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7-19 01:54:31

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 青海藏区是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农牧业生产仍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人才匮乏和教育落后制约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建立高原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强化生态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青海藏区; 生态保护; 基础设施; 资源优势; 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09-02

一、青海藏区概况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76%,其中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居住最广的一个民族。青海藏区面积69.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7%。全省藏族人口118万人,占青海总人口的22%,占全国藏区总人口的25%,是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青海藏区主要指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海西等牧业区以及乐都、循化、化隆、湟中、湟源、大通等县的部分半农半牧区域。

二、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青海藏区是除以外中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在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其他藏区有着极为深厚历史渊源,在促进生态保护和整个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有盐化工、石油、天然气等重大项目开发而成为“热点”;“黄、果、树”(黄南、果洛、玉树三个藏族自治州)三州高寒缺氧、地处偏远,是“难点”。全国共有10个藏族自治州,其中青海有6个,因此青海藏区是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区,自然环境艰苦,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以牧业为主,工业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总量小、整体运行质量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海西地区因有盐化工、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其余5个藏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都依赖财政的转移支付,财政支出水平超过财政收入近472.19%。

青海藏区农牧业结构单一,产出效益较低,农牧业产业化起步晚,农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差,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牧区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返贫率达25%,整个藏区农牧业生产仍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

青海藏区目前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骨架网络的运输形式,延伸县际、县乡公路的硬化工程,使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增加,运输能力得到提高,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青海藏区州到县基本通油路,但路面窄,公路密度低,通达深度都还比较低,公路主干线与支线连通度低,与周边省区公路大通道尚未形成,没有形成完善的公路网。高等级公路和一、二级公路里程仅占通车里程的9.9%,运输效率和效益都比较低。农村公路仍然落后,县至乡、乡到村公路多为等外路或便道,抗灾及通过能力很差。

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加快藏区电网建设步伐,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水平,青海省电力公司充分利用国家各类政策,努力争取资金,最大限度延伸电网覆盖区域,为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和保障。但是,青海南部的玉树、果洛藏区由于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沿线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且受到用电量小但投资大等因素限制,尚未与大电网联网。

三、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相对滞后

青海藏区80%以上的财政支出依赖国家财政补助。特别是“黄、果、树”藏区,随着沙金资源禁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免除农业税等的实行,该地区财源萎缩,发展乏力。此外,青海藏区地区发展不平衡。2008年,海西州GDP为134.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86亿元;而果洛州GDP只有7.89亿元、地方财政收人4.94亿元,分别相当于海西州的5.87%和7.87%。

(二)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

青海藏区经济基本上是资源经济。青海藏区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对矿业资源和藏药、虫草等滥采乱挖,牧业的过度放牧、珍稀动物的任意捕猎、水利资源开发补偿不足等问题,造成了资源浪费,草原植被退化,沙化严重,气候变暖,雪线上升,三江源水流减小,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频发等严重生态危机。

(三)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

由于青海藏区地广人稀、信息闭塞、公共服务半径大、交通不便,限制了商品货币流通,造成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主体弱小、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抑制了金融、电力等行业的投放意愿,加之地方财力捉襟见肘、无力投入,致使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广大藏区难以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在偏远的农牧区,农牧民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培植程度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有相当的比例。

(四)人才和教育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青海藏区人口基数少、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滞后限制了藏区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广大农牧民缺乏劳动技能和创收能力,观念落后、自身脱贫致富的意识不强,成为影响藏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青海藏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2.7年,比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8.5年少5.8年,比青海省人均受教育年限6.15年少3.45年。人才不足、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仍然是影响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依托后发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1. 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青海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突出高原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促进旅游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高层次、集约型转变。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的路子,凸显青海藏区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

2. 大力发展有机农牧业。青海藏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高寒人稀的自然环境衍生了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珍贵动、植物资源,为发展有机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青海藏区的冷凉气候资源、天然草场资源和具有高原特色可再生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无污染的高原生态环境,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特色经济,走有机农牧业的路子。

3. 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青海藏区民族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加工技术精细高超,富有民族文化特色。藏族手工业产品在国内外有广阔的市场,深受世界各国各地民族的喜爱。着重发展金属、木质、珠宝玉石加工业,制陶业,制革业,编织业,纺织业,雕刻绘画业,裁缝业,建筑业,家俱业,造纸业,服装业等民族手工业。

4. 重点发展藏医药业。藏医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科学的临床经验,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发展前景广阔, 紧紧把握人类疑难病症的难点,设法使藏医药广泛进入世界医学临床使用,扩大藏医药在世界医药界的应用。

(二)强化生态保护推进生态立省战略

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其意义深远而重大。积极推进生态立省战略是青海借助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兼顾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强化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的自然修复与人工辅助相结合。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制约藏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地广人稀,经济总量很小,财力单薄,又是影响藏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尤其要重点发展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青海藏区基础设施要以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为重点,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加大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力度,不断改善城市基础条件,增强城市载体功能。

(四)发展藏区文化教育事业促进藏区文化健康发展

提升藏区的教育水平,提高藏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关系到藏区的经济发展和藏族人民的脱贫致富,更与藏区的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逐年加大对藏区教育的投入,有针对性地规划好藏区教育。争取使每一个藏族儿童和其他少数民族儿童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可进入大学或职业技术学校深造。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负荷,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的转变,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利用,减轻环境压力,推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藏区稳定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在一切工作中,必须突出发展经济和民族团结这两大主题。继续采取特殊政策帮助藏区发展经济、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进一步加大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关系的斗争的力度,以杜绝和减少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

[2] 李军乔.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建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3] 刘锡宁.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撬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点[N].青海日报,2009-08-1

[4] 郑杰.建立高原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探讨[J].青海科技,2008(2).

[5] 杨虎胜.生态环境保护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4).

[6] 孙发平.依托资源后发优势推进青海旅游业跨越式发展[N].青海日报,2009.9.7.

[7] 钱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建议的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54).

[8] 张伟.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J].青海社会科学,2009(02).

[9] 杨虎德.经济发展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J].青海民族研究,2009(01).

[10] 刘薇.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5).

上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团场财务管理 下一篇:以人为本搞好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