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洋种子”抢占我国种业市场的策略探析

时间:2022-07-19 05:26:11

应对“洋种子”抢占我国种业市场的策略探析

【摘要】近年来,“洋种子”纷纷抢占我国种业市场,威胁我国粮食产业安全,应及早建立国家种业保护与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对国内种业核心领域的保护,支持国内种业企业做大做强,确保牢牢控制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关键词】洋种子;粮食安全;应对策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资逐步进入我国种业市场,经过10多年的试探,近几年更是开始呈现加速进入的态势。据2010年7月12日《人民网》报道,外国公司已经控制了我国种子市场70%的种子来源,而我国前十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且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达到市场总量的5%。在我国境内由外资公司设立的农作物种子企业已达35个,其中经营玉米种子的5个、蔬菜花卉种子26个,其它种类4个。

一、“洋种子”抢占我国种业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以蔬菜种子市场为突破口,逐步向大田种业扩展。如从1998年开始,以色列海泽拉种子公司、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就分别在山东寿光建立起实验站。在随后的几年中,荷兰瑞克斯旺、安莎、德瑞特以及以色列的泽文、纽内姆等世界种业巨头亦纷纷迅速布局我国蔬菜种业市场。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后①,近几年外资种业巨头又开始将目标瞄准了我国大田作物种子市场,如世界最大的种业公司之一美国先锋公司已在辽宁铁岭成立了研究中心,在东北三省建立了春玉米的实验基地,在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建立了夏玉米的实验基地;孟山都和杜邦也迅速在我国河北、安徽、山东、甘肃等地实施玉米和棉花种业布局。

(二)分阶段循序渐进进入我国市场。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以前,以美国孟山都、法国利马格兰、瑞士先正达等公司为代表的外资公司陆续在我国东部地区设立办事处或实验站,并以此为基础详细掌握了我国种业市场的发展情况。第二阶段:从2000年开始,国外公司开始纷纷采取合资的方式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如泰国正大集团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了东方正大种子有限公司,荷兰纽内姆种子公司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了纽内姆(北京)种子有限公司,美国杜邦与甘肃敦煌种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等。第三阶段:从2002年开始至今,通过外资并购的方式进一步突破我国对民族种业的保护,主要手法是先合资,然后做亏,最后趁机收购实现独资或控股。如2002年美国杜邦对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实施整体并购。

(三)以生产优质产品和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来抢占我国市场。受技术研发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国产蔬菜、玉米种子与外资企业生产的种子在质量上存在差距。如青岛市番茄种植,由于国产品种皮薄不易储存且产量不高,因而当地菜农纷纷改种温度适应能力强、耐储藏、产量高的“洋种子”。又如吉林玉米种植,由于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具有早熟、耐密、高产、优质的特性,因而大受当地农民欢迎。此外,外资种子公司还利用其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来赢得我国农民的信任,如美国先锋公司已在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建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公司不仅对产品的使用进行全程跟踪服务,而且还主动帮助用户拓展销售,从而获得了当地农民的青睐。

二、“洋种子”抢占我国种业市场原因分析

(一)我国拥有庞大的种子市场,外资巨头介入利润空间广阔

国家农业部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种子市场份额已从2001年的20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00亿元左右,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且未来10年的增长潜力还将更为显著。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常务副主任国家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也表示,以甜椒种子为例,外资种子公司的生产成本每粒只有1分钱左右,但在中国市场却能卖到1元钱,利润空间十分巨大。因此目前世界各外资种业巨头纷纷将战略发展目标投向了我国。

(二)人多地少的国情及近年政策调整为外资迅速介入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且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我国政府对引入国外良种农作物来提高土地单位产量一直以来都十分倚重,并将其作为了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特别是2000年我国《种子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以及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我国更是对种子市场实施了全面放开,为外资巨头大举快速进入提供了条件。

(三)与国内种业企业相比,外资巨头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欧美国家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就建立规范的种子管理及发展战略,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后,已基本建立起一套成熟和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产业链条。而目前国内种业市场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企业在产业发展规模以及运营经验上明显处于劣势,并且突出表现在科研投入、产研结合以及经营规模3个方面。

在科研投入上,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科研能力的种子企业的平均科研经费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1%,而目前世界种业巨头普遍在8%以上。在产研结合上,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科研能力的种子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5%。在经营规模上,目前我国种业行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集中度低等问题。国家农业部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只有200多家,实力普遍较弱;中信证券2009年研究报告也显示,2008年美国先锋公司种子销售收入达33亿美元,而我国5家上市种子公司的销售额总和却只有28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美国先锋公司的当年研发投入。

