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最新《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时间:2022-07-17 04:26:06

专家解读最新《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一个小门面,几万元的资金就能够做“品牌店”。最近几年来,特许经营,加盟连锁,成为中小创业者寻求项目、创业致富的一条捷径。不过,打着特许经营的幌子,各地也出现诸多诈骗事件。1月8日下午,南京创业者服务中心举办专题讲座,中心首席专家连文杰详细解读了商务部去年年底颁布,并将于2月1日施行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准备创业的准老板们指点迷津。

陷阱一:假特许,真卖设备

一些项目方列出的加盟条件是不收加盟费,只需购买他们的机器并一次进货多少台,就可以取得县、市一级的市场权。而往往是,一旦该公司“圈钱”成功后就会马上逃之夭夭,投资者只能自认损失。上海4050项目——得意咖啡,在上海卖了1000多台,每台1.58万,让项目方狂骗上千万后“跑路”。

政策:

《办法》对特许经营下了定义”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不再包括产品、设备、技术、专利等。

对策:

如果创业者在考察某个加盟项目时,发现同样的机器在市场上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来,且购买机器的费用占了加盟连锁金额的大头甚至是全部的话,就要提高警惕。

陷阱二:宣传夸大投资回报

一家连锁特许方宣传加盟该项目只需三个月就收回好几十万的投资,无须要加盟者操心,只要每月等着收钱,特许方全面负责培训、广告投入和前期数月的经营。但加盟商一旦加入该连锁体系后却发现投资成本远不止原先所说的金额,商家事前的承诺并没有到位,搞了两三年后仍未收回成本。

政策:

《办法》要求特许人在宣传、促销、出售特许经营权时,广告宣传内容应当准确、真实、合法,不得有任何欺骗、遗漏重要事实或者可能发生误导的陈述。特许人不得人为夸大特许经营所带来的利益或者有意隐瞒特许经营客观上可能出现的影响他人利益的情况。

对策:

同正常经营一样,一个加盟项目也有一个投资回收过程,才有赢利的可能。对于那些盟主声称的收益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就值得怀疑。同时提醒广大加盟者,特许加盟并不能赚大钱,因此加盟者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有什么幻想一夜暴富。

陷阱三:“样板店”原来全是“加盟托”

很多加盟者认为,我要先考察加盟店和样板店来看看,如果好我就加盟。可是,不少特许方就利用投资者的这一心理设置圈套。他们通过对几个加盟店和样板店的包装、造势进行内外勾结,让加盟者看到火暴的生意,误以为看到了真实的未来,其实全是加盟托,最后等你加盟了,特许方只顾收取加盟费、管理费,别的事情就什么也不管了。

政策:

《办法》中规定特许人在中国境内拥有至少两家经营一年以上的直营店或者由其子公司、控股公司建立的直营店;具有良好信誉,无以特许经营方式从事欺诈活动的记录。

对策:

加盟者在做出加盟决策之前,最好多看看同一品牌之下,多家店的经营情况,除了看总店之外,还要自己随意选择几家加盟店了解情况,可以运用观察法通过几天的观察来看看究竟加盟店是不是能赚钱。不要去总部指定的一家加盟店,那很有可能是盟主故意营造的“样板”。

陷阱四:合同陷阱玩你没商量

很多特许加盟授权时承诺全部收购加盟方的产品,有多少收多少。但特许方会在合同上注明要达到他们的产品标准,这种标准看似要求很低,但又很模糊,当加盟方生产出产品后,授权方可以以产品不符合要求为由拒收,加盟者只能吃哑巴亏;也有特许方用没有资格的主体来签订合同,如以办事处和加盟者签订协议,最后出现问题时加盟者诉讼无门。

政策:

《办法》对合同条款进行详细规定,涉及特许经营权的内容、期限、地点等十四项内容,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对策:

在选择连锁项目加盟时,合同是保障自己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不能随随便便就签字画押,必须将所有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条款仔细推敲。如果有条件,最好请一名专业人士来协助。

特许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交付相应的费用。特许经营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特许经营体系达1900多个,涉及超级市场、便利店、家电专业店、服装专卖店、药店、书店、洗衣店、彩扩店等近60个行业及业态。(编辑/雨马)

