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难事范文

时间:2023-09-16 11:27:48

天下无难事篇1

关键词:灾难叙事; 俄狄浦斯; 约伯; 唯理主义; 启示主义

基金项目:[F]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非物质文化中的灾难叙事研究”(01150060)

作者简介:[F]王咏,女,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江苏 南京10093)

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0605收稿日期:[F]013015

[JP]灾难是人类历史必然的组成部分。“灾难通过两个要素的结合产生:人口以及一种属于生态体系中的、破坏性的中介力量。这种生态体系包括纯自然的,半人为介入的,以及完全人为的要素。”[1](P3)这个定义指出,灾难主要是一种主客体冲突的社会过程事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遭遇了一次次自然或者人为事故(如战争、生态灾难、科学技术灾难、政治灾难、恐怖事件等),在反复轮回的悲剧性较量中,人类反省并想象着自身在宇宙中的位格以及人类的有限性与冲突性力量(宇宙)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这些认知早在古代就以叙事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圣经》等。近现代小说和电影关于灾难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灾难叙事大多为虚构型故事,几乎穷尽了人类遭遇过以及能想象到的诸种灾难。

以人与灾难较量的结局来划分,虚构型灾难叙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人定胜天型。尽管在现实中,人面对各种灾难往往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大部分虚构灾难叙事中,人是胜者仍然是主流的叙事模式。英雄面对灾难,总能凭借超人般的体力以及智力战胜灾难,要么力挽狂澜,救了地球;要么逃出生天,生存下去。这几乎是欧美灾难大片的通用模式。这种乐观主义对多灾多难的现实而言,其安慰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二,虽败犹荣型。这个模式是指主人公经过了斗争,虽然牺牲了自己,但是换来了更多的胜利,或者换来了尊严,与肉体的毁灭相比,体现出来的人类的高贵精神更有价值。这类灾难叙事的代表作品有《彗星撞地球》、《日本沉没》等。三,无力回天型。即无辜的人类面对灾难,无论怎样斗争、逃避最终都全面崩溃失败,即使灾难最终结束,也与主人公的主观意志、客观行为没有关系。这一类灾难叙事的代表作有小说《孽卵》(苏联 /布尔加科夫)、《鼠疫》(法国/加缪),电影《1只猴子》(1995年)、《死神来了》(000年)、《迷雾》(007年)等。

灾难叙事是人类宇宙观的文化隐喻。本文关注的“无力回天”叙事与主流的英雄叙事模式完全不同。相较前两种叙事类型,这类失败叙事更为客观地凸现了人类不可回避的失败命运。该叙事模式展示了当面对无法理性把握以及客观上无法克服的异己性力量时(这种力量在灾难叙事中可能被冠以怪兽、外星人、病毒、异形、战争、天灾,乃至神谕、上帝、宇宙之名等等),注定有限性的人类该如何面对自身与失败。“无力回天”式灾难叙事有两个重要的原型:“俄狄浦斯”与“约伯”,前者展示了唯理主义与灾难的诞生之间的关系,后者则象征了一种启示主义的灾难认知,即认可灾难的荒诞性,并在该前提下进行节制客观的抗争。这一对原型对后世很多“无力回天”式虚构灾难叙事都有影响。在灾难频发的现实世界中,重新理解并认识“无力回天”的灾难悲剧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古希腊灾难悲剧《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无力回天”型灾难叙事。出身高贵的俄狄浦斯被命运捉弄,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杀父娶母。事隔多年后,他所庇护的城因为他的罪行而瘟疫横行,最终他承担起责任,判自己刺盲双目,流放终身。在这出悲剧中,以俄狄浦斯一开始刻意规避“杀父娶母”的神谕为起点,直到后来穷尽一切智慧去寻求杀父凶手,最终自我惩罚,走向灾难的高潮。在某种意义上,俄狄浦斯的悲剧“映证理性的失败……他引以为傲的‘理性’给他带来了残酷的嘲讽”。后世“无力回天”型灾难叙事,如《迷雾》、《孽卵》、《鼠疫》、《1只猴子》等作品,都有俄狄浦斯唯理悲剧的余音。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咏:唯理与启示:灾难叙事中的原型研究

对人类理性力量的自觉和重视是古代希腊文明的特征,至18世纪,理性被视为人类本质的重要构成而且成为西方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理性本是人类文明生活的原动力,但是唯理主义却将理性的局限性忽略不计,过分赋值于人类理性。唯理主义的两大特征是,一是以推理、预言等思维工具替代了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本身;二是无视生命历程中以常态存在着的偶然性。一旦无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人类不仅不能征服灾难,往往还会招致灾难。