三、应对“洋种子”抢占我国种业市场建议

“洋种子”大量快速进入,对我国种业市场和民族种业的发展,对农民的持续增收以及国家粮食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建议多措并举及时应对,尽快消除潜在隐患。

(一)提高对国内种业核心领域的保护

在WTO规则的框架内进一步提高外资准入标准,控制外资在我国实施合资并购的速度和规模。一是对《外商投资农业领域目录》进行重新审核,对一些敏感性种子品种严格控制外资准入。二是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特殊保障条款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保护条款,保护国内核心种业(如敏感性种子的研发、生产及推广等)的国产化发展。三是依据《种子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以合资形式进入我国种业核心领域的外资公司的控股比例实施严格监管,对外资公司并购国内种业公司的行为实施技术化的行政调控。四是适时、合理利用国际《反倾销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控制外资种业进入国内种业核心领域,并通过合理实用的关税结构调节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

(二)建立国家种业保护与发展协调联动机制

该机制的设置构想如下:成立国家种业保护与发展工作办公室,由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任主任,国家农业部负责人任常务副主任,国家科技、工商、商务、外汇管理、财政、税务及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为组成单位,专门负责制定国家种业保护与发展长远规划,并根据国内外种业发展变化情况定期组织相关组成部门召开联系会议。如国家农业部会同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出台措施严格控制敏感性种子品种的准入;会同工商、商务及外汇管理等部门对外资种子企业的设立、扩张及日常经营行为等进行严格监管;会同科技、财政及税务部门加大对国内重点种业项目研发及产业链建设的扶持。此外,各组成部门建立相对应的业务专责机构,按照国家种业保护与发展工作办公室的工作部署,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构建快速参与运作机制。

(三)多措并举扶持国内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1.引导推动国内种子企业向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转变。通过财政奖励、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国内种子企业大胆对具有研发技术、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链的企业实施全面并购,尽快消除国内种业研发与生产脱节、销售与售后服务分离的被动局面。

2.组织国内种子企业以“抱团作战”、重点突破的形式抗衡外资公司。采取助优扶强的策略,引导有发展前景及优势项目相近的若干个国内种子企业结成合作联盟,并围绕一个作物类别或品种进行重点突破,以利于国内企业能集中资源优势在某一作物类别或品种上与外资企业进行竞争。

3.增加对敏感性种子品种的研发投入。如中央财政预算增加对国产种子(特别是敏感性种子品种)研发的资金支持,将每年各地的重要品种研发及试验经费纳入到中央财政预算体系当中,并以专项补助的形式实行调剂发放。又如对国内种子企业整合研发资源、并购有实力的科研育种机构等给予支持,达到加速国内种业品种创新由科研单位主导向种子企业主导的转变,推动国内种子企业尽快建立起自主创新的长效价值链。

4.建立扶持民族种业发展的社会化综合服务及保障体系。一是由政府主导建立民族种业发展联盟,在增强国内相关企业关联度的同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尽快建立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综合配套服务体系,为国内种业企业抱团作战创造条件。二是利用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的网络优势广泛开展支持民族品牌宣传,为使用国产品牌的农民提供一定的便利和优惠,提高我国农民使用国产种子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国内种业风险保障机制,如建立种子灾害储备资金制度,由中央财政牵头出资,并按经营规模向国内注册的种子企业收取一定比例的灾害储备资金,储备基金主要用于平抑种子价格。四是建立国内种业金融风险对冲机制,使国内种子企业能借助金融产品创新,实现风险与收益共担,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对国内种业企业的冲击。

5.为国内龙头种子企业主动实施国际化战略创造条件。一是综合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积极引导和支持国内龙头种子企业抓住外资种业公司大量进入我国的有利时机,及时吸收国外先进的种子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营销及运作管理经验;二是抓住当前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有利时机,主动运用我国的国际外交影响力,为国内龙头种子企业抢占国际市场、在境外开展新品种研发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注释:

①据2010年3月17日《中国粮油网》报道,目前外资企业已控制了我国50%以上的蔬菜种子市场。

参考文献

[1]萧三匝.洋种子进中国是福是祸[J].乡镇论坛,2010(1).

[2]郑安俭,等.论发展种子产业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种业,2010(1).

[3]蔡文著.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3.

作者简介:张家华(1975―),男,江西吉安人,法学硕士,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论利益相关者对重整企业的社会责任 下一篇:基于经济收益的会计收益质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