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小民营企业内控机能的思考

时间:2022-07-19 12:03:01

提升中小民营企业内控机能的思考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要发展,注重内控机制是关键。本文对中小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下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提升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控机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小企业应构建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内控系统,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改善企业经营体质,提升经营绩效,保持企业持久的生命力。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控现况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一方面,因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机能普遍认识不足。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 不知通过内部控制的相互制衡、相互监督机制,便能降低风险,轻松管控,而什么都管,大小事务非得亲自过目或自家人掌控才能放心,分身乏术。殊不知,正是因自家人的关系,使管理缺乏内部约束性,出现管理混乱,权责不明,并形成惯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随意性从自家人扩展到整个企业,即使从外面请来了会计,因受制于家族成员,却发挥不了监督的职能。许多民企的出纳岗位、实物保管岗位、应收款经手岗位都是家族成员,会计只管做账,不用对账,也不用盘点,从而为企业的资产流失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因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各岗位、各环节的内部控制执行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为内部控制是老板对自己的控制,对自己不信用,对执行内控制度带有抵触情绪;或者没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工作责任心,使内部控制制度很难执行。

(二)关键控制点控制不到位

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因管理水平和素质较低,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内部控制。他们要么将大公司的内控制度整套吸收,中小企业碍于规模及成本因素,不可能如大公司一样分工细密,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差,最后形同虚设;要么不能针对本企业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一些基本的内控制度残缺不全,控制点亦不明确,或关键控制点出现死角。如出纳岗位、实物保管岗位平凡换人却不盘点对账,最后亏了一大笔也无从追究责任;大量应收账款由片区业务员一人全程处理而没有监督控制措施;发票、收据由出纳保管和开具,又缺少审核程序等等。

另外,管理控制也是中小民营企业经营上最大的弱点,绝大部分没有预算控制、目标管理控制,导致成本费用过高、损耗严重、资金呆滞、现金流量与需求脱节等管理问题出现,严重的直接导致财务危机。也有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都知道管理控制的重要性,但却不知或无法落实与执行。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我国《审计法》只对国有单位的内审机构设置作了强制性规定,而对非国有单位则未作要求,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出于成本费用等因素的考虑极少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种种监管形同虚设,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

二、中小民营企业如何提升内控机能

中小民企如何建立适用的内控制度,笔者认为,应从下列方式构建及执行:

(一)提高管理者和制度执行者的素质和内控意识

因“内部控制是一个要由组织的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人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对于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建议一方面加强管理层和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使执行内部控制的所有管理人员和员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体职员意识到内部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同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能与责任,使每一个员工都要有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意识,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牵制和约束。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并建立激励机制,同时采用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来保证制度的执行等。

(二)建立适用的财务控制模式

1.建立适用的会计系统及制度

中小民营企业要提升内控机能,应先从会计控制开始。公司交易流程通常可分为授权、执行、记录等三大步骤;会计人员在交易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便是记录,其主要任务不仅在审核授权与执行程序的适当性,还可以透过核对账务与实体资产来防止舞弊的发生。中小民营企业要搞好财务控制,必须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授权批准控制实施较好,着重要解决企业内不相容职务分离和财产安全控制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

2.建立预算体系,发挥预算管理的功能

预算制度的规划与落实,应为中小民营企业强化其内部管理的重点工作。预算体系的执行,可以协助经营者监测企业整体经营绩效。在公司既定总利润目标的前提下,透过损益预算,可确认各部门所应担负的创造收益或控制费用的责任范围,形成成本费用标准,完善成本控制制度。中小民营企业多属于家族型企业,由于是自家人的关系,平日对于费用的管控较为松散,若能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则可消除此弊端。

一套完整的预算制度应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及预算检查调整三个环节。预算控制和检查调整应落实于日常管理工作中,最好能建立计算机分析和管理系统,将年度预算分割成月预算,并于月报表中设计本月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字段,以便于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作比较,及时进行数据的分析,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因环境变化偏离现实的指标及时加以修订,以保证整个预算体系得以顺利执行。

(三)强调关键控制点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因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的范围可能有限,控制触角难以涉及到企业营运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只能抓住关键控制点做到事半功倍。因此,结合企业的自身状况设计控制要点,并建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系统是提升中小型民营企业内控机能的关键。经营者可就公司本身经营风险较高的项目加以控制,中小企业各交易循环主要控制要点和控制方法有:

1. 货币资金收支控制:款项、票证、单据、名章监管到位。

2. 往来款项的控制:定期核对、单证跟踪。避免业务员采购与付款或销售与收款一人完成,同时,应以会计为主,业务员配合,定期与往来单位和个人核对账目。

3. 实物控制:明确规范各实物负责人与会计的权责、定期盘点、换岗盘点、账实核对。严格落实责任,奖惩到位。

4. 成本费用控制:执行预算并有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

5. 注意钱、货单据的连续编号、相关人员的审核、签字。

对于关键控制点,必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机制,并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和奖惩办法,同时应做到内部审计的定期审核,或是主管人员的不定期抽查。

(四) 外聘内审人员,遏制内控失效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加强内部审计。通过对预算控制、目标控制主体的审计,可以发现企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经营不力、效益低下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和效率性。

中小民营企业业务较为单一,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的独立性,也可不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设立专职审计人员,而聘请中介机构或企业以外的行家进行定期审计,行使内部审计的职能。由外部人进行内部审计,审计报告只呈报给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不对企业以外的相关利益主体负责,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管理、减少漏洞、防范风险。专家内审可以因其专业性、权威性而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更能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并帮助企业找出漏洞,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上一篇:创建《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下一篇: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