首先,“无力回天”悲剧部分否定了理性的能动性,这着重体现为灾难的出现、消退与人的主体抗争没有特别大的关联度。在这些叙事中,人类的理性力量不能掌控那些以自然力量、神谕或者上帝为名的否定性事件。如在《约伯记》中,上帝是全能的象征,他想让约伯受难就受难,想让灾难消除就消除,全凭自己的喜好,而非约伯的祈求或者愤怒能左右。同样,在《鼠疫》中,鼠疫的出现与隐退都是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与人们的妥协、积极抗争没有关系。《孽卵》的结局中,终结那些无敌爬行动物的,不是莫斯科人民的武器,而是老天爷恩赐的一场寒流。在理性思维范式中,人类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进而掌控的前提是根深蒂固的主体“置换”与“平等” 理性原则:以主体的感受或者思维模式来比附被判断物,而且判断主体与被判断主体也被视为应然是平等的。即便被判断物不是生命体,也会因意志主体的力量改变,“愚公移山”就是最生动的例子。一旦落入被判断物无法理性解释的灾难中,人类往往会因无对话物而陷入绝望。因此,在《约伯记》中,灾难中的约伯质疑上帝的公平性,这个质疑过程的核心逻辑就是:“义人”遭受灾难是不公平的。而此逻辑的前提就是这种假设:宇宙这个天人系统也应该处在“扬善惩恶”的理性伦理体系中。然而,上帝并没有理性回应他,而是用更大的灾难回应了他的质疑。因此,在“无力回天”的灾难叙事中,现实存在的“荒诞论”上帝(天)是游离在理性信仰中赏罚有序的“神正论”上帝(天)之外的。“报应”、“平等”的天人有序格局仅仅是人类理性社会的想象投射。“超验哲学意义上以求真而非向善为目的的上帝”[3]就是往往无法与之对话的真实现实世界的隐喻,人类唯有认识并接受这一点,才是一种更为客观的认识真实世界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相信凭人类理性意志就能克服无理性可遵循的灾难,就是一种愚妄。

其次,现性的另一支柱——因果论——也在“无力回天”的灾难叙事中被颠覆。因果论是以时间的线性顺序(先因后果)为重要特征的,运用因果论,人类在认识、掌控外在世界时才有了全面的胜算。在“人定胜天”叙事中,其因果模式往往固定为“乱世出英雄”,即灾难是因,英雄是果。然而,在“无力回天”模式中,则表现为因果的错综渗透,如《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这个代表未来事件的神谕(果)导致了俄狄浦斯一出生就成为弃儿因而不识生身父母(因),也因为这个未来事件导致俄狄浦斯抛下养父母,阴差阳错朝生父的城邦走去(因),他每一步避免“杀父娶母”这个未来事件发生而做的努力,实际上都是一个个拼凑成结果事件的原因。即,未来导致了过去,果诱发了因。同样,在电影《1只猴子》(1995年)里,“地球于公元035年毁于病毒”这个未来事实等同《俄狄浦斯》中的神谕,男主人公在时空中穿越,试图回到1996年,在病毒扩散的时间原点解除035年的恶果。然而,正是男主人公对过去世界的介入,才引发了一连串的事情,最终导致了病毒的扩散。这两个灾难叙事都打破了因果论的线性时间观,只不过前者用的是神谕形式,后者用的是科幻形式而已。

“无力回天”灾难叙事还用“理性是因,灾难是果”的构思揭示了理性的有限性。人的冒险逾越给自身带来了危险:执著自己的智慧从而招致灾难的俄狄浦斯王是其原型,电影《迷雾》(the Mist)(007年)则是这类现代叙事作品中的代表作。该片讲述了一场神秘的大雾里隐藏着可怕的异形生物。这些庞大的生物其实是附近军事基地基因实验的产物,基地的疏忽造成了这些异形动物逃出牢笼,盘踞在小镇行凶。被惊恐和迷雾困在超市中的人们要选择什么道路才得幸存呢?携带幼子的男主人公和几个朋友相信唯有冲出去才有获救的可能,他们最终冲出超市,发动了汽车,却发现汽油根本不够逃离出小镇。在恐惧中,男主人公在没有和异型面对面遭遇的情况下就选择了以死亡作为解脱:他开枪打死了包括自己幼子在内的所有同伴,自己却因为没有子弹而无法自杀。电影的结尾是:就在男主人公杀死儿子朋友后的下一秒,救援者的火焰枪轻易就击溃了异形,留下了主人公生不如死瘫坐在亲友的尸体旁。

《迷雾》出人意料的结尾决定了它是一个关乎理性推断的悲剧。主人公为了实现给幼子“不让怪兽吃了他”的诺言,在汽油燃尽,听见异形的吼叫时,就推断大家一定躲不过被这些怪兽吞噬的命运,在这种估算下,为了不让孩子和朋友遭受被怪兽吞噬的更大痛苦,他忍痛先杀了他们。主人公的思维范式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性预言。他的行为逻辑是:(目前)没有汽油+异形=(马上)必然被吞噬。在这个公式里,逻辑推断不仅覆盖了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变数可能,殖民了未来世界,并用推断的未来指导了此在的实践活动。在这个逻辑中,任何可能性或曰偶然性是没有位置的。而实际上,“神无处不在,并没有随着现代性的社会进步而隐退,而是不分国家和民族一律平等地尾随每一个人的身体。这是神名叫偶然”[4](P6)。反讽的是,偶然性就这样戏剧性地出现在结尾:如果他们只是坐在车里忍耐一分钟,就能全体获救。正是主人公的理性推断能力,将这个灾难悲壮的气氛一改为悲惨,使得本该是英雄的主人公沦为杀害亲友的罪人。

面对灾难,人类的理性无能为力、或者愈挣扎愈走向悲剧,这些叙事跳脱出固定的、以不可逆线性时间为基础的、前因后果的逻辑认知模式,它们至少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种接受世界的角度:人类认识能力有其局限性,人类理性无法全部解密宇宙的运作方式。这种提示既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智慧。

