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教师工作室促进有为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

时间:2022-07-18 11:21:32

以特色教师工作室促进有为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美国教育家舒而曼双氏(Shulman,L,& Shulman,J.)认为教师应该是专业社群中的一员,而不是孤军奋战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宇博士认为教师如何工作是受组织的影响和制约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社群文化支撑。彼得・圣吉认为,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当团体真正在学习时,不仅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体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学习方式快。

基于上述理论依据,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应积极探索社群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致力于构建研究性教师团队,创建特色教师工作室,塑造有为教师群体。

一、 特色教师工作室概念界定

特色教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或者在某专业领域形成了学科品牌项目的老师。

特色教师工作室是指根据教师本人姓名命名并担任主持人的、由同一学科若干名具有共同的教育理想的教师组成、通过学习、科研、合作和分享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这是一种集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型组织。

二、特色教师工作室创建基础

我校2008年底率先开展“有为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其中教师发展目标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每一个教师幸福有为,培养有为教师群体,成就一批省、市、区名师。

五年来,学校通过强化师德培训,开展课题研究,研究高效课堂,推行教学反思,提升科研技能,推进“教科研一体化”机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批“专家型”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在本区域产生引领和辐射作用;青年教师也得以快速成长,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

如信息技术教研组的辜志文老师,常年坚持机器人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在机器人竞赛方面取得辉煌成绩:我校VEX机器人代表队两次获得世界冠军、全国“广茂达杯”机器人灭火比赛的金奖、广东省机器人足球项目的冠军等多个奖项。辜志文老师也成长为南海区名师,被评为“感动南海教育人物”。

美术教研组的廖向阳老师和罗卫红老师的版画中国结特色,他们从零起步,经过近十年的钻研、培训、提升、总结,发展到省市领先水平。我校成为全国美术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版画特色学校和广东省中国结特色学校,承担佛山市美术现场会和南海区中国结及版画体验活动。廖向阳老师也成长为南海区名师,被评为南海区十佳教师。

教师的个人成名,远远达不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教师整个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才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才会使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让这批走在前列、形成了特色的老师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正是特色教师工作室创建的坚实基础。

三、特色教师工作室目标定位

为了加速教师的成长,壮大有为教师群体,我校将特色教师工作室定位在“打造优秀群体,产生名优特效应”上。这是一种“集约化”培养模式,1个工作室主持人带领3~5个工作室成员共同发展,力求使成员在师德规范上出样板,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让每个成员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再带动更多青年教师成长,形成不同层面的研究性学习共同体,产生优秀群体的辐射效应,从而推动特色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

四、特色教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1. 导师培养制

根据《石门实验中学特色教师工作室规划方案》,将工作室成员的培养目标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同时工作室主持人和工作室成员以及石门实验中学三方联合签订《石门实验中学特色教师工作室成员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协议书》,要求主持人根据培养目标制订工作室成员的具体培养考核方案,明确他们的发展方向和培养方法、途径、考核指标;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三年成长计划、方法和模式,实现工作室成员在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上的快速成长;同时每学年对工作室成员专业化发展作出评价,并计入学员专业化发展成长袋中。

2. 项目领衔制

根据《石门实验中学特色教师工作室规划方案》,特色教师工作室实行项目领衔制,“以主持人及导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在三年的运行期间,每个特色教师工作室需完成学校已经立项的 “十二五”规划省级课题《构建“有为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下的一个子课题研究,子课题可以从“体魄意志的磨炼、礼仪风度的养成、性格品质的陶冶、学习能力的培养”四方面进行选题。借助特色教师工作室这台“母机”,每间工作室需“孵化”出3~5名拔尖人才,需培养5~10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 考核淘汰制

我校专门成立特色教师工作室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作室运行情况的评估考核等业务工作。特色教师工作室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自主申报,学校根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予以通过并进行授牌。工作室主持人再选拔吸收3~5名具有共同的教育追求的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在每个工作周期特色教师工作室领导小组按有关评估标准,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检验等考核方式,对工作室进行每年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和一个工作周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并实行过程性评价淘汰制,考核不合格则摘牌停止运行。每个工作周期结束后,考核合格的特色教师工作室须进行新一轮的申报工作。

特色教师工作室成员的考核主要由工作室主持人负责,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工作室;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

4. 奖惩激励制

为保障工作室正常高效运行,学校提供专项经费,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并挂牌彰显效应,同时,要求每个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能自觉遵守四项制度:即活动会议制,学习汇报制,成果申报制,荣誉归档制。经评估考核,学校将对工作实绩显著的特色教师工作室及其成员,给予表彰奖励。

工作室经费由启动经费和项目经费两部分组成,每个工作室由学校每年下拨专项经费2~3万元,用于课题研究、学习培训、聘请专家、购买书籍等。工作室经费由学校教研处、办公室根据经费使用范围和财务制度有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专款专用。

五、特色教师工作室的核心工作

特色教师工作室所组织开展的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成长规划:工作室成员分析自己的专业基础,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制订工作室期间的研修措施,制订《工作室成员三年成长计划》,形成共同愿景。主持人要力争成长为镇、区、市、省等各级名师,成员成长为校级特色教师。

专家引领:以工作室主持人为主,外聘各级各类专家教授为导师,通过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科研指导等形式为研究人员提供理论支持、诊断课堂、实践指导,传道解惑。

理论学习:通过主持人推荐书目,专题研究性阅读,任务驱动式阅读等,激励研究人员的读书生活。以专题报告、定期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案例研究等形式,推动研究人员自主研修,不断反思,提升专业素养。

合作教研:建设工作室教育博客、网站、QQ群等合作教研平台,建立专业共同体,培育远程协作教研文化。一是工作室主持人通过教育博客、网站,推介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二是充分利用QQ群为工作室成员以及学校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互助合作的平台,激发出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智慧。

专题研究:组织开展专题式的教学研讨活动、教育科研活动、案例研究活动,通过任务驱动型的专题研究,提高研究人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教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评价促进:建立《石门实验中学特色教师工作室成员绩效考核办法》等考核制度,以及推荐评优(评定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制度,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梯,成就一批省、市、区名师,带动教师群体共同成长,以有为教师育有为少年。

六、特色教师工作室的共同愿景

共同的学校愿景及使命,是激励教师成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学校发展的有力推手。我校通过实施有为教育使全体教师拥有共同愿景、信念及价值追求,促进了学校的快速稳健和谐发展。而成立特色教师工作室,是继续深化有为教育的又一强有力举措,是厚积而薄发、水到而渠成的有效做法。

10个工作室以《开展有为教育,培养有为少年》相对应的学科子课题为载体,对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专题研究,并采用PDCA循环工作法促进工作室成员的个体行为及整体运作水平提高。计划在3年时间内完成有为教育总课题下的10个子课题研究,再带出10个以上的特色教师工作室,培养出一批青年骨干教师,研制出一批教科研的显性成果。如研究项目的成果集,、课例、研究报告,开设区镇级以上公开课,作区镇以上教师培训讲座或组织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

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是学生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唯有充分挖掘出教师潜能,激发出教师工作激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才能打造出一支充满活力、追求卓越、业务精湛的有为之师。

上一篇:PISA数学素养测评试题的情境设计探析 下一篇:以文化人,育有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