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深秋时气热化病

时间:2022-07-19 02:54:57

古人重视时气给人带来的病变,并且强调防治未病。而防治未病是来自《黄帝内经》一书,书中载有防治时气病变的知识。作者综合《周礼》医学知识,深化日常生活实际,明气候之变,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岐伯倡导防治未病,也就是防治时气致病。防治未病,有着深远的涵义,至今仍然是一门课题,人们还在研讨中。

人们已经知道,地球行至一百八十度,宇宙间的气候自然有着明显区分。其前,是由湿热转至燥热。其中,是由燥热转至清凉。其后,是由清凉转向凛冽的深秋,趋向严寒的冬天。这一过程,显现一系“燥”化,缺乏水分,可致热伤津液,损五脏,害人命。上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一些植物能滋阴,能润“燥”,能缓冲燥热症。譬如发现胡黄连能清心虚火,滋心阴,控制心火旺盛。发现生地、麦冬能滋心阴,柔和肝脏。发现枸杞子、女贞子能滋补肾脏。发现百合、竹汁能滋润肺脏清肺热等。再以五行论理诊断,互相搭配用药,实践了许许多多的偏方和验方,从而启蒙人们对“燥症”进行辨证施治。

比如,清燥救肺汤的临床疗效。此方来自《医门法律》的名著中,方药针对治疗燥,或燥热而引发的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胸闷,咽喉干涩疼痛,或鼻衄,胸满胁痛,心烦口渴,无舌苔或少苔,脉搏虚,脉搏快。方中药物:冬桑叶15克、石膏3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胡麻仁9克、真阿胶15克(研成粉末,分二次,冲配方药液温服)、麦门冬15克、杏仁9克、枇杷叶5张,去毛。水煎服,每日一剂。方中重用入冬霜打过的桑叶为主药,以清燥热。由于是温燥,或是燥热,故用石膏和麦门冬为辅佐,达到清肺、润肺。杏仁既能润喉,又能止咳,配合枇杷叶,疗效更佳。阿胶和胡麻仁配合,能滋润肺脏,滋补肺脏的作用。党参或是人参,配合甘草亦能益气和中,提高免疫力,强化配方药效,传统医学称之为佐、使药物,是针对辨证用药的必要性。作者列举病案中的病例,有的是当年深秋,或在秋冬交替节气,类似上述症状的瘟疫病,用药疗效极佳。该方面世后,也得到许多后世名医实际点评和利用,流传至今。

1938年9、10、11月间,在江浙一带,随着当年旱灾灾情的进展,当地不断地流行咳嗽,咽喉干涩疼痛,体温升高的疫情。名医薄龙生,诊断这起疫情为“温疫”病,认为燥热所致,运用清燥救肺汤为主方,若有合并症,再补充相应药物,疗效十分理想,救治了成千上万民众。薄龙生的长子是游击队队长,在他传递医疗信息后,一股股游击队来取方药防治这起瘟疫病。他们用药后,一个个队员猛如生龙活虎,抗日战斗力极高。日军陷入疫地,在苏浙地界,被我方游击队痛打得狼狈不堪。

2008年,在全球各地,发生H1N1传染性流行性感冒。在西方,流行病号多,死亡也不少,弄得人心惶惶。在我国,2009年4月开始在四川发现从美国携带病毒患者,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时治愈。至下半年,我国南方出现旱情,气候燥热异常,接着出现H1N1流行性传染性感冒病人骤然增多。尤其是到了秋天时节,各地医院门诊、病房,暴满了H1N1传染性流行性感冒患者。为了搞好这次防治工作,我国各地利用中西医结合防治这起疫情,起到独特之处:如患者出现头痛,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稠,鼻塞嗌干,口干渴舌苔少。采用《温病条辩》中的桑菊饮汤(药物为冬桑叶9克、9克、薄荷9克(后下)、连翘9克、杏仁9克、桔梗9克、芦根15克、前胡9克、麦冬9克,水煎服。患者消渴,饮水不解,困倦气短,四肢肌肉酸痛,采用《医学衷中西录》中的玉液汤(药物为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9克、葛根1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水煎服。大体相同的中医方药,是单用,或是配合西药治疗,疗效都很理想,这就是中医药的魅力,也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

对于秋天干燥,引发各种瘟热病,岐伯和黄帝早已告诫人们:“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这个描述,是针对上古时代,出现过秋旱,暴发过与肝脏疾病,与红眼疾病相关的流行性传染病的真实写照。笔者回味这一格言,不由得回忆起2010年的深秋时节,在南方各省区,秋旱延迟,气候闷热,气温偏高。于10月间,各地即暴发流行性传染性结膜炎。当时,各地药店的各种滴眼液脱销。鉴于“燥”症,岐伯和黄帝亦主张“燥者濡之”。濡,是浸润之意。濡,是治“燥”对策。唐代名医孙思邈,活过一百周岁,是个古代名医寿星。他年过九十高龄,还能徒步翻山越岭,采集药材,为民治病。唐氏能活得如此铿锵有力,勇当划时代的寿星。其实,他重视人体阴阳平衡,治病着重“气”与“津”的调节。每到秋天治病,他首先考虑到时气是否损伤患者脏腑,注重辨证用药。在养生方面,到每年秋天,他常用新鲜雪梨和冰糖清炖,当成保健食品,每日小吃一二次。他认为这道食谱能滋养五脏,润五脏,防治燥热。

上一篇:秋季,别把这些病误作感冒 下一篇:五种疼痛缠绕女性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