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乳都的最新报告: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之路

时间:2022-07-19 09:43:11

来自中国乳都的最新报告: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农牧业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对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遵循全市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调整生产结构,优化产业格局,扩大产业规模,推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了产业特点鲜明、产业化水平较高、农牧业效益显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农牧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009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6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6万亩,粮食总产量125万吨。玉米播种面积266万亩,总产93万吨;马铃薯播种面积144万亩,总产14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其中保护地面积2.12万亩),总产量65万吨。牲畜总头数363万头(只),其中:奶牛饲养量突破了100万头,奶牛的单产水平达到6吨左右,鲜奶产量达到423万吨,肉羊饲养量达到358万只,生猪存栏达到40万头,肉类产量达到8.3万吨。农畜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带来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

依靠重点产业带动农牧业发展

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农牧业具有鲜明的城郊型特点,产业聚集水平很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农牧业的四大主导产业,即奶牛业、肉羊业、蔬菜业和马铃薯种植业。

奶牛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我市农牧业的生产中比重较大,涉及11万农户、40多万人。近年来,奶牛养殖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目前,全市奶牛的养殖头数、人均占有鲜奶的产量、原奶的加工量等都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一。伊利、蒙牛两个龙头企业的主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奶业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给我市的奶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时每天倒奶上万吨,产业一夜之间走上了下坡路。当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农牧部门抽调近千人,实行“三盯”。即人盯人、人盯站、人盯车,牛奶在全程监督下运送到企业,保证了原奶的安全。我们还组织了三个工作组,深入到乡村,一方面做农民的工作,稳定农民的情绪,一方面加大对挤奶站的管理,坚决取缔了445个不合格挤奶站,并实行了“一村一企”的管理办法,企业在每个站里都派驻管理员,每个站都核发了收购许可证和运输车辆运输证,使生鲜乳的收购、运输和管理全程井然有序。“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加大了对乳制品的监管,严格了质量标准。为了生产出达到国家原奶收购标准的牛奶,农牧部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村和养殖户,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从饲草料的配置、饲喂数量,到环境卫生的治理、奶牛疫病的防控、挤奶站的设备更新等实施标准化管理。要求农民严格执行市农牧局制定的《呼和浩特市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实现标准化饲养。经过一年来艰苦细致的工作,呼和浩特市的奶业得到了全面恢复,伊利、蒙牛的经营和农民的奶牛养殖都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肉羊业是我市的又一主导产业。对这一产业,我们针对本市的消费水平和山区的自然条件以及肉羊的生长特点。因地制宜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已经有15万农户饲养肉羊。农牧部门重点抓了肉羊的品种改良和养殖技术培训,在推动养殖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肉羊的产业化。2009年全市购买种公羊2075只,建成羊人工授精站40处,建成小尾寒羊基础母羊的纯繁场3处,每年可提供3000只种羊。已经培育出饲养50只以上基础母羊的养殖户2200户,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100户。2009年肉羊养殖可为农民人均新增收入近70元。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呼和浩特市2008―2012年肉羊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规划要求,到2012年,全市的肉羊饲养量将达到600万只。

蔬菜供应一直是呼市市民关注的一个民生问题,前几年因为城市的扩大,原有的蔬菜基地被征用,本地生产的蔬菜供给率仅有30%,蔬菜价格居高不下。市委、市政府对蔬菜种植高度重视,及时做出加快蔬菜种植的决定,市财政拿出5000万元投入蔬菜保护地建设,已建成保护地2万亩。2009年全市的蔬菜产量达到65万吨,本地生产的蔬菜供给率达到65%。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本着突出区域布局,发挥地区特点的原则,把赛罕区、玉泉区等近郊作为重点,分布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外。为把蔬菜发展成呼市的主导和特色产业,实现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呼和浩特市基本菜田保护条例》。我们还着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改变他们的经营理念,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蔬菜生产的经营效益。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春提早、夏满足、秋延后、冬补充”的生产格局。

马铃薯是相对耐旱耐寒的作物,非常适合我市山区的环境。近年来,我们积极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形成我市的另一主导产业。去年我们推广起高垄,加大密度,增施有机肥,建中棚、上喷灌等措施,全面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益,中棚生产的马铃薯亩产达到1750公斤以上,一些示范区的产量达到4000公斤。近两年来,我们探索了中棚种植马铃薯,采用中棚生产,能够提前播种近45天,到7月中旬马铃薯就可以上市,抢占市场先机,提高了马铃薯的销售价格。收获后还可以再种一茬蔬菜,延后生产近30天。在仅有100多天无霜期的高寒地区种植两茬作物,这确实是一个新的突破,是转变生产方式上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区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改变。中棚马铃薯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亩中棚可收入4500元左右),也为现代农业探索了切实可行的路子,我们把它概括为“1221”工程,即一亩中棚,二茬种植,二万斤产量,一万元收入。现在,中棚种植马铃薯已经在武川县等靠天吃饭的地区表现出“高产高效、节水避灾”的现代农业的特征。

我市当前形成的四大主导产业,已经占到农牧业生产的近80%。我们要牢牢抓住这四大主导产业,从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增强效益上下功夫,真正建成具有呼市特色的农牧业新格局。

加快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步伐

呼和浩特市现代农牧业的进程直接影响农村、农业、农民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直接影响市委提出的“一核双圈”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区域化布局。我们把土左旗、托县、和林县北部等水利条件好,玉米产量高的地区划作奶牛养殖带,实现为养而种,种植业通过畜牧业来转化提高,建成农牧有机结合的示范区。把赛罕区、玉泉区以及土左旗、和林县、托县靠近市区10公里的范围划作蔬菜生产区,充分利用离城近的优势,扩大保护地的建设面积,初步形成了西北地区蔬菜种植、销售的一个集散地。把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县部分山区划作肉羊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变化,实施产业化经营,形成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优势产业。把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县的一些相对平整、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划作马铃薯生产基地,通过技术推广和设施建设,以绿色、有机为重点,走马铃薯精品化生产的路子。

二是规模化经营。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效益。奶牛养殖扩大个体养殖数量,走家庭牧场式的养殖。实施“百、千、万”牧场建设工程,即分别建设一百头以上、一千头以上、一万头以上不同规模的养殖牧场。力争到2012年,使全市的集中化牧场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奶牛饲养全部实现标准化,奶牛达到健康标准,生产绿色、有机的原奶,真正把呼和浩特市敕勒川优质奶源基地的品牌树立起来。肉羊养殖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走季节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路子,每个农户养殖基础母羊在100只左右,年出栏达到350―400只左右。马铃薯种植实现集中连片,紧紧依靠加工企业和经纪人的力量实现统种、统管、统收、统销,走定单式生产的市场化路子。蔬菜种植,特别是保护地蔬菜种植,达到1000亩左右的连片生产,蔬菜销售与超市、大专院校、批发市场直接见面,形成固定的销售渠道,并逐步向外销售,反季节销往周边省区,向北销往蒙古、俄罗斯地区。

三是标准化生产。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确保生产出安全放心的农畜产品,使广大消费者吃到放心食品。为此。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生产标准和规范。并把各种生产标准固定化。让农民按程序操作。比如奶牛饲养,我们根据奶牛需要的营养,确定精饲料、精饲粮、微量元素等配方比例,配制出全价营养饲料,农民跟着做就可以了。其它产业也力求做到统一、精准、节约成本,实现增产增效的目标。

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的农牧业生产正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为目标,在实现现代农牧业上下功夫,力求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产生更大的效益,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三项举措拓展幸福路 下一篇:“塞外苏杭”奏响绿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