二、如何面对毁灭:“约伯式”[3]启示认知

如果说“俄狄浦斯”式的灾难叙事,提示了人类自诩完美的理性的局限性乃至缺陷的话,那么“约伯”式的灾难叙事则展开了更为艰难的后续问题:人如何面对毁灭性的灾难?远至《约伯记》,近至《鼠疫》给予了这样的答案:在启示主义框架中进行抗争。启示主义也是西方文化的思想渊薮之一。它指出人类在运用逻辑判断认识世界以外,还存在着超验的方式来接受世界。宇宙的运行有其自身的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通过人类的理性和分析加以验证,这是一种与理性主义相对的世界认知论。

“无力回天”叙事的启示性首先是通过叙事主人公的“去英雄化”展示了人与宇宙的非平行关系。在“人定胜天”以及“虽败犹荣”的灾难叙事中,英雄是大写的可知论的理性典范,在可知论中,理性之大可以穷尽宇宙的秘密,甚至能改写天意运行的轨迹。至少人类理性也是与天意平行的力量。然而,在“去英雄化”的灾难叙事中,我们能看出明显的不同。与“人定胜天”以及“虽败犹荣”中的英雄叙事迥然不同的是,“无力回天”叙事中的主人公大多从全能型的拟神位置上退下来,重新站回了真实平凡的大地上。与“人定胜天”、“虽败犹荣” 的宏大格调相比,“无力回天”灾难叙事主人公都是普通人。比如,约伯是个谦卑的人。《鼠疫》中的医生更反复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平凡的。“这是一个芸芸众生平凡的世界,没有神,没有神迹可言,也没有神特选的英雄,甚至也没有了附着灾难并能够带走灾难的‘替罪羊’。”[5](P93)《孽卵》索性就没有出现直面灾难的人。《1只猴子》中,男主人公本来雄赳赳穿越时间回到过去欲拯救人类,谁知反而促成了灾难,最后死于非命。简单说,面对灾难的君临,人类如同蝼蚁空自忙乱。

灾难叙事中的“去英雄化”之所以将主人公从英雄的位置上夷平到普通人的位置,是以别样的角度思考人与宇宙的关系,即人在宇宙中的位格问题。在《旧约·约伯记》中,“正直、敬畏神、远离罪恶”的义人约伯被上帝试探,他无辜地遭受了财产被掠、儿女罹难、自己身染恶疾的灾难。在约伯的“义人为何遭罪”的强烈质疑下,最终上帝现身了。此处的上帝是祸福无常的隐喻,他以生命本体的面目君临在众生之上。上帝用一连串的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回答了约伯的理性质疑:“我创造世界的时候,你在哪里?……你知道谁规定了它体积的大小?……谁为世界安放基石?”《圣经·约伯记》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ood News ranslation( Second Edition)。他向约伯描述了人与造物主相比的渺小。这个答非所问的场景实则告诫人们,宇宙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关系,而是涵育与被涵育,包含与被包含,造物与受造的关系。因此,理性伦理中强调的平等概念在天人关系间是不成立的,人类对创造者的质问没有合法性。意识到这一点的约伯终于明白理性平等的观念在天人框架中的逾矩性,因此,他最终表示:“我说了无知的话,我还能说什么呢?我不敢再说了。”如此,我们就能理解《鼠疫》中,医生以及其同伴为什么能以近乎刻意的平凡心态来对待灾难,如对于抗灾中的志愿防疫队,作者直言将之夸为“英雄主义”是令人生厌的。作者借医生之口说,这些工作就是“日常工作”,“要紧的是把本位工作做好”[6](P66)。因为他们意识到灾难的出现和消失都不是人的理性能够理解和把握的,那么只有将灾难视为宇宙运行的常态加以对待才是更为真实的态度。

纵观上文,“无力回天”叙事模式是否意味着建议人类面对无常的灾难放弃一切抗争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人类完全放弃抗争,那么这场天人交战的舞台上,就会因为人类的缺席,而无“叙事”可言,更无文明可言。个体的一生乃至人类历史都是一部和灾难进行抗争的记事簿,因此和灾难斗争本身就是生命历程中的常规事件。正如《鼠疫》中塔鲁和医生所讨论的一样,他们俩都知道,同鼠疫的斗争是“一连串的失败”,胜利也“总不过是暂时的”,但是“这不是停止斗争的理由”[6](P334)。因此,明白人类无法终极控制外在世界的前提下,人才不会在虚空的“人定胜天”或者“苍天无眼”的呐喊声中耗尽热情,才能更为客观、有节制地和灾难进行斗争。从深层意义而言,对灾难有节制的抵抗意味着人们更为客观地认知生命和世界中以灾难的形式弥散出来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得灾难表现为完全游离在有规则可依的理性体系之外,其无常性令人恐惧,其偶然性又不令人完全绝望。如此人们在面对灾难时,才会节制到既不狂妄到幻想消灭它,也不会悲观到不战而屈。

因此,面对全能的上帝,约伯才会尽自己所能喋喋不休地质疑上帝的游戏。《鼠疫》中,面对分分秒秒致人于死地的鼠疫,不管有没有疗效,医生和他的朋友们还是夜以继日地按照医学常规救助城里的居民,但是我们看到他们的这种对抗不是“人定胜天”的唯理主义式对抗,因为“无力回天”的约伯们已经认识到宇宙有超出理性分析与判断的部分,灾难也是宇宙运作的一种方式,而非变数。既然如此,“无力回天”的主人公们就成了将命运的惩罚视为命定工作而坦然接受的西绪弗斯,正如《鼠疫》中的帕纳卢神父说的:“人们不能说,‘这个,我懂,但是那个,不能接受’。应该对着摆在我们面前的‘不能接受’的事物迎上前去,这样做,正是为了能够完成我们的选择。”(P409)只有承认这种非理性荒诞现实存在的合理性,才能在身体和心理能力范围内承担苦难。

