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数感”

时间:2022-07-18 02:48:50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数感”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数以及数学问题能有良好的感知力,潜意识里能够从学到的数学知识出发去观察、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数感”好的学生可以较好地分析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以及数学特征、基本的数学模型,善于发现问题中蕴涵的数学特征。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我们要把枯燥、单调的数学学习融入到快乐的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尽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乐于接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主动地形成寻找规律、掌握数理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对幼儿“数感”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数的知识

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并发展思维能力。任何数学活动均应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同时又是经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的。教师的任务是研究、了解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进程,达到掌握知识的发展思维的目的。这是指导幼儿数学活动的根本原则。

1.灵活多样的活动。幼儿的数学活动是多形式的,运用游戏、情境等教学手段,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由于刚刚接触数学,他们对这种抽象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当,必定会导致学生厌恶学习数学。而通过教学我们发现,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或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利用学生熟悉或者是喜欢的情境模式展开教学,把基本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学习,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简便直观的操作。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为操作而操作。操作是幼儿学习数学最常用的方法。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经验、知识和技能。操作中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除了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最重要的是要用能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的语句,向幼儿提出操作探索的任务要求,在操作过程中用富有其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将他们思维的外部物质活动升华,向内部思维活动转化。

3.浅显互动的讲解。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对引导幼儿感知、探索、解答、归纳数学知识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运用直观的教具来引导幼儿理解活动内容的过程,还要通过浅显、易懂的讲解,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语言除了要简洁外,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则尤为重要。

二、在区域游戏中,让幼儿感知数的乐趣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利用多种材料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自主操作。数学活动区是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活动,幼儿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较快理解并建立数的概念,他们需要较多的练习与操作的机会,不断与材料和环境互动,自我尝试、探索和发现,逐步积累一些具体的感性经验。除了数学区,其他区角也有数学的知识。如娃娃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宝宝,开饭时间到了,需要摆放多少碗、筷,每人吃一碗面条,宝宝吃汉堡,需要做多少碗面条和多少汉堡,如果一人吃两碗面条又需要多少碗等,为幼儿提供了有关数学的感性认识。在玩区角游戏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选择材料,决定怎样玩,幼儿可自由讨论、相互协商、与同伴合作,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激发起幼儿的内在活动机制,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区域游戏,从而使幼儿喜欢上数学活动。

三、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体验数的应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讲授,还要时不时地为幼儿创设适合幼儿感知数学的课堂环境。这种教学环境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放松思想,在娱乐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进而诱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这样的教学设置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利用教室里的活动墙上装饰的各种花草、小动物等内容,锻炼学生数数、加减运算等能力,让学生展开数数竞赛,看谁数得又快有准确。学生在这种熟悉的环境中,在这种愉快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数学知识,锻炼了数学能力。

我们还可以利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常识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提高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能力、锻炼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幼儿都喜欢玩积木,每一个小积木都有固有的大小、形状等。我们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玩积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这些形状、颜色、大小等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玩具的大小、颜色、形状、长短、粗细、高矮等进行分类、排序等。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可以使幼儿放下学习的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在亲子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数的愉悦

家长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亲子活动,在家长与孩子玩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渗透数学教育。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好机会,家长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不断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如和孩子散步时观察树有高有矮、有粗有细;去动物园玩时,引导孩子发现不同动物的数量是多少,什么动物多,什么动物少。另外,家长还可利用吃饭、睡觉、节假日等机会对孩子进行数、时间、年月日等相关数学知识的教育。亲子活动不仅增进了幼儿与父母的感情,而且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沉淀的过程、逐渐积累的过程。我们需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幼儿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幼儿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对数量及数量关系有充分了解和感知,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责编 潘冰)

上一篇:浅谈数学直觉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议改善独立学院数学教学现状浅议改善独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