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物学素养的提高贯穿教学始终

时间:2022-07-18 04:19:55

将生物学素养的提高贯穿教学始终

摘 要:就课标核心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一方面的内容有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生物学素养;高中生物课标;核心概念

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掌握的情况,同样的,当今科学教育其中一个具有发展标志性的特征是要求“少而精”,这是相对于之前的“浅而广”而言的。如何通过让学生掌握领域核心基础内容以实现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在“少”的基础上把握“精”的部分?这就涉及了核心概念。因此,将这部分内容作为“精”点再合适不过了。反观之前的生物课堂,教师整节课下来内容满满的,似乎都是重点,无形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重了许多。究其原因是未将需要重点呈现的核心概念与辅助其理解的具体事实区分开来。需要清楚的是:具体事实只是用来辅助学生对核心部分深层次理解的,教学重心应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这一点与课标设计中充分体现基础性――强调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思想是吻合的。

确定了核心概念作为学科教学的基础内容,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将这些传递给学生的问题。这就涉及了几个与概念有关的词汇:跨学科概念、前概念以及概念进阶。

跨学科概念,又称为通用概念。刘恩山教授在此之前做过将跨学科概念融入高中生物学课程这方面的研究,在通过对跨学科概念与生物学关联性的分析方面可以看出两者的紧密联系表现在每个要素都有不同水平的高度对应上面,并且这种对应关系呈现出一对多的表现形式。这说明跨学科概念与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在紧密联系和高度对应的基础上是可以支持相关高中生物学内容的学习的。并且这种联系和对应是高出学科领域的,是对理科知识共通性的高度归纳,因此,对它的良好掌握可以帮助和强化学生对于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而且,我国即将出台的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也在考虑是否将跨学科概念作为继核心概念、科学探究之后的“第三股绳”,作为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方面。

前概念是学生在科学概念形成之前所形成概念。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具有先验经验,认为在开始学习之前学生头脑中就已存的许多前概念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新课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前概念的课前诊断,一方面,当这些概念是由于知识的负迁移、对词语的曲解或者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等原因而导致错误的话,有效地概念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接下来课堂教学中与之相关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前概念的理解是正确的话,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铺垫加以有效利用,以此来建立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这就涉及了接下来要谈到的关于概念进阶的问题。

概念进阶又称为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因此高中生物课标与初中课标保持整体一致、循序渐进、螺旋式的设计思路,这种内容设置方面宏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能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以及先前概念知识,这样的课程才能构建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以此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为了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选择发展的需要,也能够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因此,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依据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同样也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那么,如何使课标指导下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呢?我们课标选修模块的设计弥补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科学发展前沿的脱节。课标中倡导探究式学习的课程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社会所需要公民做准备。当前对科学与探究价值的判断表明:科学探究虽然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规律的方式,但是其精髓是基于证据和逻辑揭示现象、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是对于每个公民都非常重要的。相信,学生从探究中所获得的思维逻辑训练、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团队分工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是适用于社会诸多领域的宝贵技能和精神财富,这些知识技能有助于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大程度发挥自身潜能,作为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完成向创新国家的转变做出自身的努力。

刘恩山教授在对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思路和要点的解释中提出“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这一解决方式,让科学探究不仅在教学形式上“很好看”,而且要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很有用”,真正成为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概念和生物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刘恩山,刘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与探究性学习[J].生物学通报,2004(01).

作者简介:原康,女,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生物)。

解凯彬,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生物)。

上一篇:构建职业学校“立体”公民教育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江苏灌云杨集物流园区生态规划中的多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