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初探

时间:2022-07-19 10:38:49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初探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都有深深的感触:大多数中学生语文水平没过关,大多数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面对这种现状和困境,我的一点体会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是从以下三大方面探讨的。

第一,明确兴趣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问或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说明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一种教学合力,互相促进,教学相长。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授,美籍华人丁肇中在北京回答记者问,他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时,脱口而出的是“兴趣”!可以说,中学语文最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能把学生的兴趣召唤回来,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兴趣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它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受不同的个人经历、气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兴趣是使一个人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如果老师引导得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可以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思考之中。有了兴趣的引导,学习再也不会是一件苦差事,相反,它会变成一件充满探索乐趣的高兴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第二,搞好教学总体设计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由老师、教材、学生三个方面组成的,老师要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指导思想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以“面向未来,培养人才”为指导思想,以课文为例子,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在这个前提下,注意研究怎样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条件下,精心搞好教学总体设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我将这样的认识,努力地体现在每一堂课中。

备课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可靠保证。备课除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外,便是设计教学方法。而设计教学方法的重要一环,便是搞好一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设计。什么是教学总体设计呢?就是课文教学计划的轮廓,教学思路的主线,教学结构的框架。简而言之,就是课文教学过程总的方法和步骤。为什么必须要搞好一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设计呢?因为关系到教学的难与易,简与繁,顺畅与阻塞,成功与失败。现在的我已初步品尝到其中的乐趣。

1.用故事吸引注意力。这几年我听了很多优秀老师的课,发现他们精彩讲课的一个共同点,是喜欢恰到好处地通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于是,我也照葫芦画瓢,没想到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比如,教《竞选州长》时,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

美国进步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当时的纽约州长不期而遇。这个州长早就对马克・吐温怀恨在心,因此,他劈头就问:“你的小说很成功吧,你知道世界上什么最坚固最锐利吗?告诉你――我的防弹车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听了,说“尊贵的先生,我了解的却和你不一样。我认为世界上最厚实最坚固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 的是你的胡须。瞧,你的脸皮那么厚,而你的胡须竟然能钻出来,能说不锐利吗?”学生在笑声中迅速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在讲鲁迅的《风筝》前,先讲讲“早”字的故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中的幽默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一次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学生说话时做到简要、明白。我一走上讲台就说:“我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问题是这个问题还牵涉到其它问题,所以不成问题的问题终于成了一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是重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的问题是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我一口气读完,全班一片哗然,接着便很快进入主题,同学们兴趣倍增,教学效果也不错。

另外,在教学生有关词序这个内容时,我讲了两则小故事。有个男的非常重男轻女,他对他老婆说:“生女,有什么就吃什么;生儿,吃什么就有什么。”另一则是一段穷人和富人的对话。富人说:“这日子不好过啊,我拿什么胃口来填东西?”穷人说:“这日子不好过啊,我拿什么东西来填胃口呢?”学生兴趣盎然地听完故事,认识到词序对表情达意的重要性。在以后的作文中,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3.营造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平等关系。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春风拂面,激活其神经系统,产生求知欲,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新课标强调,老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老师应当是学生发展的服务者、激励者。老师应当由演员变为导演,由权威变为参与者。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由被动接受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课堂是个大舞台,学生都是具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表现欲旺。老师一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学识、才智去思考、理解。课堂是展示特长的地方,激发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多元化的答案,鼓励学生冲破盲从书本,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具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兴趣必然大增,教学效果也会更令人满意。

4.开展多种活动,变厌学为乐学。学生讨厌语文的另一原因是语文教学形式单一,趣味性不够。其实,语文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素养靠实践和积淀。而活动正是施展才能的舞台,是促使发展的阵地,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契机。我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读书会等等,学生兴趣很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厌学为乐学。

5.与时俱进,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知道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知识高度综合的世纪,作为语文教育者,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要与时俱进,努力适应新教改的发展要求,积极吸收兼容其他学科知识,从语文学科出发,加强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和渗透。要不断扩大语文学科的外延,主要把逻辑学、心理学、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学、法律、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融进语文学科中来。要充分发挥语文阅读课的功能,把当前世界最前沿、最热门的话题介绍给学生:纳米技术、航空科技、社会发展、环境问题、国际关系等等,努力使语文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

总之,从课外深广的社会生活中选取一些符合时代潮流,反映社会气象,科技新动态的文学新思潮的优秀作品,来丰富学生的认识空间,让学生多看书,多看报,多看电视,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使学生由“要我学”逐渐过渡到“我要学”的境界。

第三,激发老师热爱教育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提高我们自身的整体素质,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以此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而这些话题的提出,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在制定话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年龄、性别、个性、爱好等一系列差异,争取最大限度的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并且话题的提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一个学期为周期,通过一系列话题来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绩提高很快,也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真正激发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来。

但是要达到这种教学境界,我们老师必须要付出很多,千万不能固步自封,自高自大。而应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基本教学都组织不好的老师,又怎能科学地制定一系列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正像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增杰教授所说的,老师不仅要能传播学生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生活和精神上的导师。老师要能把古今中外优秀人文精神和思想成果介绍给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做到这些,除了知识上的积累更新外,还要求我们老师要真正热爱教育事业,能主动和学生沟通,这样制定出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激发兴趣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也要激发老师的兴趣――激发他们真正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兴趣。这些话说得多么中肯啊!

以上几点是我工作多年的体会,我始终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将终身为之奋斗。我也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我还会有再探、三探、四探……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讨 下一篇:课改中如何运用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