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化统筹”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时间:2022-07-18 06:43:17

坚持“三化统筹”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松原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化统筹、建设幸福松原”的指导思想,在做大工业、做美城乡的同时,把“做强农业”作为全市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谋划和落实。

1.加大投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松原市始终坚持把政策推动、投资带动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同时,切实加大了投入力度,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松原市累计投入资金120多亿元,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防灾减灾、基地建设、产业化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建设完成。特别是建成了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了库区蓄水,5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百公里干渠具备通水条件,松原灌区项目推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西部土地整理工程稳步推进。随着国家“节水增粮行动”深入实施,全市玉米膜下滴灌面积达到77.4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同时,积极开展了抗旱水源建设,全市共有抗旱水源井195764眼,其中2012年新打7423眼,旱田坐水种面积达到900万亩,旱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0万亩。在抓好“米袋子”时,围绕“菜篮子”大力推进了设施农业建设。近两年来,市、县财政共投资3500万元扶持发展棚菜生产,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推进。目前,全市部级蔬菜标准园达到24个,省级蔬菜产业园达到24个,棚菜总面积达到11万亩。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夯实了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有力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收入连续突破8000元、9000元大关。

2012年,为了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在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政府拿出500万元对县(区)进行了重奖。

2.加大科技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2012年,全市共建设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98个,完成玉米螟防治面积540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0万亩,完成农田统一灭鼠面积185万亩,80%的花生实施地膜覆盖。全市共引进种养业新品种200多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00多项,建设了大洼、三岔河、红光、八朗、三青山、让字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强了长岭县大二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扶余县永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12年,经过积极努力争取,松原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晋升为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其自身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和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00万千瓦,农业生产主要环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1%,位居全省第一。逐步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培训运行机制,近年来全市以冬春科技培训为主战场,年培训农民50万人次,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科技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2012年,松原市局部地块遭遇了突发的玉米大斑病、二代粘虫和台风袭击,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和保护,农民的损失大幅降低,农业丰收的大局得以巩固。

3.推进创新,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只有不断推进创新,才能突破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才能走出一条松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松原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通过实施千万吨农产品加工和千万头畜产品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全市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继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之后松原市重点发展建设的支柱产业,牧业增加值5年翻了一番多,全市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162个,先后建成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正在建设中粮集团长岭200万头健康生猪养殖项目和宁江区齐全100万头集种猪繁育、生猪饲养、饲料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项目。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80户,年加工转化粮食500万吨、畜禽3000万头(只),带动农户30多万户。特别是2012年,市委市政府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组建了松原粮食集团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整合开发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出了“查干湖”牌系列农产品,目前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松原市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和创新,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农民、龙头企业、基层农技服务单位等自发合作、自主创办和领办合作社。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25万亩,流转户数达到8万户,分别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2%和总农户的15%,涌现出了前郭县王府站镇等一批规模经营的典型。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522个,入社农户达到4万户,带动农户达20万户,农村经纪人已发展到4.5万人,农民收入有30%直接或间接来自合作社。

上一篇:粮食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 下一篇:蚌埠双墩一号墓发掘及其与钟离国地望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