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复习梳理中提升读写能力

时间:2022-07-18 01:22:27

依托文本,复习梳理中提升读写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的目标与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阅读方面主要有以下要求:把握整体,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这些应是复习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要紧扣课标,依托文本,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整合,让读写能力在复习时再得到强化,有所提升。

一、知识梳理,信息提取再获关注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首先是获取信息,有些信息特点突出,会自然而然地在读者脑中留下印象;有些信息是因读者关注点差异,体会有所不同,才会留下不同印象。课标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要给学生设定“需要”,引导其搜集信息。有些信息是文本要告知读者的,有些信息是为进一步感知感悟文本而要把握的,有些信息是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具备的……在复习时应通过梳理这些知识信息,以竞答的形式让学生把握,使其在今后的文本阅读中学会关注。

1.梳理阅读文本要把握的信息。

课文涉及的内容有人、事、物、理,不同的内容需要把握的信息有所区别。如第十册第一单元围绕“走进西部”,介绍了西部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西部建设者,能体现这些事物特点的重点句段,在复习时有必要再赛读一番。如教师可以提出:“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你能背一背、读一读吗?”“背一背最能突出白杨特点的句段。”“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有些信息分散在文章各处,不能简单地找出,需要进一步分析、整合、加工。如“蒙古族人民的民俗风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需要浏览课文,抓住迎客、待客、送客环节,关注穿戴、食物、文化等要点进行综述。“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文中提到了“复杂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三个困难,但未用到“困难”等提示词,极易被学生忽视,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关注阅读信息,捕捉敏感字眼。复习时,提取信息不是局限于提问题、找答案,而是通过复习时罗列的一个个例子,得到方法的回顾与潜移默化的巩固。

2.梳理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本册教材涉及的名著、名家较多,还出现了新接触的文体,复习时有必要进行梳理,加深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①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剧本是《____________》、相声作品是《____________》。②《猴王出世》《景阳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分别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课文是《____________》。③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课文《____________》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④《草原》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我们以前还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_____》。

二、文本梳理,整体感知再获方法

课标就第二学段阅读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进入第三学段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应更加娴熟。除了整体把握,本册教材还将感知文本中描述的场景作为训练重点。复习中应精选例子,引导学生复习梳理已经学到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尤其注意以下两点:

1.抓阅读印象,促进较知。

阅读文本留下的信息包含着读者对文中景物、人物、事情等的突出印象,将这些重点印象用短语简单概括,再把这些短语联成通顺的句子,这样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桥》一文,“读了《桥》这篇文章,哪些人物、情景给你较深印象?”请了几个学生回答,大致都说“老汉”“指挥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老汉和儿子都牺牲了”。学生再用这些短语概述主要内容就显得更加容易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选读课文《一件运动衫》《丰碑》或尚未接触过的文本,进行尝试训练,使方法得以巩固。

2.文图互换,捕捉事件场景。

纵观第十册教材,感知文本具体内容,呈现事件情景和图像场景的阅读训练有不少。复习时,有必要进行归类训练。《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提出:“将《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设想为一部微电影,再让你当导演,剪辑一些童年林海音的精彩、有趣的镜头,你会如何选点抓拍呢?”经过讨论,使得“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想为骆驼剪肚子底下的毛”三个画面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可提出:“跟随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街头,或进入德国人家,你会用相机拍下哪些画面?这些相片有什么奇特之处?”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将文字还原于图像,以此来感知事件情景和画面场景。《祖父的园子》一文,课文中哪些情景,让“我”不能忘怀?……这样的复习引导会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想象画面,捕捉镜头,寻找奇特,并掌握相应的读书方法。

三、人物梳理,评价能力再获提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复习时进行针对性梳理,特定的阅读能力提升便会有效实现。第十册教材涉及人物的篇章较多,文章的阅读提示或文后练习纳入了许多关于评价人物的训练。第一次是在《童年的发现》,“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而后对晏子、老汉、武松、严监生等人物评价的习题也陆续出现。复习时让这些人物“相聚”,引导学生在热闹的聚会中回忆辨认――“本学期认识的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学生再次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回忆人物事件,罗列人物品质特点,陈述评价依据。在系列的人物评价中,学生不难获得评价方法与评价能力。当然,教师尚需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人物,有的用典型事例足以说明主人公的特点及读者的喜恶;有的评价,还需从主人公的行为细节入手。此外,也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事例与人物特点的关系”――事例典型,特点才突出;让学生悟到“细节与人物特点的关系”――刻画细节,人物才鲜活。

四、写法梳理,表达方式再获领悟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领悟表达特点的例子众多,有准确的用词、生动的句子、精妙的文章结构、恰当的叙述语气、传神的细节描写……梳理本册教材,复习时这些表达方法有必要再提。

1.人物描写方法。

第七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选用不同的方法刻画人物,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复习时可以列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整理,自主体会写法之妙,然后再做交流补充,使得上述所提的方法都能再次呈现,刻下印象。

2.借物喻人与象征手法。

复习时,可借用两篇课初步的比较:《白杨》一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白杨歌颂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用“白杨”这一物来比喻人――“边疆建设者”,依托白杨,抒发志向。《金色的鱼钩》采用象征手法,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鱼钩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但不能说“把老班长比作鱼钩”。

另外,还要结合第五组课文,引导领悟事情发展顺序;结合第八组部分段落,领悟先概述后分述的叙述顺序;结合《再见了,亲人》体会叙事与抒情的融合;结合《桥》体会短句的渲染作用,体会结尾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高殿中心小学)

上一篇:在复习课中提升学生数学活动经验 下一篇:感知时光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