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服务中的固有风险

时间:2022-07-17 08:33:54

志愿者服务中的固有风险

[摘 要] 当前我国志愿者服务活动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由志愿者服务多种多样,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中志愿者面临的人身权益损害风险也越来越多。固有风险是在志愿服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风险,明晰其内涵与特征便于对志愿者遭受的损害进行分类,以期在风险承担和补偿救助方面得到更为合理的法律安排。本文将结合案例,就固有风险及其特征与性质进行分析,以期明确其定义。

[关键词] 志愿者;人身损害;固有风险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课题编号13GWCXXM-30,本文属该项目下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57-2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受到权益侵害,从侵害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志愿者之间互相侵害、外来第三人侵权、意外事件致损和固有风险。志愿者之间互相侵害是一个笼统的概括,该项目下究其原因既可以是一般侵权行为、也可能是意外事件或固有风险。因此其处理方式很难一言敝之,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而外来第三人侵权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可引《侵权责任法》的关于侵权损害赔偿予以规制。至于意外事件,由于发生概率小,超出当事人意料,可结合具体情况后果自负或引发者承担,甚至可以由相关机构予以补偿。而固有风险,区别于前三类,具有其独特的法律意义。

今年3月,乌鲁木齐市志愿者李卫东和他的几名队友得知,一名8岁的儿童跌入乌市达坂城区西沟乡一深沟里。李卫东和队友赶到事发地点,顺利救出孩子。但由于山路艰险崎岖,在救孩子的过程中,李卫东不慎摔伤,后经医院确诊为肩胛骨断裂,仅治疗费就花了两万余元。随后,李卫东向志愿者组织申请工伤,但遭到拒绝。李卫东35岁,是乌鲁木齐市一名普通警察,热心公益的他加入了新疆某山友救援队成为户外救援志愿者。在该事例中,李某在明知户外、深沟、道路崎岖的情况下,依旧采取行动积极主动救援,而导致了自己摔伤的事例,说明了很多志愿服务是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风险的。又例如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重庆应急志愿者总队户外救援志愿者罗虞川,一名外科医生,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玉树进行志愿服务紧急救援。由于震区地理环境复杂,建筑物倒塌,沟壑地缝,余震未消等多种原因,罗虞川在救援一名深陷沟壑的老人时不慎摔伤骨折,话费治疗费用5000余元,却无从得到补偿。笔者认为,上述两个案例中,志愿者所遭受的权益侵害,具有其相对特殊性,是属于不可避免的固有风险。如案例一中李某因为要进入深沟且救人这种事项的紧迫性,所以其遭受损害骨折应该是有一个思想准备前提的。且在环境复杂的山区地带,尽到注意义务的情况下也难免磕碰,所以这也算是一种固有的风险。案例二中,大地震之后的震区显然是泥石流、滑坡、余震高发的地方,志愿服务者明知这些次生灾害的高概率存在,仍去服务,即属于对固有风险具有一个认知。所以,概括来看志愿服务中的固有风险,指由于具体的服务类型和当时当地情况而使得志愿者面临的,尽到注意义务后仍无法完全避免且发生概率较高的,不可依侵权责任法归责于任何一方的风险。与其他志愿者人身权益遭受侵害的原因不同的是固有风险具有:固有性、不可归责性两个主要特征。

一、固有风险的固有性

固有风险从字面意思看首先可以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不可避免性,但结合具体志愿服务类型和所处条件不同,志愿者们面临的人身损害风险具体形态是具有多样性的。抽象来总结和分析这些风险的特征主要在于它的可预测性、必然存在性、发生概率高三个方面。

首先,固有风险的可预测性。例如,在大型地震、泥石流等灾害之后,志愿者进入震区、山区进行救援援助活动,此种情形下余震、滑坡等风险的存在应该是显而易见符合一个正常人逻辑范围内的,该种风险很容易预料。志愿者从事交通拥堵的人流维持,可能面临一个人流失控,以及必然发生的挤压,推搡等。因此,在进行此种志愿服务之前,服务者、组织方是明确知道该种志愿服务所必然存在的一些风险。可预测性也是固有风险区别于意外事件的重要特征。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是非常偶然的,事先无法预见的。而可预测性也是固有风险和不可抗力的区别。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及《合同法》第117条第二款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固有风险的可预测性体现在风险发生概率、人们的心理预期以及接受程度上,从这三点较好的把握可以初步判断固有风险。

其次,固有风险的必然存在性。必然存在性有两个小的方面,其一是指因志愿服务类型的原因,固有风险和服务活动紧密相随,不可分离。例如,非典期间,很多医务人员志愿支援抗击非典第一线,解除非典感染者。即使医护人员本人、医院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防护,也是无法将传染概率降低为0的。其二,必然存在性还体现在对其采取的措施始大多数是事后补救型、事前降低发生概率型的,因此即使志愿服务的提供者、组织方、接收方都尽到了善意的注意、提醒、预防义务的情况下,仍无法完全避免固有风险的发生或无法显著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即为固有风险的固有性中必然存在性体现之二。例如登山、户外救援,高峰人流交通疏导等类型的志愿服务,即便对志愿服务者进行了专门的指导培训和学习,但依旧无法完全消除风险的发生。有些情况下,提前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是能够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始终不会太明显。这也是固有风险区别于意外事件、第三人侵权的一个主要特征。而在这一点上,固有风险和不可抗力在无法克服上有相似之处。固有风险的必然存在性,是其固有性最重要的体现。固有风险不可完全规避,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降低发生的概率。