[JP]也正是在荒诞的非理性灾难情境的映射下,人类有节制的抗争才有价值。因为灾难的荒诞性与人类的理性不是一种同质的力量对比,如果将宇宙运行纳入人类善恶道德的体系,那么面对灾难,人类必然萌发出以下几种想象图式:天意或可推断,或可被理性诉求打动,或可被英雄理性克服。“约伯”原型则体现了人类更为客观成熟的认识力量。灾难就是无法逃避的、荒诞世界的体现。“俄狄浦斯”原型警告我们,如果运用理性逃避或者试图一劳永逸地战胜灾难,可能适得其反。另外,正视灾难的荒诞性,还能消弭另一种人类的理性想象:即遭受灾难的人有获得幸福的合法权和优先权。这种想象还是将宇宙运作放在善恶伦理体系中加以理性推论的结果,事实上,如果理解世界的无序与无法把握性,或许人类才能够直面痛苦之后还是痛苦的未来。

三、结语

[JP3]艺术作品总是基于对现实的思考。人的探索代表了理性的能动性,同样,人的失败也揭示了在人类理性之外,存在着独立于人类理性的力量,它们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同时也是理性的不入之地。

“无力回天”灾难叙事具有以下两点现实意义:首先,它警告当下很多灾难是人类自身盲目行动的结果。“介入自然过程的社会或者物质行为,越来越频繁地引发出各种新型的危险,以及潜在或显在的灾难。”[1](P33)在俄狄浦斯与那些穿越过去、未来的灾难叙事中,艺术以因果交融、因果颠倒的象征主义方式提醒现实中的人们:灾难不一定是天外来客,它们往往是人类行为的恶性循环造成的。例如,在科学主义思维泛滥的现实世界中,各种声音都在预言:只要采用万能的“科技”、 “创造”或者“新发现”等等,我们的健康、智力、乃至家庭、社会、全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在这种幻影的照耀下,人类遵循“科学”的指导,却往往离美好越来越远。在这种意义上,科学预言如同《俄狄浦斯王》中的神谕、《迷雾》中父亲的推论、《孽卵》中的新科技一样:未来的预言促成了今天岌岌可危的灾难事实。正是在理性推断和描绘的美丽新世界的召唤下,人们正在毁灭自己的世界。其次,“无力回天”的叙事还显示了一种更为客观、更为清醒接受现实的态度:既接受人类本体的局限性,也接受客体世界的荒诞和无序性,正如王元化先生所反省指出的:“宇宙万物是不是都具有规律性,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只有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位格有了客观的认识,人类才能进行有节制的抗争。如此,人类在面对无情灾难时才能保持坚强平衡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 offman,SM, A OliverSmithCulture and Catastrophe:he Anthropology of Disaster[M]NM: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00

魏朝勇俄狄浦斯的命运与城邦的信靠[J]浙江学刊,011,

[3] 杨建试论犹太教圣经《旧约》中的“非圣经化”倾向[J]外国文学评论,000,

[4]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004

[5] 字行秋解读《鼠疫》中的灾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1,(3)

[6] [法]加缪加缪文集·鼠疫[M]郭宏安,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001

天下无难事篇2

上联:开卷有益益临此境

下联:寓教于乐乐在其中

上联:天资聪颖慧根尚在

下联: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上联:努力拼搏 今朝汗洒书本

下联:冲刺飞跃 明日笑映容颜

上联: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

下联: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上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下联: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

上联:求知识学海探宝累亦喜

下联:追科学书山寻珍苦也甜

上联: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上联:心似平原野马 易放难收

上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下联:最有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下联: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

上联:若有恒 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下联:最无益 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身体好 学习好 品质更须好

下联:做题难 练字难 用功都不难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

下联: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

下联: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上联:学海阔千里绝无缺志人敢渡

下联:书山高万仞惟有勤奋者能攀

上联:书声读落三更月笔阵扫开万里云

天下无难事篇3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经典语录 )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下无难事篇4

七月的骄阳带来我们的汗水,燃烧我们的激情。在烈烈夏日中来自我院五个专业跨越大一至大三三个年级的13名学生组成了我院2年赴县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由经济学专业辅导员孙老师、市场营销专业辅导员李老师带队,于月日来到县镇,进行为期一周的以“科学发展树新风,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生活篇

生活没有想象中的艰苦,但也不轻松。首先是老天爷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原本火辣辣的太阳从第二天开始便躲起来了,突然的降温让毫无思想准备的我们冷的瑟瑟发抖,尤其是晚上,本来睡的就是地铺,这样一来,我们更冷了。一时间,大家早晨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昨晚好冷啊”;然后就是洗澡,由于卫生间的条件太简陋了,我们不得不每天到厨房里提热水;还有就是饮食方面,其实还好,只是每天简单重复的一日三餐,再加上饭菜还是定量的,使队里的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小伙两眼发昏。但是只要我们足够的坚强,那么一切的困难都会成为我们脚下的垫脚石。犹记得我校校团委副书记罗来松和我院党委副书记上官飞来看望这些在下乡第一线的我们说的一句话“敢于踏出校门的人才是真正的壮士”。一直以来,这句话支持者我们队的每一位队员去战胜一切的挫折。七天过去了,现在想想,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挺直腰杆去面对困难。

