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写结合的再认识

时间:2022-07-18 04:06:49

近几年来,教育工作者,尤其从事语文教学、科研人员为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许许多多的实践、探索、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有人曾做过调查,在一班26篇作文,最长的443个字,最短的不足120字,错别字共53个,病句67句。也就是说,一篇几百字的短文,平均错别字有两个以上,学生作文的困难程度可见一般。然而写作,并非孤立的一门学向,它需要有文字、词汇作基础,需要思想,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读的东西少。读书只局限于语文课的几篇文章,要写好文章,心中得装几篇文章,俗话说得好,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话用在学生写作上也是恰当的。换句话说,如果能多读、多记。头脑的储存就多,原型就多。这种积累越多越有利于迁移和创造,而学生严重地缺乏这些必要地储备,还不善于动脑筋,缺乏对问题、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思考,缺乏联想力和想象力的思维,造成了写作困难。要想尽快提高写作水平,“读”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读什么呢?重点是课文。因为这是教材,是文章的精品,其次有指导的读一些名作名篇,扩大视野。也是很有裨益的。但首先应把课文读好。

“读”可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泛泛的“粗读”,有分析的“精读”,有无声的“默读”,有出声的“朗读”等等。而能达到“心、眼、口、耳并用”,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这是“最好可贵的一种境界”,应首选朗读。“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苏立康的《阅读与作文》中把读的作用归纳为三点:“首先,中学生学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朗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之一。其次,朗读对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也有重要作用。第三、学生通过认真反复朗读,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思路、语言都化为自己的。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文章内容、情感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也将有助于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读”对于“写”,不仅是“有助于”而是“写”的基础,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一、读可以规范汉字,丰富语汇

课文的语言是规范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一句话怎么说才表达意思更准确,下句该怎么接才合符合逻辑,才流畅,从形式到节奏,都会从读中体会山来,在写中运用进去。在潜意识中营造一座仓库,当写作需要某一方面的语汇时,这座仓库会自动打开,十八股武器样样精良,等待选用。要写雨,是“润物细无声”,是“密密地斜织着”,还是“箭簇’’或大雨倾盆”:写树,是“袅娜”,“娥娜多姿”,是‘‘婆娑”,“秀颀”,还是“屈曲盘旋”或“傲然挺立”……有了这些材料学生用不着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生憋硬造了,把这些语汇筛选、推敲,乃至改头换面,成就自己文章。当熟能生巧。运用自如之时,就是写作语言功力大进之日。恐怕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平时喜

爱朗读、朗诵的同学,大都是写作较好的同学。换言之,写作好的同学大多是从“读”中受益的。因此,读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写作积累过程,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二、读可以强化语感,训练思维

学生语感能力差,这从考查分析阅读中就可以看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这种感觉是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思维的反映。学生常常会说:我怎么没想到呢?如:“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这不是一颗流星》)学生只觉得深奥,不甚懂,而当真正读懂,眼泪所代表的情感‘门’所代表的概念时,会感到这句话的厚重、深刻、内涵丰富,而又语焉不俗,再读时,会读得更深沉、更动情。遇到一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语境,只能在读中品味出来。如朱自清《背影》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份”,“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愧是悔,有怨有敬而另外的不可言喻的酸楚,只有读才能品味出来。这样的句子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还会不知不觉仿效,下一番字斟句酌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深入思索,启发他们的洞察力,拓展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读可以明晰思路,把握结构

张志公先生说过:读的步骤要l求对,2求透,3求深……用这样一些步骤来读文章,对锻炼思路是很有好处的。如果思路不断得到锻炼,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在结构组织方面就有些办法了。(《怎样锻炼思路》)学生读的过程就是植入作者思路的过程,作者为表达中心思想,选取的叙述角度,叙事线索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起、承、转、合。其内在联系,思维规律,会在读中领悟。这种领悟优于分析,冈为它是整体感悟,而分析会把整篇文章肢解,使人有“不见全牛”之感。读写结合可以提高效仿和迁移的能力。

吕叔湘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中指出:“任何技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模仿什么。怎么模仿,检查学生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

读过《我的老师》,我让我的学生依照课文的思路,选取身边老师日常小事,仍然以师生之间的爱为中心,写一篇《我的老师》,在写作前自然反复读课文,从中撷取自己有用的材料,写时读会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把自己感情融入课文的氛围,带着这样的情境去写作,很容易写出感情,同时达到促读的目的。

学生变读为写,在写中读文,而创造的是自己的新内容,他笔下的老师再也不是魏巍的老师,而是同学们熟悉的“我的老师”。把作者的思路、结构,乃至思想、语言迁移过来,学生会感到作文并不难,有“法”可依,达到了以读带写的效果。

对课本上的文章不应奉若神明,金科玉律,要扩人它的使用价值,在文中下一番创造性的改造功夫。《我的老师》一文是节选的部分章节,虽然能独立成章,但结尾显得单薄、草率。让学生读《一面》,读《一什珍贵的衬衫》,然后为《我的老师》续结尾。学习议论文《说“勤”》,让同学再充实论据,或干脆重选论据。其它如添人物,添细节,添心理活动,添议论抒情,这种近似游戏的作文借助读过的技法,使同学品尝创造性的愉悦,从中提高写作能力。

上一篇:山东高考基本能力考点分析与备考策略 下一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