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透视论文

时间:2022-07-17 09:23:11

民事法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透视论文

在美国,惩罚性赔偿主要适用于诽谤、、等恶意攻击、诬告、不法侵占住宅、占有私人文件、非法拘禁等使受害人遭受名誉损失及精神痛苦的案件中。在普通的民事纠纷中(尤其是指产品责任中)是否得以适用,本文将加以讨论分析。关于产品责任的性质,有侵权责任说和重合说两种观点。前者认为产品责任是侵权责任而非违约责任;后者认为产品责任既有侵权责任又有违约责任。笔者认为,产品责任应该是侵权责任,这一主张亦在刚刚颁行的《侵权责任法》中得到体现。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及其评价

1994年起开始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开我国民事法律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该法第十四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该条文对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即一方面要求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另一方面则需要由当事人进行主张,此外,也就是赔偿数额的限制,即双倍赔偿。《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欺诈行为的认定,应当保持与《民通意见》保持一致。此外,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以欺诈行为订立的合同为可撤销合同,倘若消费者事后将合同撤销,合同撤销后,应当由经营者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至于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一方是否还要承担赔偿责任,这关系到责任竞合的问题。关键是看消费者主张合同责任还是侵权责任。笔者认为,在此种情况下,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构成竞合。而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来看,其本身是作为合同责任加以规定的。因为侵权要以存在损害结果为要件,但是从该法第四十九条的表述来看,未作此种规定。因而,笔者认为,从责任构成与责任承担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本身是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的,其与民法的基本理论相背离。

2《食品安全法》中是否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后,学者对该条的解释,侧重于将其视为惩罚性赔偿。然而,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

侵权责任的承担形式主要包括恢复原状与损害赔偿。而惩罚性赔偿则是损害赔偿的特殊表现形式。至于这种表现形式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笔者将在后文进行分析。在这里,应该强调的是,《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相去甚远,理由如下:

(1)惩罚性赔偿是民法中的一项责任承担的制度,而《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实际上是一种行政责任。

(2)惩罚性赔偿所涉及的双方当事人均为民事主体,而《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的一方当事人为行政主体。

(3)惩罚性赔偿是针对民事法律关系所设立的一项制度,而从《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来看,其所针对的是行政法律关系。

因此,笔者认为,《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并非民法意义上的“惩罚性赔偿”,而是一种行政制裁,之所以有学者视其为惩罚性赔偿,实际上出于对该条文的误读。

3《侵权责任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及评价

刚刚颁布亟待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对惩罚性赔偿做出原则性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从该条文的表述上看,其构成要件明确,主体为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主观存在恶意,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并且要造成严重损害的后果,主张权利的一方为被侵权人。

《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颇为具体,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相比,严格区分出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并且与《合同法》形成了很好的衔接。但是该条文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仅仅将主张惩罚性赔偿的主体限定为“被侵权人”,那么在“造成他人死亡”的情况下,被侵权人如何“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呢?所以,笔者认为,在对该条文进行解释时,应将主张惩罚性赔偿的主体,扩展为“被侵权人或其继承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

最后,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在民事法律中,规定惩罚性赔偿是否具备合理性。众所周知,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而从法理上讲,平等主体之间不应该存在相互或者单方面进行惩罚的行为,否则将与民法的基本出发点相悖。而在民事论文法律中规定惩罚性制度,实际上是将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想混淆。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行政机关可以对违法者采取惩罚措施,这是符合行政法的基本价值的。民法中的侵权损害赔偿,应以填补损害为限,否则很有可能出现“王海打假”的现象,这种现象,更是与民法所主张的诚实信用原则以及公平原则想违背的。

上一篇:商法在私法体系中的地位透析论文 下一篇:剖析企业合理避税成本节约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