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53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18 10:01:39

手足口病53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08-02

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国内外均有散发、流行病例报道。其病原体已证实大多为柯萨奇A 16 型病毒,也可由A 5 、A 10 引起。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易在夏秋季流行,皮疹部位多为手、足、口腔。在四肢远端和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不结痂,在口腔黏膜也有疱疹和溃疡,常伴发热,1周左右痊愈。近年来手足口病有增多趋势,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小儿手足口病53例,将其发病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发病人群53例均为0~6岁儿童,其中散居(未入托)儿童15例,占28.3%;群居(入托)儿童38例,占71.7%。

1.2 发病年龄及性别 53例患儿男25例,女28例,年龄:

1.3 时间分布 5月份1例(1.8%),6月份28例(52.8%),7月份23例(43.4%),8月份1例(1.8%),其他月份无病例发生。

1.4 临床表现

1.4.1 皮疹部位及形态 (1)手部皮疹50例(94.3%),足部皮疹44例(83.1%),多在手掌、手指屈侧、脚掌、脚趾屈侧,为红色丘疹或水疱,水疱为白色,周边有红晕。(2)口腔黏膜皮疹29例(54.7%),多在软腭、硬腭、舌尖、颊黏膜上,为红色丘疹、小溃疡,个别患儿在悬臃垂、咽后壁出现丘疹、溃疡。(3)臀部皮疹26例(49.1%),多发生在肛周、骶部皮肤,以红色丘疹多见。(4)四肢出现丘疹4例(7.5%)。(5)面颊部丘疹1例。

1.4.2 其他症状:发病前患儿一般无明显不适,大部分患儿在家长发现皮疹后就诊,部分患儿因发热、食欲减退、拒食等原因就诊。出疹同时可出现发热、恶心、精神差等症状。

1.5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无明显变化,分类中16例(30%)淋巴细胞增高。

1.6 治疗方法:让患儿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全部患儿给予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 2 、利巴韦林、板蓝根,较大患儿给予硼酸液漱口,幼儿给予2%龙胆紫涂于口腔溃疡处,四肢皮肤外用炉甘石洗剂,发热者给予退热等对症治疗。

1.7 结果53例患儿均在1周内治愈,皮疹消退后症状基本消失,未发现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2 讨论

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国内外均有散发、流行病例报道。其病原体已证实大多为柯萨奇A 16 型病毒,也可由愈。本文53例1~3岁儿童所占比例最高为77.4%(41/53),皮疹部位多为手、足、口腔,但有26例(49.1%)患儿,臀部出现皮疹,仅次于手、足、口腔,所以笔者认为臀部也应列为常

见好发部位。该病主要在夏秋两季流行,本组病例均发生在6~8月份,即以夏季发病为主。由于本病的传染途径是咽分泌物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产生的飞沫由呼吸直接传播,造成经呼吸道传染;亦可通过污染食物、衣物、患者唾液、疱液、粪便污染的手、日常用品、玩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还有污染的公共游泳池、医疗器械的交叉传染;尤其容易在入托儿童之间流行。本文病例中,在幼儿园的儿童(71.7%)明显高于在家庭带养儿童发病率(28.3%),符合流行年龄,说明群体生活的托幼儿童极易感染手足口病。因此一旦发现感染上手足口病,则应将患儿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引起该病流行蔓延。

因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皮肤性疾病混淆,故要做好鉴别诊断,(1)丘疹样荨麻疹:皮疹为红色丘疹,大小形状不一,痒感明显,中心有粟粒大小的丘疹状水疱,疱壁厚不易破,多见于四肢及躯干;(2)脓疱病:皮肤损害为化脓性疱疹,疱浆液可培养出细菌;(3)水痘皮疹:一般在3~5天内先后分批出现,呈向心性分布,可同时见到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疹,皮疹亦可见于头皮、口腔、咽、眼结膜及外阴等处黏膜,常伴发热。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及抗病毒治疗。误诊为丘疹样荨麻疹者,常用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激素类易使人体抵抗力下降而加重病情。误诊为脓疱疹时用大量的抗生素,一方面使病情加重,另一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应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并做出正确判断。

上一篇: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40例的临床护理体会 下一篇:人文护理理念在妇科手术病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