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我们说是苦中作乐,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说有一种先进叫落后的话,那么就有一种吃苦叫幸福。一起工作本文来源:公务员在一起吃饭一起写文章一起聊天一起冷的瑟瑟发抖一起去解决困难-------友谊在无声无息中培养出来了。坐在返回的列车上,大家对这七天的生活心生种种感叹,感叹一个星期的米饭,感叹一个星期的短暂,感叹一个星期生活的艰辛,感叹一个星期生活的充实-----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清谈却不寡味,真实而又实在,艰辛却也愉快。

收获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假如没有这次活动,我不会那么快地提升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经验,我不会那么透彻地明白萍水相逢亦是缘的道理-----一个星期的三下乡活动可以说是我人生中一大物质和精神的洗礼。

我们的活动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天气,意外的变天至始至终成了我们的问题,而且影响了我们的整个行程,细节决定成败的教训又多了一次。但事在人为,百事可乐,百事可为。曾教导过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我们要的就是这种精神。也不知道明天等待我的将会有什么困难,但通过此次经历,我只知道无论以后发生什么都不可以轻易改变自己最初的想法,一旦决定了就尽心尽力去做,不要因为困难而退缩,也不要太关注结果。世事我曾抗争,成功不必在我。

这个星期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星期,一个星期平凡的事和不平凡的事都让我对生活和工作以及自身都有了比较深的了解。难忘的暑假,难忘的暑期三下乡,难忘的之行

反思篇

实践出真知。通过这次实践,我对自己也有了一个全新的科学的定位,对自己的不足也有了清醒的认识,比如专业知识的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为以前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而乱下结论的行为感到汗颜。

也许只有跌倒了,才能走的更好;也许只有疼过了,才能更成熟。短短的七天,却教给了我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成了我以后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的财富,给我生活阅历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成长向来都是痛并快乐着的,我不害怕跌倒,我更不拒绝不足。我只想说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一些吧。因为只有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我们才能唱出更动听的人生乐曲,才能让人生之花开得更加的绚烂。

感动篇

我们走了,带着激情与思考,我们回来了,带着感动与收获,中间只有短暂却亦永恒的七天,这七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七天,七天我们在汗水中学会了许多,经历就是成长,我亲身见证了我们每天都在实践中坚强,在实践中成长。

天下无难事篇5

第一章:有将成

有将成,先天地生。悦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终极的先在的东西混同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整全而隐微(无声无形),独自存在永不改变,可以作为现象世界的本原。

不知道它的名称,给它取个字(别名)叫做道,我勉强为它命名叫伟大(完满)、叫流逝(运动)、叫深远(永恒)、叫对反(相反相成)

天大,地大,道大,王也大。世界中有这四大,王居于其中之一。

人以地为法则、以天为法则、以道为法则、以自然(自身的本然)为法则。

第二章: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其犹橐欤?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与地之间,这不像风箱一样吗?

虚空却用之不尽,使用起来却力量无比。

第三章:至虚,恒也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达到虚空的状态,是恒常无变的;坚守清静的状态,是始终如一的。

万物生长不息,其中坚持着循环往复的规律。

天之道运动不息,各自重复着自身的根本规律。

第四章:含德之厚者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蛇弗,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怒,精之至也。

终日呼而不,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含蕴厚德的人,就像质朴的婴儿一样。

毒蝎虫蛇不去蜇伤他,爪鸟猛兽不去进攻他。

婴儿筋骨柔弱而拳头握紧,不知道男女相合而小雀雀翘起,精气无比充足。

整天哭叫但嗓子不会嘶哑,和气非常纯厚。

和气就是自然,知道和气就是明道。

贪生就是病变,就是强为。

物盛就是衰朽,这就远离道了。

第五章: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望和身心哪个更亲近?身心和财富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与失去身心哪个更痛苦?

过于钟爱名望必然会有重大的耗费,过多的储藏财富必定会有更多的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界限(适可为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

第六章:反也者,道动也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对反(相反相成),是道的运动规律;柔弱,是道的运用规律。

天下之物产生于有、产生于无。

第七章: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不其已。

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

贵福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把持且盈满,不如趁早结束。

强势且结党,不能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不能把守。

富贵骄横,自找危险。

功成身退,是自然之道。

第八章:绝智弃辩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灭绝巧智抛弃巧辩,人民的利益就会大大增加。灭绝巧诈抛弃私利,人民就不会为非作歹。灭绝作伪抛弃心计,人民就会恢复到童真状态。

用这三句话来表述还不够,如果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命名就是:保持质朴,清心寡欲。

第九章:江海所以为百谷王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江海之所以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江海能够处于百川之下,因此能为百川之王。

圣人虽然领导着人民,却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虽然在人民之上,却说自己在人民之下。

圣人虽然在人民之上,人民却不会感到压力。虽然领导着人民,人民却不会感到危害。天下人民都很乐意拥护而不会厌恶。

因为他不争,所以天底下无人能够与他争。

罪恶没有比还重的,过失没有比贪婪还险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还大的。

能够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才是恒常的满足。

第十章:以道佐人主者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以大道辅助人决策(主张),不期望以武力而逞强于天下。

善于用兵的人是胜利即可,不会称霸。

用兵胜利了不要夸耀,胜利了不要骄横,胜利了不要自大,这叫做胜利而不霸道,这样做才能确保安宁。

第十一章:长古之善为士者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远古善于行道之士,必定微妙通达,深邃而不可形容,只能勉强地加以形容:

