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人物造型设计

时间:2022-07-18 04:15:30

论影视人物造型设计

人物造型是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人物造型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化妆造型,二是服装造型。对影视人物造型的设计可分为写实的造型设计和写意的造型设计。写实的造型设计多见于历史剧正剧,重在表现历史的真实和可信感,但形式感和创新欠佳;写意的造型设计几乎在影视剧中随处可见,重在形式,强调以意写神,但忽略了其历史性,两者都有长处也都各有所短。将写实和写意的结合可以使两者取长补短,注意历史真实的同时又强调造型的形式美,写实和写意的结合可以使人物形象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使角色得到更完善的表达。

影视化妆是以素描、色彩、雕塑等艺术形式为基础,以塑造性格化和典型化的真实人物为目的,成为影视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影视化妆应遵循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写实与写意相统一的创作理念,从而创作出具有审美真实感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

人物造型设计在古装影视剧当中又尤为重要。古装人物造型设计是从头到脚的设计,包括角色服装设计,脸部化妆设计,头部发型设计以及饰品的搭配。

对影视剧人物造型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写实的造型设计,一种是写意的造型设计。写实于实处着功夫,讲究还原再现,需要用笔工整、注重细部描绘、真实反映事物。写意于虚处着功夫,追求“精神的再造”(黑格尔),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这同化妆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原则契合。

作为一种塑造影像的艺术形式,影视化妆的最大特点首先在于它对客观现实的尊重,即再现客观现实。影视化妆的迷人魅力正来源于它那酷似人物原貌的仿真性和再现性。写实的造型设计多见于历史剧,正剧,如《汉武大帝》《大奥》(图)。因为历史剧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内容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反映,其人物造型都完美地实现了“逼真再现”,那些为传统的审美规范和传统的文化内容所雕塑出的“鲜活的面容”,激发了观众的心理共鸣。古装历史剧《汉武大帝》(图)的化妆设计较多地采用了写实的手法。首先颜色很明确,从大的色调上复原了汉代的风格,以黑、红为主。其次女性的化妆比较有特色。汉代的女性头发都是垂直的披发,而口红则是只有唇上一点,据此设计了女性的装扮。同时设计师注重人物造型整体风格的复古。汉代崇尚黑色,服装主要的颜色就是黑、红、白、蓝、黄,女性服装大多都是红色,衣着以布为主,粗线条的风格比较重。剧中士兵披挂的盔甲则是铜制的,穿戴的皮子也是真皮。匈奴的则明显都是皮革。积聚历史文化特征的技术性细节营造了极具历史文化氛围的“真实影象”,成就了《汉武大帝》恢宏大气的正剧风格。再如曾风靡一时的韩剧《大长今》(图),剧中人物的造型就是写实的风格,从帝王、尚宫、白丁、贱民,都具有浓郁的朝鲜气息,极具历史特征。各阶层的服饰受严格的身份制度的影响,衣服的颜色、纹样、纺织品等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但到后来受实学思想的影响贵族和贫民之间的服饰逐渐走向平等化。剧中女性角色的法师也是非常尊重历史原貌的。女性大的盘发以及盘发上的头饰表示地位的高低。

写实的造型有优点也有缺点,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对角色的造型设计缺少创新,形象容易出现重复。其次,它的不足还体现在不适应现代的审美观。例如《艺妓回忆录》(图)里艺妓的造型。在日本传统艺妓的造型是白面、红唇、严谨的发式、华丽的和服。但在影视作品的表现中,这种浓烈的忠实于历史化妆就不能被观众所接受。所以造型师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作了适当的改良:弱化面部的白妆;在发型的处理上更自然、松散;服装上也运用了一些灰色调的色彩。

写意的造型设计多见于古装武侠剧、戏说剧,如《神雕侠侣》、 《东方不败》。因为武侠剧是以追求娱乐为目的的,结合观众幻化自我的英雄主义、情感浪漫主义和冒险主义以满足自我的娱乐性心态。既是为了娱乐,那么历史就只是一种手段,对人物的造型设计也不必拘泥于还原历史,为了增强影视作品的画面视觉效果,可以采用夸张,象征,抽象的设计手法。

如电影《英雄》(图),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寓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残剑和飞雪的爱情在张艺谋的摄像机里,也从红色的狭隘、蓝色的忧郁、绿色的激荡到最后白色的殊途同归,一点点伟大起来。张曼玉也从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到最后白色的伤心。到底有几种色彩?到底谁说的对?不禁心痒难耐,终于挤进了电影院去亲身领略大师运用色彩的风范。和服装一样,影片的发型以及装饰都采用非常简洁的处理方式,就如同中国画的写意,用粗放,简练的笔墨却能表达出形象的意态神韵,强化了影片所要体现的思想意境,也是人物形象更加符号化。

