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7-19 06:11:02

略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影响

摘 要:传统教学只关注共性,忽视个性,求同排异;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谋求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求同重异。多元智能理论不是万能的。广大教师不想放弃每一个学生,不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利益换取某部分学生的“成功”,就需要不断地研究、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运用这一理论改进我们的教学,促进教学内部发生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多元智能 智能差异 有效教学 全体 个体

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后,在心理学界产生的影响不及在教育界影响大、范围广,伴随新的智能观而来的是新的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等。这些观点的转变正是多元智能理论所产生的更加深层次的意义所在,它迫使我们对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对教学的内涵进行提升。

一、传统教学只关注共性,忽视个性,求同排异

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行班级授课制,它是将年龄相仿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教学。起初班级授课制的确达到了目的: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到教育。但是,时至今天,教育所追求的却不止人人有学上,而是追求人人都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符合自己发展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

传统教学因为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基础上的,其最大特点是试图面向全体。对学生是“一刀切”,用同样的教法,讲同样的内容,提同样的问题,布置同样的作业。但多元智能理论恰恰提醒我们,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却为学生结果上的不公平埋下了伏笔――共性的关注是以忽视学生个性为代价的。这种教学所表现出的特点就是单一――从刺激的单一到反应追求的单一,追求共性。

刺激的单一。传统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效果律”,强调促进人们重复那些得到强化的行为,而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强化被我们教师愈演愈烈,甚至极端成为一种欠加考虑的重复,教师们机械而毫无改变地在不同的班级与学生面前使用着同样的教案,这种重复随着教龄的增加也造成了教师自身的走向封闭。

反应追求的单一。传统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强求整齐划一。教学的目标除了学科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外,在同一学科内部,对不同学生的要求没有明确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大多数的教师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出很“标准”的反应。而这个“标准”其实就是教师的标准,诸如教学参考书、大纲,甚至曾有段时期都出版了供教师教学使用的《标准教案》。我们且不说这些教参、教案的“标准”是否无懈可击,仅就这种用单一的刺激来引发或企图使学生做出统一反应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人类智慧的亵渎。人类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可以对客体进行必要的影响和改造,而在教育中的这种对反应统一性的追求,实质上是违背了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它置学生的加工能力于不顾,忽视了学习的“内化”过程以及由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排斥或拒绝状态。

追求共性本身并没什么值得怀疑的,毕竟教育具有社会价值的功能,承担着将人类的文明有选择地代代下传,承担着培养能够为社会服务的接班人的职责。我们的教育确实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治的追求等外界系统去进行,但当把这种一致性刻意地、人为地精确到每一堂课、每一次考试的时候,就已严重地轻视了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教育的这两种功能之间是可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协调和一致的,多元智能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的可能性。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学的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学的特点就是谋求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求同重异。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全员、全面、个体的发展观。所谓全员发展,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智力发展的可能,都有获得成功的希望,只是成功的领域不同;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教育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的八种智能以及目前尚未发现的其他智能得到共同的发展;所谓个性发展,就是允许并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多用几把不同的“尺子”衡量他们,无形中使他们的表现趋同。多元智能理论正是通过这种对智能全员、全面和个性的发展的认识,来作为共性和个性统一的基础的。

多元智能理论虽然强调个体差异性、智能多元性以及由于个体差异引发的学生教育需要上的差异性,但是毕竟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场所仍然是在教室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面对全体,其次才是面对个体。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不同的儿童客观上都存在着特殊教育需要。保证教学有效的首要条件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投入和参与到教学之中,却奢求他在教学之后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能够让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而“有效参与”就是为了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必须认识和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不同需要,顺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习速度,通过适宜的课程、个别教育计划、组织安排、教学策略、资源利用等,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

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求同重异的教学,是通过教学起点的多元和教学过程的多元来实现的。由于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组合、智力结构有所差异,所以就不能也不应该强求从一个出发点出发,决定教学的形式。教学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为具有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提供进入学习的机会。我们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体会:被称作差生的学生一般是落在学习的起点上。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起点过于枯燥、呆板、形式单一,与学生擅长的智能加工方式存在出入。而加德纳则主张教学要从一开始就重视多元、重视差异。

唤起学习兴趣,诱发认知兴趣,可以活跃智力的积极性。在传统的课堂中一般只看到一种方式:讲授。事实上,最早的教学就是通过“口耳相传”来进行的,问题不在于言语的运用,而在于如何运用,运用何种言说方式。其实,除了常见的教师直接进入教学内容、直接运用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之外,还可以引入其他多种形式,比如故事、表演剧、影像作品等,这里实际上融合了多种智能。

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以往的教学却不善于或懒得发现和运用这些方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大可能的原因是有的教师认为故事、表演剧、影像作品等与学生目前进行的学习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期盼立竿见影,所以才引发了前面所说的教材教材再教材;讲解讲解还是讲解。这种做法是以牺牲很多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

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是对教学最大的挑战,而这也是教学最具魅力的地方。应当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不可能达到在教学中的每一时刻都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种不同的需要,但只要教师能根据每项智能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能有机会利用其最为擅长的智能进入学习。

诚然,如同传统的所谓智商理论一样,多元智能理论也不是万能的,它也不是教育教学真理的全部概括,事实上,加德纳自己也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理论。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解决教学中的任何问题。只要广大教师不想放弃每一个学生,不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利益为代价,去换取某部分学生的“成功”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甚至去完善多元智能理论,并依据这个理论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内部发生深刻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钱丽霞,杨继英.发展全面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想.教育科学研究,2003/7、8.

[3]张玲.多元智能理论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中小学管理,2002/9.

上一篇: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改善现今中专生的学习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