迟疑啊像冬天跋山涉水,顾虑啊像面临四敌,庄严啊像做客人一样。

焕然啊像冰雪融化,敦厚啊像原木质朴,混沌啊像浑浊一样。

谁能将浑浊静下来等待它慢慢地澄明,谁能将安静启动等待它自由地生长。

保持这种状态的行道之人,不欲求自盈满。

第十二章:为之者败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妄为的人会失败,执迷的人反而失去。

圣人不妄为而胜利,不执迷反而得到。

行事的总则,就是把结果当成开始的状态对待,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圣人以不欲为欲,不以难得之物为贵;圣人以不教为教,修复众人纷纷犯下的过错。

圣人遵循和维护万物的自然状态,而不妄为。

道恒常无为,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物将自动进化。

进化过程中如果有强作妄为的,则要用无名之朴的道镇住它。

要知道满足,知道虚静,万物将自动安定。

第十三章:道恒无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为的是无为,事的是无事,味的是无味。

要做好大的事情,得从细微之处入手。看得太容易了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圣人把问题看得很难,最终反而不难。

第十四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不美(厌恶)的东西存在;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东西存在。

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形容,高和下相互呈现,音和声相互和合,先和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事遵循无为的原则,以身作则而不搞言语教化(道没有规定性,不可言说)。

万物生长而不首倡,作为而不占有,成功而不居功。

天之道不居功,反而能够长久。

第十五章:道恒无名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恒常没有名称(没有规定性),保持本真状态(不显示),它即使隐微,天地也不敢将它臣服。

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物将自动归顺。

第十六章:天地相合也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天地阴阳相合,以降甘露,人民没有命令而天之道则自然均衡。

天下之物有了名称(有规定性),名称既然有了,人们就会知道它的界限,知道了事物的界限就不会有危险。

道在天下,犹如小谷成就江海。

第十七章:其安也,易持也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处于安定之时,就容易把持;事物尚无征兆,就容易谋划。

处理脆小的问题,还能够分判;细微的问题开始萌芽时,还能够驱散。

处理在矛盾尚未出现的时候,治理在混乱尚未发生的时候。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第十八章:知之者弗言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道没有规定性,不可言说)。

闭合其感官,堵塞其欲门;混合其智慧,混同其尘世;挫折其锋芒,消解其纷争,这叫做深奥的同一。

不因利益而分亲、疏;不因利益而分利、害;不因利益而分贵、贱。这样天下都尊之为贵。

第十九章:以正治邦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

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以正道治国,以奇智用兵,这样就能无事就得天下。

我为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因为天下多禁忌人民就会叛逆,

人民多权谋国家就会混乱,

人多智谋则奇事怪事滋生,

法令越是繁多盗贼反而多。

天下无难事篇6

都说孔子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否一以贯之了呢?让我们看看夫子的另一面。

面对“世丧道矣,道丧世矣”(《庄子·缮性》)的时势,孔子首先从政治入手,力挽将倾之大厦,周游列国,以求见用而为王者师,“以道莅天下”(《老子·六十一章》)。然而,生活并不那么有情,政治更是残酷。夫子忧道谋道,奔走于诸侯,却累累如丧家之狗。此情此景,此际此遇,夫子会作何感想?

孔子似乎想退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治长》。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或许我们可以说,这仅是孔子一时之感叹。若参照孔子的其它言论,就会发现面对大道的颓废、现实的混浊以及由之而带来的危难,孔子也在思量自身。思量自身不是把自己纳入利益的斤斤计较,而是把自己与时世相观照,在时世的旋转涌动之中考虑自身。不思量自身,一味盯着那个外在的目标,冲啊,冲啊,勇而无谋,仅是莽夫之勇而已,决非智者。所以,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泰伯》),表明孔子并非一味地没头没脑地入世。为何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显然,危乱之邦,民无安宁,性命难以苟全,轻易入居,恐怕不仅无济于时势,还会祸及自身。

诚然,孔子不入居危乱之邦,不是简单地因为自己的安危利害而逃避,而是历经苦难得出的经验,是哲人的存身存道之法。《论语》、《荀子》、《孟子》、《庄子》、《史记》等讲了不少孔子遭遇困境和危险的事件,尤其《庄子》之《天运》、《山木》、《让王》、《渔父》、《盗跖》等篇多次言及孔子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夫子当然是圣者,当时就有人说,“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罕》)?“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但纵为圣贤,未必就能以道得位,列身庙堂,治国平天下。太公不遇文王,何处成就功业?而以道得位并不是个人所能完全左右的事情,更取决于时势。“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荀子·宥坐》)!唯有遇,圣贤方能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遇,首先还不是一般所说的机遇,而是遭遇。唯有首先遭遇某种历史时境,个人与时代相摩相荡,机遇才会现身,才可能有个人的得遇见用。遭遇时势而让机遇现身,迎面而上把握机遇实时遇,继而得位造势,才可能借势更好地弘道。尽管孔子率徒周游列国,显示了一种兼善天下的情怀,并拥有刚健不息的力量,但是天下滔滔,时势黯然,孔子的呼唤湮没在嚣嚣蝇嚷之中,以至内圣外王之道终究“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庄子·天下》)。

身逢难世而不遇,孔子不禁对天长吁。“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

如果天将丧斯文,我孔子罹难于匡,则斯文断绝,后人便无法浸润周文化了;如果天不丧斯文,则匡人是拿我孔子没办法的。无论生与死,孔子都以受天之命、拯救斯文的托命者自居。

