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施工测量技术

时间:2022-07-19 10:15:18

管道施工测量技术

摘要 在公路建设中,常会埋设各种各样的管道,为了保证公路的施工质量和管道的埋设安全,需要在管道施工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测量,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就管道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和全过程的测量放样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管道;施工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0-0167-02

1 施工前的测量工作

1.1熟悉图纸和现场情况

应熟悉施工图纸、精度要求、现场情况,找出各主点桩、里程桩和水准点位置并加以检测。拟定测设方案,计算并校核有关测设数据,注意对设计图纸的校核。

1.2恢复中线和施工控制桩的测设

在施工时中桩要被挖掉,为了在施工时控制中线位置,应在不受施工干扰、引测方便、易于保存桩位的地方测设施工控制桩。施工控制桩分中线控制桩和位置控制桩。线控制桩的测设。

1)一般是在中线的延长线上钉设木桩并做好标记;

2)附属构筑物位置控制桩的测设。一般是在垂直于中线方向上钉两个木桩。控制桩要钉在槽口外0.5m左右,与中线的距离最好是整分米数。恢复构筑物时,将两桩用小线连起,则小线与中线的交点即为其中心位置。当管道直线较长时,可在中线一侧测设一条中线控制桩和位置控制桩与其平行的轴线,利用该轴线表示恢复中线和构筑物的位置。

1.3加密水准点

为了在施工中引测高程方便,应在原有水准点之间每100m~150m增设临时施工水准点。精度要求根据工程性质和有关规范规定来确定。

1.4槽口放线

槽口放线的任务是根据设计要求埋深、土质情况和管径大小等计算出开槽宽度,并在地面上定出槽边线位置,作为开槽边界的依据。

2 施工过程中的测量

工作管道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主要是控制管道中线和高程。一般采用坡度板法和平行轴腰桩法。

2.1坡度板法

1)设坡度板。坡度板应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及时埋设,其间距一般为10m~15m,如遇检查井、支线等构筑物时应增设坡度板。当槽深在2.5m以上时,应待挖至2.0m左右时埋设坡度板。坡度板要埋设牢固,不得露出地面,应使其顶面近于水平;

2)测设中线钉。坡度板埋好后,将经纬仪安置在中线控制桩上将管道中心线投测在坡度板上并

钉中线钉,中线钉的连线即为管道中线,挂垂线可将中线投测到槽底定出管道平面位置;

3)测设坡度钉。在各坡度板上中线钉的一侧钉一坡度立板,在坡度立板侧面钉一个无头钉或扁头钉,称为坡度钉;使各坡度钉的连线平行于管道设计坡度线,并距管底设计高程为一整分米数,称为下返数。利用这条线来控制管道的坡度、高程和管槽深度。为此按下式计算出每一坡度板顶向上或向下量的调整数,使下返数为预先确定的一个整数。

调整数=预先确定的下返数一(坡度板顶高程一管底设计高程)

调整数为负值时,坡度板顶向下量;反之则向上量。

2.2平行轴腰桩法

当精度要求较低或现场不便采用坡度板法时可采用平行轴腰桩法。开工之前,在管道中线一侧或两侧设置一排或两排平行于管道中线的平行轴线桩,桩位应落在开挖槽边线以外。平行轴线桩离管道中线距离为口,各桩间距以15m~20m为宜,在检查井处的轴线桩应与井位相对应。为了控制管底高程,在槽沟坡上(距槽底约lm左右),测设一排与平行轴线桩相对应的桩,这排桩称为腰桩(又称水平桩),作为挖槽深度、修平槽底和打基础垫层的依据。如图1所示。

1-平行轴线桩;2-腰桩;3-下返数

3架空管道的施工测量

3.1管架基础施工测量

在架空管道基础施工中,要根据支架的中心桩来测设支架基础控制桩。管线上每个支架的中心桩在开挖基础时将被挖掉,需将其位置引测到互相垂直的四个控制桩上,如图2所示的控制桩a、b、c、d。根据控制桩可恢复支架中心1的位置并确定开挖边线,进而进行基础施工。

1-支架中心点;n、b、c、d-支架中心控制桩

3.2支架安装测量

架空管道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支架或钢支架上。管道支架安装时,应进行柱子垂直校正等测量工作,其测量方法、精度要求均与厂房柱子安装测量相同。管道安装前,应在支架上测设中心线和标高。中心线投点和标高测量容许误差均不得超过±3mm。

4结论

总之,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地下的各种管道工程将会愈来愈多,管道工程测量是为各种管道的设计和施工服务的测量工作,只有测量人员应该尽量为施工人员创造顺利的施工条件,并及时提供验收测量的数据,使施工人员及时了解施工误差的大小及其位置,“步步做到精确测量”,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邓道明,孙建刚,张彦敏.穿越公路及铁路埋地管道的设计计算[J].油气储运,1998(9).

[2]吴定旺,沈学斌.基地管道穿越公路方案分析与选择[J].石油工程建设,1993(6).

上一篇:Mapgis在地质制图中Excel表格的导入 下一篇:提升绞车变频调速改造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