最后,固有风险的发生概率高。相比于偶尔发生的意外事件而言,固有风险因其属于可预测的,所以当事人不会因为该风险变为现实而出乎意料,即源于它的高概率性。这也是它区别于意外事件、外来第三人侵权的不同之处。因为意外事件概率相对较低,而第三人侵权也是在志愿服务之外发生。而相较于不可抗力,固有风险的发生因为存在一定特定条件背景,因此显然概率明显高于不可抗力。

二、固有风险的不可归责性

在通常的人身损害风险中,侵权行为的来源主要是第三人侵权。在志愿者服务中,侵来源主要有志愿者相互之间侵权、被服务者侵权、外来第三人侵权。固有风险的不可归责性,主要体现在和以上几项的可规则性,法律适用的明朗性上体现出来。因此,下面简单介绍志愿者人身损害中的几个主要侵害来源下各自的处理方法。

首先,志愿者互相之间导致的人身权益损害。志愿者互相侵害导致的人身权益损害可以由侵权责任法的分类来调整。致损方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但从规则原则的角度来看,二者并无不同。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互相侵害中,也许是一般的双方积怨或争斗引起,也可能是因为服务的种类特殊性导致。在因服务的种类特殊性导致的情况下,一般也可归咎为固有风险的项目之下。而因为双方积怨或争斗导致的人身权益受损,直接适用侵权责任法即可。在这一项下,规则性比较明显,适用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让侵权人负责。

其次,被服务者侵权。在某些志愿服务中,存在一个很明晰确定的被服务对象。例如: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协助参加人参与某些活动,在大型的体育赛事中对运动员进行服务。志愿服务提供者与接受志愿服务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目前学界尚无一个确定的结论。有些学者认为是无因管理,有的则认为属于劳务关系,还有的认为可类比劳动关系进行处理。但无论志愿服务提供者与志愿服务的接受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应如何安排,大多数情况下接受服务者造成志愿者人身受损害的情况,应该是适用侵权责任法予以规制。但就某些特殊情况则需要另行讨论。

再者,外来第三人侵权。外来第三人对志愿服务者侵权的情况,比较简单。从法律行为、法律关系上看,与志愿服务的关系不大。所以,在外来第三人侵权情况下,直接适用《侵权责任法》进行规制即可。适用的也是《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以上几种列举属于可归责的志愿者人身受损害的情况。目前大多数情况下,由组织方给志愿者购买保险,组织方负责补偿,相关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给予奖励、补偿是多见的通行办法。但在完全无法归责的固有风险场合往往就比较复杂。

志愿服务中固有风险的不可归责性则表现在,无法使用侵权责任法的过错或过错推定原则进行规则。不可归责性的重要体现即在于与其他常规可规则为具体主体的情形相比。固有风险致志愿服务人员人身损害后,从志愿服务的三个主体志愿者、组织者、受服务方角度来看,均无过错。同时,目前也无相关法律法规认为该情形下应适用过错推定。所以固有风险的后果承担及其追责主体具有不同于一般情况下志愿者人身损害的规则性。这便是志愿服务固有风险的不可归责性。概括来说,固有风险的不可归责性,即志愿者服务者、接受志愿服务者、组织方都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于固有的不可完全避免的风险而导致的志愿者人身损害的情况后,无从依据《侵权责任法》确定该损害的赔偿主体的情况。这就是固有风险无可归责性具体的体现。

三、结语

从理论上明晰固有风险的概念和法律特征有利于在志愿者发生了人身损害时进行分类处理。固有风险因其固有性和不可归责性,它的固有性体现在可预测性、高概率性、不可避免性三个方面。不可归责性主要是从比较其他风险的归责性角度进行界定的。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志愿者面临的人身风险必然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在种种具体的风险种类中,概括出它的抽象性是有必要的。确定固有风险的分类,以便于在出现志愿者遭遇该种类风险时的索赔、补偿、救济中采取更好的措施。本文拟先论述固有风险,继而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确定固有风险的救济途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志愿者人身损害救济的探索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聂阳阳.中国志愿服务法治化践行与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2]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谭建光,周宏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国志愿服务的“广东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田思源.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现状及构想[J].法学,2008,(5).

[6]陈璐.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到伤害不构成工伤[J].人民司法,2009,(14).

作者简介:龙文鹏(1990-),男,汉族,湖南常德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上一篇:基于抑制现金流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重构 下一篇:如何加强医院医疗设备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