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村:600年同姓自然村

时间:2022-07-17 02:10:23

天下第一村:600年同姓自然村

一个姓,一个大家族,聚居在一幢大屋,形成了一个自然村,2600多人都系明代张谷英的子孙。长达6个世纪,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张谷英村,靠着自己的神秘和孤傲,可以很安祥地享用这一称号。

“人丁兴旺”的古老传说

在我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下乘坐开往渭洞的班车,半小时便上了盘山公路。当汽车沿着山峦起伏的幕阜山脉盘旋1个小时,最后转过一个山头时,眼前豁然一亮,只见群山环抱的盆地,坐落着一片屋脊相连、天井棋布、浑然一体、绵延两华里多的明清古建筑群,这就是闻名于世的 “迷宫”般的张谷英村。按嫁出去的姑娘不算村里人、娶回来的媳妇算村里人来算,全村600多户人家2600多人,都系明代张谷英的子孙,长达6个世纪,真是一个奇迹。

早就想探寻这个神秘古村的由来,恰巧在村中上新屋大门前遇见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一问,这位名叫张明初的老者,竟是张谷英第20代孙,已年逾九旬。追溯起张谷英村的由来,老人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起了600年前的一段传说。

明代以前,幕阜山余脉的渭洞山区尚未开发,荒草萋萋,古木森森。洪武年间,从江西过来三个人,一个叫刘万辅,一个叫李千金,还有一个就是张谷英,三个好朋友结伴而行至此,见群山环绕,树木葱笼,溪水潺潺,百鸟嘤嘤,是个宜人耕读的桃源世界,便决定于此择地定居。张谷英很懂风水,自然承担勘探宅基的职责。他踏访了几处山坳,选中三块宝地,刘万辅挑了“四季发财”,李千金挑了“禄位高升”,张谷英则认了“人丁兴旺”一片。

岁月如流,李千金的后代果然做了大官,刘万辅的子孙也当真发了财。而张谷英一门600多年来,虽无名卿显宦、巨贾首富,但人丁兴旺发达,久盛不衰。

布局相同的房子巷道

古村由当大门、王家圳、上新屋、下新屋、潘家冲等十几个门头组成,虽历经数百年,工匠换了一代又一代,然而其房屋依据总体构思,宛如一气呵成。

我们越过渭溪河上的石桥,来到“当大门”前,跨过高高的石门槛,展现在眼前的是宽阔明朗的庭院,庭院两边各有一口用花岗岩石条砌成的池塘,池内植荷养鱼,名曰烟火塘,防火之用。同时,大屋天井里的水,也通过暗道排到这塘里来,叫“四水归塘”。每年盛夏,荷塘莲叶如盖,荷花清香弥漫整个院落,颇有园林情味。

大宅巧妙地利用了横向地形,除了采用一条纵向主轴线布局外,还布置了与纵轴垂直的若干附属横向轴线。主轴线上一般是“四进三井”(即四个堂屋三个天井),多的有“五进四井”,两侧是正房与厢房,紧贴墙身外侧用“暗巷道”包绕。幽深的巷道既为分割界线,又为交通联系,把各片房屋联合成一个整体。穿行整座屋场,晴不曝日,雨不湿鞋。不要说初来乍到,就是来过多次的人,进入这座“迷宫”也会分不清东西南北,真叫人大兴“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之叹。

这些巷道又是很好的防火带,两侧高墙直抵屋顶,遇有火灾,只需将瓦拆开,让火苗上窜,就可截断火路。张谷英村数百年来未发生大的火灾,巷道设计功不可没。采用纵向和横向轴线关系把家族居室凝聚在一起,各家支邻居之间的房屋紧连成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为家支划分出可供自己使用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显示出家族的融洽,又有私密领地。

重教重友以传家

品玩“张谷英”,不妨与大屋里的张氏族人攀谈几句,不管是在溪边洗濯的妇人,还是牵着老牛从田间归来的老汉,都会与你如数家珍般地讲起他们的先人耕读持家的故事,以及有关大屋的种种传说和典故。

几百年来,这里儒风盛炽,孝友传家,隆礼重义,民俗清醇。

张谷英村世代尊书重教,被誉为“书香门第”。张氏族谱训云:“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长期的熏陶教化,使大屋人以“读书为荣,不识字为耻”的风气日浓。民国前,这里出过不少进士、举人,其中兄弟同登金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不乏其人。大屋人尊敬师长,历来以授业解惑为贵,有的几代授徒讲学,有的爱才助学,设立私馆、创办新校,成绩卓著者颇多。由于送子读书成风,加之村里助学,因此无论男女极少有不识字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泥腿子上街写招牌,挑牛粪者是秀才,这在该村一点也不稀罕。其尊书重教的家风,一直流传至今。

大屋人以“孝”、“友”传家著称。正是“孝”,这治家治族的法宝,在封建的农业生产方式下,产生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大屋的巷道越延越长,使得家庭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孝”的观念下,大屋曾出现过五世同居、百口共食的大家庭,还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作为儒家伦理核心的“孝”,无疑给张谷英村带来了有益的东西,形成了如“孝友家风”等传统美德。然而也正是“孝道”,严重地束缚和压抑了大屋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

