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幼儿英语游戏设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19 01:50:33

学前幼儿英语游戏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要: 本文以语言认知理论及其监控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幼儿英语游戏设计应以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为基础,注重幼儿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使英语游戏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性的深入到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

关键词: 监控理论;幼儿的语言发展;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16-02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早早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家长们都加强了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英语的学前教育,因此,学前幼儿英语教育的观念已受到家长及老师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全国各地的少儿英语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全社会都普遍关注学前幼儿英语教育的热潮中,学前研究界和心理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也把目光投入到这个热点中。

第二语言的学习问题历来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语言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不同于先天论和行为主义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许多因素如:社会因素、语言因素、认知因素及生物因素等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习得,而语言习得也反过来影响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总的来看,语言认知理论把第二语言的学习看作是对外界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存贮、输出的过程。而这一理论下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是由卡拉申Krashen提出的。他认为:习得与学习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发展方式,它们在获得与贮存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具体表现为:习得是在自然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生的,这是一种潜意识(subconsciously)的过程;学习是在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特征时发生的,这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习得的知识存贮在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它用于语言的自动加工;学习的知识本质上是一种元语言的知识,它也储存在大脑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它只能用于有意识的语言加工。习得的知识是语言理解和产生的基础;学习的知识只能起到监控的作用,即它只具有判断语言输出是否正确的监控价值。通过习得,学习者可以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通过学习,学习者只能获得有关语言规则的知识。[1]

以语言认知理论及其监控理论为基础,学前幼儿英语教育首先应做到给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英语的氛围中学会运用英语,即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习得英语而不是严肃的学习英语。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语言是发展而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2]教师的英语教学一贯是以教为主,是带有语言知识学习的目的性的,更偏重孩子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现在我们关注的是语言的使用,强调语言使用的功能性,让孩子在交流、运用中习得英语。在此观念的指导下,英语游戏的设计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游戏设计要充分利用学前幼儿语音的敏感期和模仿力强的特点,注重幼儿语音、语调的培养

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学前期是幼儿学习第二语言语音语调的敏感期,尤其6岁是获得第二语言地道口音的关键期。人对语言的辨别与认知能力和对语音与语调的领悟能力在6岁以后急剧减弱,即人脑中语音识别的神经元较其他神经元更早专业化,所以6岁以后,宝宝的耳朵就不会那么灵敏,他们就比较难听出音与音之间的细微差别了,另外6岁以后,宝宝的口腔肌肉也不再那么的灵活,较难模仿出正确的口型和舌位。6岁以前宝宝们真的是语言学习的天才,在纯正的语音环境和老师正确示范和引导下,他们可以模仿出很地道的发音,可以接近或达到Native Speaker(本族人)的发音水平。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在于语音,幼儿与成人相比,音域宽、精确区分语音的感受能力及语音的模仿能力与再现能力强,语音的可塑性大、负迁移小,易形成地道的口音。

在学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大多数幼儿可以掌握地道的正宗口音。因此,学前学习第二语言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这就要求广大的幼儿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标准的发音,其次在设计幼儿英语游戏时,要做到语音的清晰和标准,努力保证每个孩子听清单词的发音,对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而且也不受情感的制约。情感领域的因素包括焦虑、动机、移情、自信、抑制等,虽然情感因素并非与外语学习直接相关,但对于语言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即情感过滤越强,输入大脑的信息越少。成人的情感过滤强于幼儿,因此,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幼儿情感过滤少,不羞于开口,从长远看他们将成为较好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通俗一点说幼儿对老师或环境输入的语言全盘吸收而不会带有个人主观判断,且不会因说错了或怕说错而不好意思开口,敢于表达。如大多数孩子在没有听清老师的发音时,也会极力去模仿老师的语言,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游戏中,这就出现了许多孩子单词发音错误的问题,家长会及时纠正,但有的孩子认为老师教的是对的,不听家长的。家长反而以为老师教错了,而实际是孩子没听清且教师未及时发现而造成的。因此,幼儿英语教师一定要有标准的发音,并努力确保每个孩子发音准确。

