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事业改革意见

时间:2022-07-18 11:24:46

深化事业改革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事业单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主力军。近几年来,我市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仍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事不分、体制不顺、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随着我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企业改革以及其它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已势在必行。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浙政发〔2001〕68号)精神,结合舟山实际,现就深化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发展事业单位,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政事分开原则。理顺政事关系,合理界定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能,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原则上应收归行政机关。暂时收归有困难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收归,最终实现政事分开。改变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简政放权,理顺关系,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二)分类指导原则。按照承担的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确定相应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措施,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市场导向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凡是能面向市场的事业单位,都要积极面向市场;能由市场承担的职能,都要交给市场,改变国家包办事业的格局。

(四)因地制宜原则。事业单位改革在国家和省的总体要求下,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成熟一家改革一家,不搞“一刀切”。

二、改革的目标

事业单位改革,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其生存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推进事业单位适应市场、走向市场,激发其潜在活力,促进其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确定不同的改革目标:

(一)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指目前完全或基本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或依法接受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如行使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监管、执法监督以及公共管理等职能的事业单位。

这类单位的改革方向是,结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对其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划转行政机构;对符合公务员法规定的,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对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要进行严格清理和规范,按照精简效能的要求,重新定编、定岗、定职能,提高人员素质、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今后,对此类事业单位要依法设立,严格控制。

(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指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以及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和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纯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两小类。

1.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指由政府举办,主要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其举办宗旨和业务范围由政府确定并严格执行,所需经费由财政保障。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事业单位。

2.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指由政府举办,并根据政府确定的公益目标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经费由财政适当支持的事业单位。

对公益类事业单位,要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合理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完善公益服务体系。要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制度并严格考核,加大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保证其公益目标的实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指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和中介功能,实行有偿服务,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和服务对象监督的事业单位。

对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应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格局,条件成熟后要与原主管部门逐步脱钩,并按照各单位行业特性进行改制,成为自主经营并独立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

(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指直接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和开发性活动,所需经费依靠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解决的事业单位。

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条件成熟的要逐步改制为企业,依法进行企业注册,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今后不再新设立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

三、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理顺管理体制。政府对事业单位从直接、微观的管理变为间接、宏观的管理。政府主管部门要简政放权,主要通过政策引导、依法监督、搞好服务来实施对下属事业单位的管理,使其拥有决策、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自,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二)调整布局结构。按照区域覆盖、就近服务、优势互补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对职能雷同而重复设置以及服务对象单一的单位,要进行合并;对主要为单位内部提供后勤服务的,要视情予以剥离进行独立运作;对已丧失社会职能、社会效益差、名存实亡的单位,要予以撤销;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加强横向联合,发挥整体效益。

(三)改革经费管理方式。规范事业单位财政供给范围,改革财政资金供给方式,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办事”。对公益性事业单位,按重新核定的人员编制安排定额补助经费,根据专项任务和建设项目需要安排定项补助资金。

(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凡有条件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都要实行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倡经营者、业务骨干持大股,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事业单位改革。

(五)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革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单一的委任制,引入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等多种任用方式,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在事业单位内部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建立和完善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在人员选拔使用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用,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分离,加强聘后管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可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的绩效工资分配,以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为依据,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四、改革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关系到广大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发改、人事劳动(机构编制)、财政(国资)、国土资源、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指导和协调。事业单位各主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把事业单位改革列入党政机关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二)广泛宣传发动。宣传部门和有关新闻单位要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加强舆论正面引导,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他们的改革意识。同时,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教育和发动干部职工,把单位的发展、自身的利益与加快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使干部职工能够自觉参与和投身改革。

(三)认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根据这次改革要求,市发改、财政、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同时,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保证改革顺利平稳进行。

(四)严肃组织纪律。在改革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和财经纪律。严禁突击提职、突击调动、突击开支。严禁隐瞒、侵占、私分和不按规定处置单位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查处,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执法执纪部门联系通知 下一篇:干部后备人选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