10):10-13.

作者简介:王思雨,河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生命科学;刘浩,河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化学。

上一篇:跟踪服务调查研究磷选生源 下一篇:对小学语文有效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