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载体

时间:2022-07-17 02:32:31

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载体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促进学生良好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心理学家指出:不会主动合作学习,人生就没有成功。因此,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积极参与

一、合作学习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教育心理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化的教学策略,由2~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学习水平提高的前提下,进而提高整体成绩。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但在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误区,学生往往在组长的带动下开展合作学习,自己的主动学习并没有真正地形成习惯。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例如,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仅有的评价也是泛泛而谈,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课堂上教师为了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后,就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学习之上,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再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2.学生间的合作时间不够充分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3.小组内学生交流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各小组一些学习成绩好、听教师的话或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扮演了一种主导的角色。而另一些成绩不好,性格内向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坐观其他学生活动,可以说参加而不参与,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很少。

三、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1.科学分组,有效组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实效的前提。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兼顾综合水平与能力,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配备最优化的学习小组。在一个小组中,确定一个能有效组织开展活动的人,即小组长。

2.精心设计,有效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低效还是无效,是主动还是被动,不仅和小组内学生交流合作学习的有序无序密切相关,还和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有重要关系。

3.充分合作,注重实效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时间就是知识、能力、本领。而在学生学习小组活动时,教师不能吝惜时间。有的公开课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没有结束,只听教师在讲台前“啪!啪!”两声击掌声,学生顿时鸦雀无声。如果每一次都是在学生学习兴致极高的情况下教师无情地要求停止,长此以往,学生对小组学习活动会失去兴趣。失去参与学习兴趣,积极性就无从谈起。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下,学生会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绝不会浪费时间。

参考文献:

崔允.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丁云云,男,1982年5月出生,就职学校:甘肃省泾川县窑店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教学研究。

上一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下一篇:《西塞山怀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