大屋人礼义兴家,族规严格。如张氏族谱记载的家训就有16条,族戒5条。由于族规族教严格,长辈言传身教,张谷英村秩序井然,民俗清淳。重教育,兴礼义,“书香门第”、“百忍家风”至今沿革相袭。在张谷英村盘桓数日,深感儒风扑面,古风犹存。

制水修桥而便民

村之营卫,得水而活。多情的渭溪,从远古流来,从大山深处流来,碧波荡漾蜿蜒穿村而过,如一位慈母温柔的臂弯,关爱地将大宅群轻轻地揽入自己的怀抱,以永恒的清澈,哺育着张氏一脉族人。

古村天井的排水系统是个谜。早就听说古村虽居于山谷盆底,但数百年来,经历了无数次暴雨山洪,大宅的天井却从来未出现过渍水堵塞成灾之事。于是进村后,凡遇天井便仔细观察,由花岗岩和青砖砌成的天井,很难找到排水的管道。对此,许多人想探本寻源,查个究竟,都未得其果。据张谷英后代介绍,村内天井水道是依据风水学上的“山管人丁水管财,财宜藏而不宜泄”的原理安排的。大宅天井有序,大小衔接,158个小天井的积水,均引流到48个大天井中,然后左右分开流入防火用的烟火塘和山溪中。水道皆隐于地下,入水口小而分散,水道大小有别,水平适度,因而百年未疏不堵,实在令人称奇。

有溪便有桥,石桥也就成了张谷英群体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张谷英村这段约三华里长的渭溪河上,错落有致地铺排着大小58座石桥。沿着渭溪河溯流而上,遍访那或如“新月出浴”的石拱桥,或拙朴厚重的平板桥。徜徉在青石板铺就的石桥上,耳边仿佛响起科举报子“哒哒”的马蹄声,迎娶新娘的唢呐声……听村民说,年代最早的黄继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六百多年。修建最晚的大堰桥,距今也有三百多年历史。

这些桥按大宅与地形安排疏密,疏处是前后看不到桥,密处是“水流百步过三桥”,桥随水转。位于龙涎井旁边的“百步三桥”,即在百步内要跨过3座石桥,同时石桥也3次横跨渭溪河,从而使屋宇和水流曲折有致,灵动多姿。

站在屋后的龙形山头,整片大屋尽收眼底。耳闻牧童吹奏的悠扬竹笛、浣纱女弹奏的一河清音,目染葱茏群山、金黄田畴、汨汨溪流和粉墙乌瓦的古宅,一种恍若“桃花源里人家”的隔世之感油然而生―――这不正是现代都市人追寻和憧憬的一种生存方式和文化场景么!

旅游时代提示

交通:张谷英村位于岳阳县张谷英镇,长沙汽车东站有发至张谷英村的汽车,每天一趟,发车时间为下午1:50,全程票价20元;从岳阳县城到张谷英村有新建的三级柏油路全线开通,路况很好;也可经岳阳市转乘去张谷英村的汽车,岳阳市汽车站有开往渭洞(即张谷英村)的班车,每小时一趟,十分方便。

住宿:在镇政府旁有10元/晚的小旅馆,也可以住在古村内的家庭旅馆,当地老乡非常淳朴,每晚只需几元钱。

门票:15元。

特色美食:在村里的小饭店吃饭,价格比较贵,可在汽车站附近的餐馆里吃,价格、口味应该更好一些;强烈建议在村民家就餐,老乡制作的油豆腐在湘北小有名气,4元/斤,在豆腐坊可以观看做豆腐的全过程,约5个小时。去鸡笼里抓一只当地土鸡现宰现烹,再去灶屋梁上割一块熏制的腊肉,最后斟上一碗农家自酿的谷酒,围坐在古宅的堂屋内,边吃边聊,那才叫享受,那才叫休闲。特别要说的是村里的村民非常有经济意识,许多商品的价格包括住店吃饭都有回旋余地。

最佳旅游时节:张谷英村最具风情的就是过新年。春节将至,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家家户户热热闹闹过新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屋”,“腊月二十五,磨浆打豆腐”,“腊月二十八,家家把猪杀”,腊月三十贴春联、祭祖、吃年饭、辞年守岁,正月初一放爆竹、拜年、玩龙、舞狮、唱大戏等,孩子们玩着传统的游戏,撒欢嬉戏,来到村里与村民一起过年,可以尝到浓浓的“年”味。

注意事项:眺望张村大屋全貌的最佳地点是张村小学;观看张村全景可以到附近的山峰,爬到顶峰张村尽收眼底,但山路险要,接近山顶处几乎没有路,灌木丛丛,上山的人应该事先做好心理准备,最好武装一下自己,以免被划伤。

上一篇:贵州菜、温泉、蛋糕房、特色餐具、酒吧 下一篇:寻访失落的潞绸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