志于道,努力兼善天下,却身遭舛难,夫子是否会感慨——天之欲丧斯文乎为何生予道者未离片刻也中心是诚夫子确有无限感慨。正是有感于世道之颓废、自身之安危、时境之不遇,孔子非常赞赏古时和当时的识时务之俊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治长》)。“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究竟是退,还是进?孔子并没有给出(也不可能给出)现成的、固定的答案。孔子认为,据时而动,可谓智者,可谓君子。进退隐入,或出或处,既不仅仅事关天下,也不仅仅事关个人,而是二者的遭遇,契合则奋进,反之则退隐。为何要退隐呢?不是志于道、心怀天下吗?志于道,岂不应该舍生取义?但是,舍生取义,说来容易,却是世上最艰难的事。人固有一死, 向死而生,但正因为有死,所以才乞生。生命、生活、人生、活着……多美好啊!谁人不想保全自身呢?

但是,对于志在天下的士君子,即使有保全自身的条件,又怎么能苟图保全?保全,是否多少意味着回避时代大潮的风浪,尽管这大潮可能是滔滔浊流。浊流越是滔滔,岂不越是应该疏导?虽然士君子也面临各种危险,难道因此就有充足理由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黎民百姓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前代文化日渐销损,礼坏乐崩,华夏正遭遇变成夷狄之危险啊!

面对此,士君子,尤其像孔子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写的人,能无动于衷吗?能安然退隐幕后吗?“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士君子之为士君子,正在于铁肩担道义。如果天下有难却不出,士君子还有何脸面苟活于世?士君子还是士君子吗?士君子应当挺身而出,勇于履仁践义,应当勇于面对危难,不应当企图个人的豁免,“见义而不为,奚勇也”(《为政》)。也许努力做某些事情甚至牺牲自己,做了等于“白做”,未见得对时代有何改善,但未努力去做以前,怎么知道自己的行动只是一场空呢?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大概就是在奉献和牺牲之上延伸的。英雄的奉献总不是苍白的,英雄的鲜血总不会白流的。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道是由人来履践的,由人来弘扬的,而不是任人凭籍以追逐功名富贵的工具,“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

应当——应当忧道谋道、任重道远、见义而为。这“应当”,为士君子之存在提供了合理的根据、坚实的依托,即“道”的支撑。可这是怎样的应当啊?君不见,比干剖心、子胥自尽、屈原放逐、史迁受宫……这可是沉甸甸、血淋淋的应当啊!谁人不爱仁父慈母

娇妻爱子?不爱己之父母妻子,而欲使其爱人者,未之有也!士君子爱己之父母妻子,而及人之父母妻子,此可谓推己及人,兼善天下。但是,士君子为了天下人的父母妻子,就可能丧失自己的父母妻子,更不要说丧失自身。应当,说来轻巧,一旦遭遇,很可能就是沉甸甸、血淋淋,很可能就是朝闻道,夕就死。

转贴于 孔子之世,天下已乱,但政治也许还不如后世残暴——即使到了孟子之世,孟子还敢骂梁惠王而无身家之虞(《孟子·尽心下》:“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然而,孔子已经感慨“末之难矣”(《宪问》)。虽然孔子知末之难而努力为之,做了士君子应该做的,但世道滔滔直下,不可挽狂澜于既倒——孔子退了,孔子从他最想从事的政治路线中退了。孔子之退,是退隐。孔子之退,还是退却,直接退出政治,是面对现实的无奈而作的退却。这倒真实现了夫子自己所言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也如孟子所言:“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可是,在天下无道之际,在天下正需要士君子挺身而出之际,退隐,即使是暂时的退却,不正是把大好河山白白地拱手让给独夫民贼、乱臣贼子吗?不正中无道者的下怀吗?天下不正因此而更加无道吗?若一隐了之,士君子如何为士君子?

孔子从政治中退却,退而求其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定礼乐,聚徒授学,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春秋之世因此少了一名管仲乐毅,后世因此而多了孔夫子。孔子成为孔夫子,恐怕并非孔子最初的立意。事实上,孔子在现实政治中失败了,尽管这种失败反而成就了仪范百王、师表万世的孔夫子。可以说,因失败而退却,是孔子在放弃,放弃了以政治直接兼善天下的努力。但这种放弃意味着什么?少一个孔子的努力,不就减少了一分道义的力量从而相应地增加了一分无道的力量吗?天下不就少了一分由无道转向有道的可能性吗?甚至还可以追问:为何放弃?如果因“末之难”而不可为而放弃,则孔子并未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考虑到祸乱加身而放弃,孔子岂非临难而苟免?

