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应该这样建

时间:2022-07-17 05:18:46

北京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广州要承办2010年亚运会,山东将主办第11届全国运动会……多项赛事的即将出炉在各地掀起了体育场馆建设的热潮。对此,专家们就国内体育建筑所面临的机遇和需要提防的误区,为中国体育建筑热提供了理性思维。

观点:场馆合一的新理念

专家: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黎佗芬

以往体育中心的场馆建设都是各自独立,忽略实用、经济和节省土地等因素。场馆合一的理念(即把体育场和体育馆建到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如果对运动员休息室、贵宾室、新闻中心、卫生服务设施、信息控制中心等调配得当更可有效地节省投资,避免重复建设。

目前西南地区一些城市已实现了这种新理念。比如昆明承建的残疾人运动会主场馆采用“场馆合一”,对运动员休息室和观众休息厅等多个功能区进行整合;把体育馆大跨度屋顶外桃部分改建为雨篷,以减少不好利用的看台下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的有效性。

场馆合一并非只是将体育场和体育馆相联,还可进一步将体育场、体育馆、训练馆、游泳池等多个设施结合在一起,“化零为整”,形成规模效应。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设计的四川达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体育中心就利用了此方法。由于此建筑规模偏小,又地处山坡,因此设计师化整为零,在“场馆合一”的原则下,将“一馆两场一池”组合在一起,不仅布局紧凑、造型独特,还具有山地建筑特色,实现了有机结合,而且有效地节省了土地和投资。

观点:看台下空间是个宝

专家: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庄惟敏和北京城市规划研究院建筑师马佳

占体育建筑总面积70%的看台下空间的利用不容忽视.这实际上是场馆赛后利用的关键部分。

目前体育与休闲娱乐以及旅游健身越来越相结合,大型体育建筑主空间的多功能设计不能满足场馆本身的收支平衡,需要看台下等辅助空间来实现多元经营,比如开商场、餐厅、健身俱乐部甚至酒店等等。上海体育场圆环状的二层疏散平台下全部设计为小型商业设施,包括餐饮、专卖店和网吧等,出租费用成为体育馆主要收入之一。国外更是普遍,曾举办过世界杯足球比赛的法兰西体育场就拥有三个餐厅及200座的报告厅、2000平方米的宴会厅、8000平方米的展览和会议空间,2000平方米的商业空间,和20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还有50个酒吧等等。

这些赛后利用都需要赛前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比如广州奥林匹克体育场是目前国内容纳观众最多的体育场之一,但设计中对看台下空间的考虑相对欠缺,比如体育场二层设有专用的展览空间,长期以来却很少使用。调查显示,体育场有7块大小不同的展览空间,但装修后的房间净高度不能满足展览对高度的最低要求,很多车展、服装展或农产品展览的主办方来看过,但都因空间高度不够而遗憾离去。

另外,做好看台下商业运作还需要对体育场馆周边商业环境进行准确的分析调查。上海体育场曾利用西看台下的空间设置了一座9层高和设有350个标准间的星级宾馆,这在国内是首例。当时由于体育场所在的徐家汇商务区附近三公里内就有五星宾馆和三星宾馆两家,于是体育场酒店定位在四星级。但实践证明,这一定位并不合适,来看比赛的观众消费层次较低,更愿意住附近的三星级宾馆,而来徐家汇商务区办公的人更愿意选择五星级宾馆。因此,体育场酒店在建成后五六年里经营状况一直不理想。

由于过去大型体育建筑的设计和赛后利用不统一,导致设计阶段忽略了赛后利用,使得体育建筑很难做到“以场养场”。后期经营者不得不花巨资进行二次改造,但效果却不理想。针对这一点,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和体育馆等主要设施招标时做出了改进,投资、经营和设计三方组成联合体对项目进行操作,经营者和投资方可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这为赛后有效利用打下了扎实基础。

观点:场馆与城市发展要协调

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罗鹏、梅季魁

体育场馆的建设应与环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但目前在大型场馆的建设过程中,设施规划与城市脱节、盲目上马和贪大求全的现象还屡见不鲜,比如东北某省会刚刚建成的大型体育会展中心由于策划和选址考虑不全,忽视配套设施的整体建设,导致投资巨大的大型体育场无法举办高水平的大型国际体育比赛,不得不另行修建规模相仿的新体育中心,造成了资源上的严重浪费。再比如,山东某县级市城市总人口不足150万,城区人口不过60万,在经济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即规划建设6万人的大型体育场和大规模的体育中心,很难保证设施建设后的持续使用效益。这些都是脱离城市整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的结果。

大型体育场馆由于其自身投资多。规模大、技术要求高、社会影响广等特点,其建成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较一般建筑大得多,特别是对于环境改造、土地开发和新城区建设有较大推动。这方面国内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如:广州为九运会新建的奥体中心由于距市中心较远,周边环境建设尚未配套,致使设施先进的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其效益远不及同一城市的天河体育中心。

应当重视建设分级网络,即由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组成的层次分明的有机网络,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还存在只注重大型场馆建设,忽视配套设施特别是社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的情况。这样不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个别城市甚至出现功能雷同、规模相仿的体育设施的过度建设,造成整体不足、局部过剩的资源浪费。制定规模分级、类型多样和分布合理以及组织有序的城市体育设施网络,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建设部门的当务之急。

各种设施要有机聚集,即多种体育设施与其他相关城市设施在城市的某个区域相对集中,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规模效益,比如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与城市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有机聚集;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体育场馆与会展设施的有机聚集;体育设施与公园、广场或与学校和居住区的聚集等等。方式不同,但都能发挥群体效益,达到生物界的“共生现象”。

观点:建筑与自然环境要和谐

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陆诗亮、梅季魁

不同建筑的结构形态和体量常常关系到能否与环境协调。广州体育馆利用地段高差,采用把空间大幅度下沉的办法,只把屋盖和建筑入口所需要的立面高度暴露在地面之上,以尽量避免体育馆的大体量对自然景观环境的破坏。国外也如此,如挪威的利勒哈默尔在1992年举办冬奥会时在岩洞中修建冰球馆,利用巨大的山体彻底隐藏巨大建筑体量的手段,从根本上避免了对原有城镇自然风貌的消极影响和对原有环境植被的破坏,而且能耗也减到了最低限度。

由于分工的细化,过去不少建筑设计师认为水、电和空调等设备的设计利用是设备工程师的事情,而失去了对建筑整体性的把握,这会影响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现在的建筑设备开始更加生态化。比如在水的回收与利用上。一个大型赛场的用水量是巨大的,特别是厕所用水,我国的大多体育场馆都利用城市洁净水进行冲洗,这是很大的浪费。国外场馆中,为节约用水与减少城市市政设施压力,在常年雨水较多地区对雨水大量回收利用。如日本一家体育馆将大屋顶上的降雨汇集于地下的雨水储藏槽,经过处理后的水再从屋面喷出,冷却屋面,降低了传入馆内比赛场的热量,喷出的水又重新汇集于水槽。雨水回收的设备投资并不大,不过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和场馆造价相比如九牛一毛,但长期使用所节约的成本却是巨大的。

责编/王查娜

上一篇:谁“造就”了奥运幸运儿 下一篇:谜一般的心灵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