写意的造型设计还可以见于由神话传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如《青蛇》。此类作品没有具体的历史年代的限制,所以不必限定在历史事实中,可以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青蛇》(图)中,青白二蛇的衣料主要是雪纺和蚊帐纱,所以飘逸感大为出色。青蛇白蛇的主要造型有三种,一是印度风情,二是阿拉伯风情,三,也就是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是中国京剧青衣造型.每一款都很美。采用了中国传统京剧的表现手法,发髻上不对称的三根长簪勾勒了白蛇温良贤淑的气质,白与红的搭配,肃静中透出喜悦,对表现人物内心和故事情节也有极大的作用。这种写意的造型很好的体现了她们(蛇)的本质,表现了她们亦人亦妖的双面性。

写意的造型设计的优点在于形式感颇强,有新意,能突出并强化人物的某方面特征,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念。在形式上,写意没有历史造型中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有很大的自由创新的空间,《英雄》中的服装新在并没有照搬照抄战国时期的历史服装,但它却抓住了它的内在,表达出了战国时代的感觉,在服装的造型上,当人物走动时就会展现出绝美的造型效果,同时用颜色来强化个人特征。

写意造型的欠缺在于与史实有出入,与观念中既定的人物形象不符。例如现在争议非常大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图)的服饰造型随着大宝玉、小宝黛钗的露面而曝光,不少人看后产生“三秒钟效应”,褒贬不一。大多数第一反应是戏曲化,像昆曲,甚至还有人说像“青蛇”。特别是对“额妆”不适应,认为这种统一的“发型”太过抢眼,反而对黛玉和宝钗的面目难以区分。这是因为原著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87版《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先入为主让观众非常熟悉,她们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如果用写意的手法来体现的话,就会和历史相矛盾,与观众心中的人物形象相抵触,不易为观众接受。

在获得一个真实的化妆形象的过程中,写实与写意相统一是以一定程度限制、省略、压缩写实性为前提的,即“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在设计师的脑海中,凡是不适于表现人物的那些平凡的自然生活中的方面都被删除掉了,而许多完全不存在自然联系的独立因素被并置于同一形象上― 不同种群、不同民族的各种特质,不同背景、不同环境的各个细节捏合在一起。原有的现实对象被打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经过设计师重新安排、整理和组织过的的艺术形象。它浸润着设计者的主观理解与艺术感受。这时表面的真实即生活的真实退居到次要位置,凸现出的是设计师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感悟。我国化妆大师王希钟为电视连续《西游记》(图)塑造的各色神仙鬼怪成为模拟化妆造型的经典形象。考察其创作思路:虚实结合、形神兼备是他一贯遵循的设计理念。王希钟为孙悟空确定造型时曾反复思考:“到底是偏重猴像还是偏重人像?如果太像猴就不容易有美感,太像人就没有猴的特点。经过反复试验,才在人与猴、美与丑之间找到比较合适的点。这个点大体掌握在:鼻子像人,嘴像猴,但不像猴嘴那么大;眼睛像人,额头像猴;没有在面部雕塑皱纹,而是按照人的纹理结构塑出一定的皮肤质感,选择了金丝猴的毛色和密度设计毛发式样,为人物形象增加一定的美感。从实处着手,设计师还原了作为动物的“孙猴子”的某些真实特征,毛发、嘴型、额头等,每一处都有来历重细节。然而作者笔下神通广大、惩恶扬善的英雄仅有个猴型是远远不够的,完全自然主义式的对现实进行复制不但是对作品精神内涵的误会,更会成为观众眼中的笑话。于是从虚处着手,化妆师提取了人类进化的特征用以填充猴像的缺陷,重人型的化妆成就了“美猴王”的光辉形象。其实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概括性和抽象性,孙悟空这个形象便是最好的代表。在它身上妖、人、神的特质三位一体的呈现出来,其中人性化的特质最为突出。

如《环珠格格三》(图),剧中的人物造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也会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它在设计上把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恰到好处,把写实和写意发挥的淋漓尽致。剧中的女性的发型一改以往清宫剧中惯用的大拉翅,新的发型让人觉的眼前一亮,却又并非不是清朝的发型。格格们的旗头小巧可爱,头饰也显得精巧时尚,旗头上佩戴的流苏也变成了景泰蓝的坠子。这种类似于旗头又非旗头的造型,显得端庄的同时又添秀气,这些都是在忠于历史的前提下,适当加上写意的创新的优秀设计。

古装历史剧的人物造型设计,在美学追求和艺术表现上,要求能突出所反映时代的审美理想,再现与那历史时代相协调的人物形象,既反对“为历史而历史”的倾向,也反对将历史现代化的倾向。因此,人物造型设计不必拘泥于单纯的写实或单纯的写意,可以视剧本的内容而定,根据剧中的要求掌握好两者的度。

写实和写意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最具表现力的人物造型。

上一篇:平面设计中的简约主义 下一篇:音乐教学中的“分层异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