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灵活性与原则性有机结合

时间:2022-07-18 06:48:24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灵活性与原则性有机结合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及学科特点。教法的选择应考虑内容、学生知识水平、课时、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等因素,不能生搬硬套,有时也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一 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合作探究式学习可分男女组或同桌、前后桌组合,以问题为驱动教学的根本元素,分为合作预习、出示教学提纲探究达标、启发引导、巩固拓展五个环节进行。第一步,合作预习。学生收集材料,相互交流学习材料与个人看法,提出问题,准备课堂交流问题。第二步,出示教学提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在自学中相互交流或分组讨论,初步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步,探究达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根据问题的难易组织分组讨论探究,共同交流探究成果,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第四步,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第五步,巩固拓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结合学生教育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名引导者。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与同学的帮助合作下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良好品格的形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形成了多元思维方式。教师要有层次地提出问题,多角度地启发学生思维,注意答案设计的开放性,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人人参与,培养语言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合作中,拓展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

二 借外物,造声势,重主次

利用挂图、地图册、幻灯片、实物或多媒体课件,恰如其分地穿插于教学中。其中,借助多媒体设备上课,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教学形象生动,全方位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但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全新感受的同时,要合情、合理、合时运用,过多的图片、人物、知识介绍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让他们感觉像走马观花,某一材料和图片不能说明什么就干脆删除,不搞噱头,不搞形式主义,只要实实在在地把教材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统一即可。

三 鼓励尝试,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应尽可能营造历史再现氛围,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许多离我们已经很遥远,所以可以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进行模拟,使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主动参与进历史情境,感受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与当时的伟人或百姓感同身受,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历史情感得到升华。但在模拟重大人物或事件前,要多查找资料,回归历史原貌,尽可能不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历史,要坚持历史的真实性,营造与时代相符的和谐氛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对历史大环境的感受程度,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讲授美国1787年宪法时,笔者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查找许多有关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知识,让学生模拟新闻会和记者提问,通过模拟美国总统、最高法官和国会议长,还有各国的记者代表团,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不断的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准确回答中,使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对美国的三权分立有了深刻的理解,既解决了该课的难点,使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产生了情感,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了历史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创造才能。教师若能适当加以引导,把思维的火花转变成创新的动力,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很有裨益。

四 灵活学生头脑,努力提高思辨能力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堂议论、讨论乃至辩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互相质疑、答辩、争鸣,然后进行适当点拨和总结。借助学生的集体智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活跃思维、扩展思维,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讨论不但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能通过领会同学的思维受到启发,拓宽自己的思路并且从教师适当的点拨和理论总结中使自己的思维得以升华。课堂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课堂讨论设计的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内容的展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调节者,使课堂形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学会查资料,找证据,求事实,以此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证实自己的见解。讨论总结时,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观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分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个体的才智,提高了思辨能力,还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培养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团体意识,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自身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以后走上复杂的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师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地进行动态调节。教学方法是死的,而课堂是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活学活用,忌生搬硬套。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探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历史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观念 下一篇:点燃心灵的火花 插上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