一个小门面,几万元的资金就能够做“品牌店”。最近几年来,特许经营,加盟连锁,成为中小创业者寻求项目、创业致富的一条捷径。不过,打着特许经营的幌子,各地也出现诸多诈骗事件。1月8日下午,南京创业者服务中心举办专题讲座,中心首席专家连文杰详细解读了商务部去年年底颁布,并将于2月1日施行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准备创业的准老板们指点迷津。

陷阱一:假特许,真卖设备

一些项目方列出的加盟条件是不收加盟费,只需购买他们的机器并一次进货多少台,就可以取得县、市一级的市场权。而往往是,一旦该公司“圈钱”成功后就会马上逃之夭夭,投资者只能自认损失。上海4050项目——得意咖啡,在上海卖了1000多台,每台1.58万,让项目方狂骗上千万后“跑路”。

政策:

《办法》对特许经营下了定义”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不再包括产品、设备、技术、专利等。

对策:

如果创业者在考察某个加盟项目时,发现同样的机器在市场上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来,且购买机器的费用占了加盟连锁金额的大头甚至是全部的话,就要提高警惕。

陷阱二:宣传夸大投资回报

一家连锁特许方宣传加盟该项目只需三个月就收回好几十万的投资,无须要加盟者操心,只要每月等着收钱,特许方全面负责培训、广告投入和前期数月的经营。但加盟商一旦加入该连锁体系后却发现投资成本远不止原先所说的金额,商家事前的承诺并没有到位,搞了两三年后仍未收回成本。

政策:

《办法》要求特许人在宣传、促销、出售特许经营权时,广告宣传内容应当准确、真实、合法,不得有任何欺骗、遗漏重要事实或者可能发生误导的陈述。特许人不得人为夸大特许经营所带来的利益或者有意隐瞒特许经营客观上可能出现的影响他人利益的情况。

对策:

同正常经营一样,一个加盟项目也有一个投资回收过程,才有赢利的可能。对于那些盟主声称的收益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就值得怀疑。同时提醒广大加盟者,特许加盟并不能赚大钱,因此加盟者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有什么幻想一夜暴富。

陷阱三:“样板店”原来全是“加盟托”

很多加盟者认为,我要先考察加盟店和样板店来看看,如果好我就加盟。可是,不少特许方就利用投资者的这一心理设置圈套。他们通过对几个加盟店和样板店的包装、造势进行内外勾结,让加盟者看到火暴的生意,误以为看到了真实的未来,其实全是加盟托,最后等你加盟了,特许方只顾收取加盟费、管理费,别的事情就什么也不管了。

政策:

《办法》中规定特许人在中国境内拥有至少两家经营一年以上的直营店或者由其子公司、控股公司建立的直营店;具有良好信誉,无以特许经营方式从事欺诈活动的记录。

对策:

加盟者在做出加盟决策之前,最好多看看同一品牌之下,多家店的经营情况,除了看总店之外,还要自己随意选择几家加盟店了解情况,可以运用观察法通过几天的观察来看看究竟加盟店是不是能赚钱。不要去总部指定的一家加盟店,那很有可能是盟主故意营造的“样板”。

陷阱四:合同陷阱玩你没商量

很多特许加盟授权时承诺全部收购加盟方的产品,有多少收多少。但特许方会在合同上注明要达到他们的产品标准,这种标准看似要求很低,但又很模糊,当加盟方生产出产品后,授权方可以以产品不符合要求为由拒收,加盟者只能吃哑巴亏;也有特许方用没有资格的主体来签订合同,如以办事处和加盟者签订协议,最后出现问题时加盟者诉讼无门。

政策:

《办法》对合同条款进行详细规定,涉及特许经营权的内容、期限、地点等十四项内容,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对策:

在选择连锁项目加盟时,合同是保障自己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不能随随便便就签字画押,必须将所有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条款仔细推敲。如果有条件,最好请一名专业人士来协助。

特许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交付相应的费用。特许经营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特许经营体系达1900多个,涉及超级市场、便利店、家电专业店、服装专卖店、药店、书店、洗衣店、彩扩店等近60个行业及业态。(编辑/雨马)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有一种商机叫 Madein Chin 下一篇:破解门店盈利密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