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内文化建设评述

时间:2022-07-18 08:45:31

高校校内文化建设评述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向社会输送有思想、有作为、能适应新时代挑战的年轻人,而综合办学的方向则是对青年人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师范类院校固然是需要建立以师资培养为主线的师范特色校园文化,但是仍需要因时度势地寻找既适合当代年轻人综合发展又适应社会大环境要求的文化内容。比如大多师范院校在强调学生着装行为中规中矩的同时,也鼓励校团委组织形式多样的流行歌舞比赛。这样的流行歌舞比赛因为往往不严格限制学生着装和表演创意,所以也会吸引来众多才貌双全,技艺出众的在校师范生参加。参赛者们藉此形式将自己从现代通讯手段上接受的各种前卫信息进行加工,加入自己喜爱的元素,彰显出非凡的青春和才华。而观赛者们通过观看演出接受到了这种信息,在一次次的呐喊喝彩中体会到了年轻人间不言而喻的沟通和畅快。类似活动乍观仿佛与传统师范提倡的中庸,稳妥,厚重略有出入,殊不知新一代未来教师在这样的锻炼和创作中体现出的个人能力和自信有助于他们日后站上讲台与学生的融入和沟通。师范类院校不应为维护传统意义上师尊师德而对某些过于现代甚至前卫的活动讳莫如深,只要这些活动有助于塑造适合当代年轻人生存并发挥特长的校园文化,只要校方组织有力引导有度,一定是利大于弊的。

注重提升师范类校园文化内涵

师范类校园文化特色首先来源于学校对自身发展史的探索和对优良师范传统的发掘。任何一所大学校园从创办到初具规模,再到发展壮大甚至跻身重点院校,整个过程绝不是一夜成名,一蹴而就的。学校发展变化过程中不仅包含着千千万万教育建设者的理想和期望,学校在办学中遭遇到的挫折与变迁,发展过程中主要人物的血泪与辛酸本身就是一部生动且发人深省的珍贵教育材料,而师范类院校如何在这一曲折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贯穿尊师重教,保持具有特色的优良师范传统教学理念,有必要在新生特色教育或新生入学初期以生动合理的方式充分展现给学生。学生在了解过自己学校发展历史和对师范理念的重视后,不难产生对校园文化隐形的认同感与潜在的自豪感,这对学校校园文化的进一步灌输和氛围的营造起着基础但是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校园品牌的推广,而校园品牌的建设来源于对校园活动的组织和思考。任何活动的定位都应该以反映校园文化为前提,而任何一所高等学府都应该打造出一系列体现其独特校园文化,形式新颖的品牌活动。校园文化是生长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特定群体文化,其内涵应该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人类文明意识的进步而随时调整。作为领导和管理者不应以坐享某些校园活动的传承而不求改进的求稳心理自居,每举办一次校园活动前要不遗余力地发掘创新空间,总结劣势缺点,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力求利用多种资源改善和发展传统品牌项目。例如在为“挑战杯”收集竞赛作品时能否响应这一活动带来的科研创新浪潮而充分展开对在校生的科研素质拓展培养?能否利用“朋辈教育”的概念在各种评优竞赛和优秀选拔中拓展评选形式扩大影响面?学校大可以利用校友资源,每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邀请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校友回校座谈,通过他们在社会中的见闻和感同身受来反馈当前校园文化的利弊,这样第一手信息的反馈和热诚的建议会使得学校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思维有所拓展,通过对现有校园活动组织和管理中出现的纰漏有所改善,力求改善品牌活动的质量和树立反馈校园文化的典型校园品牌活动,把原有传统的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到新的高度。

正确地理解和利用师范类校园文化

想让师范类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在校生产生正确的影响和作用,首先要了解师范院校的学生组成。当今师范院校中的在校生除了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后备生力军的师范生,还有不少比例的非师范专业学生。而在师范生当中,女师范生的比例又远远大于男师范生。针对这些特点,在组织有关校园文化类型活动时要有的放矢、协调平衡。既要避免“重师范轻非师”的倾斜感,也要避免“重女轻男”的失调感。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小学适龄入学学生人数的逐年下降,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边宏广,2007)。所以有目的地关注学生兴趣并对其加以相应引导,为师范类在校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方向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求职岗位做出辅导。针对这个要求,学生校方可以利用校园间流露出的浓厚师范特色,从教师技能培训入手,重视并紧抓师范生基础师范技能,依靠师范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构造出师范文化传承的框架。对于非师范生可以增加师范技能相关的公选课程或者国学文化熏陶,对待有兴趣加入教师行列的非师范生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不仅让他们积极参加师范生活动并有机会训练自己的师范技能,同时也要为他们的专业技能提供学习、提升的场所和相应辅导。对于做教师兴趣不足的师范生也要给予认可和尊重,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发掘他们的个人优势,安排一定的经费和场地,支持其开展由兴趣引导、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合适的规划。整个大学校园要体现师德师恩的包容和厚重,力求让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充分交流而不冲突的互融环境中健康成长。

作者:赵頔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上一篇:探究乡村校园文化的实践 下一篇:谈校内文化建设与教育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