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构想

时间:2022-07-19 10:07:51

独立学院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构想

社会实践是指相对于理论教学以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或实践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巩固专业知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目前存在着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前者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安排。后者由校团委、各院系团总支或各级学生会在假期组织进行。本文论述的主要针对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大部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没有紧密结合,不懂得、不善于运用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来指导实践,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分类指导,使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巩固专业知识,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这一实践方式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独立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独立学院办学的宗旨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却会在就业时表现出比公办本科生更多的不自信,特别是在对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进行择业竞争的时候。同时,越来越多的单位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列为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普遍要求大学生能在学校期间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就业方式的放开,那些实践经验多、动手能力强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备受欢迎。

独立学院的学生渴望成功,渴望成材,且我们的学生有较高的智商、情商,潜在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很强,这需要学校通过四年的培养来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社会实践贯穿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独立学院学生若能好好把握实践环节,既能增强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又提高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兴趣,使大学生能够有机会提早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减少学生在就业时因个人素质不够全面,专业实践能力薄弱,缺少社会经验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独立学院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有其独特性,又是处在摸索新的社会实践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其社会实践的持续发展。

1.学生课业任务繁重与日常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

人才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才的教育培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仅是寒暑假的集中活动,而应贯彻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从而打破“假期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坚持经常主动做得少”的原有模式。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课业任务繁重,课程分散,没有集中的时间段可以参加长期的实践活动。

2.师资问题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一般都把主要精力花在了“重点服务队”上,对分散返乡或自主活动的同学,虽然作了统一安排,明确要求,但实际上很多是“放任自流”。这一方面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指导教师数量不够的因素的制约。师资相对薄弱的问题在独立学院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数量不足与缺少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等方面。然而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有效地开展落实,只靠学生的盲目摸索是远远不够的,加之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必须要建设一支专业过硬、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同时也要注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只发挥各级团、学组织的作用,也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离不开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有些单位嫌麻烦、怕花钱,不愿意接待实践活动,也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有一定困难。

4.管理、评估体系尚未完善

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上看,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尚没有在完成学时、达到学分、成绩评定等方面对大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目前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基本上停留在学生主动报名的基础上,还没有与学分等硬性指标相挂钩,而独立学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律性差,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因而需要完善的适合独立学院运行模式的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评估体系加以引导。

独立学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开拓独立学院社会实践的新模式,还是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努力建立并建设好长期实践基地

要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就必须坚持在学校和学生受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地方和接收单位受益。要本着“各施所长,互补所需,双向奉献,互利互惠”的原则,发挥双方优势,搞好双向服务,为社会实践长期化、制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很有必要的,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只有大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才能确保各项服务活动持续长久的开展。

独立学院应紧紧抓住我们的学生所处的家庭大多经济比较殷实、在社会上有较好人脉的优势,与学生父母所在单位或家族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为寻找社会实践单位提供帮助。

2.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

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是推动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得好与差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也可践行领队负责制,逐渐形成培训――申报项目――审核立项(对重点团队进行资助)――实践开展――中期验收――举办成果答辩会――评价表彰――总结交流的项目化运作流程。

3.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当中

为解决学生课业任务繁重与日常实践之间的矛盾,笔者建议高校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按照专业划分,每月安排一次社会实践日,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载卡制度, 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绩登记入册。规定在校大学生做到“四个一”,即一学期累计参加不少于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一份不少于 1500 字的报告 ,完成一篇活动自我小结,参加一支小分队的活动等等。把社会实践成绩计入学分,与学年的综合测评挂钩并作为学生各类先进评比的重要条件。

只有切实做到集中组织与日常活动相结合,才能建设好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加强实践双方的联系和合作,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效果,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步入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目前社会实践大多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等形式,还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向深入发展的改革和创新等问题和不足。而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既实现了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结合,同时也为参加各类专业大赛提供了储备。

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性的采用实践调研方式。如文学系的学生善于交际言谈,可以进行访问式调查,而理科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采取实地调查或采样研究的方式。学生也可以相应地承担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电台、文化传播、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的任务,从而增强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了解,正确认识价值,培养兴趣,提高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5.建设一支专业过硬、思想引导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应当针对自身在师资上相对薄弱的问题,着力建设一支具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或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任务的管理者充实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独立学院必须采取可行的办法来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他们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专业素质,来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

6.改变独立学院社会实践经费单一拨款的模式

经费是搞好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目前阻碍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大问题。独立学院可以转变观念,从单一拨款的方式转变为拨款、自办实体、项目合作和寻求社会赞助等综合方式。学校还可以与社会实践合作单位之间开展项目合作,即由学校出人出技术,项目合作单位出资金,二者各自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项目合作,既为企事业合作单位解决了问题,又为社会实践活动筹措了经费,达到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目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独立学院培养运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与第一课堂教学相比,社会实践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更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学用结合,积极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推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缩短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上一篇:为师之道 第3期 下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困难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