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在静美的岁月里滋养

时间:2022-07-18 09:54:33

前言:暑假,我和朋友谈及刚毕业的孩子们总爱打闹、静不下来,做事没有恒心和毅力。朋友告诉我:可以试试多多培养孩子们的静气!“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呀,我们的班级管理是不是可以从“静”开始呢?

9月1日,我又迎来了一批充满好奇的一年级新生。带着满心的期待我走向教室,哇,一个胖乎乎的小家伙(后来我知道了他的名字——曾靖均)正挥舞着跳绳在教室里来回追打,此刻的教室就像池塘,小青蛙们呱呱呱地叫得正欢。

“孩子们——”“诶——”他们的小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我。我随即做了一个静息的动作。孩子们也趴在了桌上,眨巴着小眼睛,虽然还有人小声嘀咕,但总算是平息下来了。伴着音乐,围绕一个“静”字开始了常规教育。“铃声一响进教室,轻声坐好快静息;排队做到快静齐,轻声慢步靠右行。轻声细语懂礼仪。”我们学得正起劲,“老师,我要解便。”又是曾靖均。小学生的行为往往会传染,一个一个都举起小手嚷着要解便。教室里又起了波澜。我不得不让步,“去吧,但其他班的小朋友在上课,我们要做到“轻声慢步哟!”果真,孩子们来回都静悄悄的。落座后,接着训练。我的声音尽量小而柔和,这种静和柔也是会传染的,安静渐渐从一些孩子到另一些孩子。70个孩子,上学第一天便在“较安静”的状态下完成了训练。我很谢谢他们,也有些许的自豪!

课堂的安静往往是和孩子们的倾听与沉思结伴而行的。我要求孩子们注意看、用心听、专心想。 “quan和qun有什么不同?”很多人抢着要发言,曾靖均嘴里“啊啊”着,胳膊将桌面碰得“嘣嘣”响。我知道,这时发火,只能让学生在表面收敛的同时更加急切,于是我向着猴子似的他说:“老师这次不请你,因为刚才别人发言的时候你没有安静地倾听。谁最安静我就请谁——曹婧煊。”曹婧煊清晰流畅地回答:“quan是由q、ü和an组成的,是三拼音节;qun声母j和韵母ün,是两拼音节。”一片静谧的等待后,满教室自发的响起来了掌声——清脆、快乐、极富感染力。

半节课后,想再继续读枯燥的拼音可能不行了。于是我打开轻音乐,让孩子们伴着音乐赏读儿歌。“云姐姐来了”,谁知他们竟像听了发令枪一样,一起捧着书高声读起来,教室瞬间又变成了池塘。丁粲骄着急地高高举起双臂,做出暂停的样子,嘴里不停地喊:“声音太大、不美、不美,老师要被吵晕了。”一个、两个......更多人发现了他的提醒,蛙声渐渐消歇,我心里暗暗窃喜:“静”的幼苗已经在慢慢生根了。“老师,我喜欢像刚才那样大声读。”曾靖均的喊声再一次打破了平静。“我也是,我也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附和。我心里一怔:这个局面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高声读还是平和读?不如让孩子们自己来选择吧!于是我微笑着说:“孩子们,下面我们分组读儿歌,喜欢高声读的一组,喜欢用平和的声音读的为一组。”一开始,高声诵读的孩子很有气势,声音响彻教室,几个孩子还得意地拉着脖子,涨红了脸;平和朗读的孩子们呢?稚声稚气,读得整齐、顺畅、平静,他们似乎在品味儿歌的韵律。一遍、两遍……高声诵读的小组声音居然越来越小、越来越平静了。平和小组的张郁茁急着要举手发言,我示意可以。“高声朗读的同学们,你们的声音怎么越来越小了?”曾靖均不好意思地站起来:“我的嗓子有点干了。”“我读得有点累了!”王玉翰说。杨森富腼腆地说:“老师,我觉得小点声读出来的声音比我们的好听。”“那你们现在想怎样读呢?”我顺势轻声地问。“轻声读!”孩子们整齐地回答我。 “是呀!柔和的才是用心的,我们读书要像音乐老师教的那样,和谐、优美,既保护嗓子,又读到心里,还不吵人,多好呀!我们用平和的声音再齐读一遍!”“嗯!”音乐再次响起,和谐优美的童声在教室里荡漾,曾靖均的小脑袋也开始随着音乐和文字的节律轻轻起伏波动,此时文字就是乐谱、读书就是唱歌!

“叮铃铃——”清脆的放学铃一响,教室里又沸腾起来。孩子们说的说,笑的笑。此起彼伏的嘈杂声充斥着耳膜,我心里充满了愤怒,不由得举高了放在讲桌上的手。刚想拍下,又迟疑了,“静,静,平和,平和。”我捏紧拳头,在心里反复默念。然后深吸口气,走到教室中央,一边慢拍双手,一边轻轻地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也不能笑。”站我旁边的孩子跟着附和,越来越多的孩子也跟了进来,“我的脚不动了……我像根木头。”教室里静悄悄了。一秒、两秒…… “现在我点到哪个小组,就请哪个小组的同学背上书包静静地到门口排队。” …… 看着路队静静地走出校门,我的心里柔柔的,我庆幸我把心定格在了那平静的一瞬。

一周、一月、半期过去了。品德课后,邱老师惊讶一(六)班的安静;劳动课后,李老师为孩子们的秩序竖起了大拇指;校长随堂听课后,她说今天大饱了耳福;曾靖均的奶奶惊喜地打来电话说,孩子在家做作业手脚安分了,还会静静地读课外书了……

“入室即静、入座即学。”这是我和孩子们孜孜追求的目标。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让爱在静美的岁月里流淌、滋养……

反思:现代的孩子,往往暴露于过多的感官刺激,处于一种心浮气躁的状态,我们希望提供孩子一个能培养敏锐感受力,静心思考的环境。古人云:“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安静中蕴藏的玄机和真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学生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获取知识、发展潜能。唯有安静,才能让心静下来;唯有安静,才能积蓄力量。“定能生慧、静纳百川”。如果我们让安静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们都拥有安静的气质,那么现今教育中突现的许多矛盾冲突就很容易避免和化解。“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是漫长而美丽的事情,我会在温和中坚持,在宁静中创新。“几多付出几多喜,一路艰辛一路歌。”我对孩子们丰硕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上一篇:巧用生活资源 绽放品德魅力 下一篇:儿童心灵语言、自然语言、书面语言的顺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