2游戏设计要以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为基础

基于神经生理学语言研究的结果,彭菲尔德和罗伯茨在1959年提出语言学习的“临界期”假说,即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是10岁前,在这段时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是指婴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两半球都可能参与语言学习。另外幼儿期所学习的母语在大脑中的尚未明确具置,所以对于同时学习第二种语言的干扰程度比较小。人的能力的增长是有其“递减法则”的,美国人类智力开发研究所的格伦・多曼博士与他的同事们的一项研究成果证明了这个理论,幼儿大脑具有神奇的机能,而这种机能从母亲妊娠开始发展,8岁到达顶点。在8岁以前,对学习起着决定作用的时期是1-5岁,在这一期间,孩子具有轻易地掌握五国语言的能力。[3]

婴幼儿主要是通过动作、表情等言语的形式实现与他人之间日常的交往,而他们的语言发展是从学习听话和说话,特别是从学习听话开始的。儿童最先学会的是听话,然后才逐渐学会说话。为了实现复杂的交际和学习活动,他们先学习听话,外界的语言输入到儿童头脑中逐渐积累,形成潜意识,当这种潜意识的语音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外界交际环境的作用下,幼儿才会开始理解和动口说出大量的话语,家长这时会发现孩子突然某一天会说话了,这种母语的习得规律同样适用于英语的习得,只不过英语的习得过程比母语稍短一些,因为幼儿不是从0岁开始学英语,他们的大脑和智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已经能把语言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幼儿教师应做到的是创设具体的英语语言氛围,用英语教幼儿学习英语,用汉语和英语组织游戏活动。在英语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英语游戏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最基本的能力。

人类语言的获得不仅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而且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儿童学话实际是习得语言,儿童靠语言来和周围人群接触,还要通过语言来认识客观世界。因此,儿童往往首先习得生活中的实意词,如: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扩大到其它范围;再加之儿童意义表达的需要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他们会从身边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习得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且运用他们的社会认知技能进行分类和系统化,把语言规则内在化,创造性的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即:儿童的语言是在日常交际反复强化中习得的。因此,儿童语言的习得是建立在其认知发展基础上的,在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习得概念、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英语游戏的设计也应以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为基础,先从实意词开始设计游戏,慢慢再扩大到其他范围,使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游戏,在游戏中习得英语。

3游戏设计要注重幼儿对英语及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

英语游戏设计旨在培养幼儿对英语及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加幼儿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英语游戏活动中,教师尽量不用汉语,主要用英语与幼儿进行交流、组织活动,让幼儿借助教师的动作和表情以及当时的情境来理解教师说的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夸张的表情及动作来吸引幼儿积极的参与英语游戏,并带动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及语言,让其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最基本的英语表述。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英语游戏活动发展幼儿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培养幼儿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往的最初级的口语技能。激发他们参与英话游戏活动以及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的动机。

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游戏设计应融具体化、生活化、情景化、生动化于一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听说能力。游戏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如:学习1-10的英文单词后,可设计让孩子2-3人为一组做游戏,其中一人为老师,其他人为学生。老师发出指令如:Show me two. Show me four.等等。其他孩子找出卡片或用手势表示2或4。做对后,换角色再练习,做的好的一组可得小红花;答错的小朋友要把这十个数字用英语读一遍,然后再表演一个节目。这样,孩子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将学习英语单词这一看似枯燥的课堂转化为欢快、轻松的做游戏。在游戏中既练习了英语单词,又提高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掌握英语单词,逐渐学好英语。

4英语游戏设计要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性的深入到学前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中

英语游戏除在课堂中由教师组织实施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简单实用且趣味性强的游戏,以便在课后实施,使英语游戏能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如儿歌游戏、音乐游戏及体育游戏等涉及儿歌、故事、歌曲、身体运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这些游戏活动既符合幼儿习得语言的特点,又创设了一定的情景,便于吸引幼儿参与游戏,又能有效的学习英语。通过这些英语游戏活动幼儿既学会了玩游戏,又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习得相关英语。另外,游戏涉及应有机地将视觉、听觉和感官三者统一起来,让幼儿口到、耳到、手到、心到,通过让幼儿跑、跳、做等,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国外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述评,陈宝国,《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9卷,第1期.

[2][意大利]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25页.

[3]王敏勤.婴幼儿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设想.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第2期.

上一篇:本科层次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职前培养 下一篇:浅谈以 “学科极”模式建设基础医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