夫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宪问》),面对世道颓废,难道真能一避了之?我丝毫没有贬损圣人的意图,但如何处世即如何处理弘道与保身的困境因此不可避免地尖锐地遭遇:是进,还是退?如何进,如何退?入世奋进,忧道谋道,应当彻底,应当不折不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就实际情况看,孔子的确并没有真正做到完全彻底,而最终知时势之不可为而不为。当然,孔子也并没有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话是隐者对他的评价(见《宪问》),并不一定符合孔子一生的实际。可能隐士说此言时,孔子尚在奔走之中,后世却以之囊括孔子一生的处世态度。

文章开头说看看孔子的另一面,这另一面并不是反面。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孔子,完全可以为孔子辩护。退隐,不是出世,而是隐世。佛教之出世与现实社会是治世还是乱世无关,出世是于世无所用心,这与隐世是有区别的。如果以目的和方式来看,退隐,不是目的,而是方式。退隐,不是简单地逃避,而是明哲保身,保身以守道、存道、传道,并弘道,“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庄子·缮性》),“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荀子·宥坐》)。退隐,是无奈的潜伏。这无奈,如庄子所言:“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庄子·缮性》。太阳被黑云压住,隐于黑云,太阳终究欲图冲破黑云,驱散黑云,重放光明。孔子退出政治,不是消失于世。所谓孔子之隐,是身隐心不隐,退出直接的政治活动,但并非淡漠天下,而依然心怀天下。删诗书,定礼乐,赓续周代道统,传递精神薪火;授道学,施教化,培养经纬之才,待时拯救天下。退隐不是放弃,可以说是“曲线”救国。以政治“直线”救国看来不可能,故孔子走了一条以传文授徒的曲线道路。但曲线毕竟是曲线,走曲线道路培养人才,无论人才多么杰出,时势也不会自然好转,故终得有部分士君子走直线道路,甚至更需要在“邦无道”的境遇下出仕,从事政治,借政治改变政治,改变无道之邦为有道之邦。若邦无道就不仕,邦无道不就不可能转化成邦有道了吗?

先秦诸家,孔孟荀及老庄,都讲“俟时”。士君子从政,需待时而动,即需要有时势。“时”指什么样的时势?是举贤授能的时势吗?若是,这种时势能自己到来吗?若不能,又如何能到来?太公钓鱼,以待文王,这一方面昭示了隐世不等于出世,同时也透露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文王,太公岂不没有施展才干的机会,没世而名不称?如果贤君明主久久不出现,天下之士君子岂不淹没殆尽?更进一步,若天下之士君子都等待,时势怎么能到来?天下又如何能从无道转向有道?士君子岂非终不免于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即便“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但贤而不用,又如之何?抑或随意而用,随意而废,又如之何?

天下无难事篇7

七月的骄阳带来我们的汗水,燃烧我们的激情。 生活没有想象中的艰苦,但也不轻松。只是每天简单重复的一日三餐,再加上饭菜还是定量的,使队里的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小伙两眼发昏。但是只要我们足够的坚强,那么一切的困难都会成为我们脚下的垫脚石。

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我们说是苦中作乐,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说有一种先进叫落后的话,那么就有一种吃苦叫幸福。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写文章一起聊天一起去解决困难-------友谊在无声无息中培养出来了。坐在返回的汽车上,大家对这七天的生活心生种种感叹,感叹一个星期的米饭,感叹一个星期的短暂,感叹一个星期生活的艰辛,感叹一个星期生活的充实-----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清谈却不寡味,真实而又实在,艰辛却也愉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假如没有这次活动,我不会那么快地提升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经验,我不会那么透彻地明白萍水相逢亦是缘的道理-----一个星期的三下乡活动可以说是我人生中一大物质和精神的洗礼。

我们的活动遇到了很多困难,而且影响了我们的整个行程,细节决定成败的教训又多了一次。但事在人为,百事可乐,百事可为。曾教导过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我们要的就是这种精神。也不知道明天等待我的将会有什么困难,但通过此次经历,我只知道无论以后发生什么都不可以轻易改变自己最初的想法,一旦决定了就尽心尽力去做,不要因为困难而退缩,也不要太关注结果。世事我曾抗争,成功不必在我。

这个星期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星期,一个星期平凡的事和不平凡的事都让我对生活和工作以及自身都有了比较深的了解。难忘的暑假,难忘的暑期惠来三下乡。

实践出真知。通过这次实践,我对自己也有了一个全新的科学的定位,对自己的不足也有了清醒的认识,比如专业知识的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为以前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而乱下结论的行为感到汗颜。

也许只有跌倒了,才能走的更好;也许只有疼过了,才能更成熟。短短的七天,却教给了我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成了我以后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的财富,给我生活阅历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成长向来都是痛并快乐着的,我不害怕跌倒,我更不拒绝不足。我只想说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一些吧。因为只有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我们才能唱出更动听的人生乐曲,才能让人生之花开得更加的绚烂。

天下无难事篇8

1.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

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3.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詈词。骂人长相难看。

4.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骂人的话。骂人长相难看。

5.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

6.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7.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8.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9.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10.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11.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12.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

13.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比喻两头没有着落。

14.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5.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八字成语

16.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无立足之地。

17.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18.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19.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20.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21.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22.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23.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2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25.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26.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27.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28. 失之千里,差若毫厘: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29.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30.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同“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31.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32.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3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34.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比喻作画构思精密,不轻易下笔。

35.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36.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八字成语大全

37.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38.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

39.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40.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41.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42.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43.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44.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旱,通“悍”。比喻因祸致福。

45.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46.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只知坐食享受,不事操作,懒惰成性。

47.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48.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同“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49.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50.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同“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51.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52.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53.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

54.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55.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56.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指谈论到某人,某人恰巧来了。—— 八字成语

57.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说怎样就怎样,不能更改。

58.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59.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60.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61.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62.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君:敬称对方;终:终究。送多远的路,终究要分别。

63.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6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65.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66.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诺:答应。堂上一声呼唤,阶下齐声答应。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

67.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68.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69.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70.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71.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72.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7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74.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75.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八字成语

76.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指针对疼痛的部位治疗,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

77.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

78.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同“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79.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80.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81.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虺: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82.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爵,通“雀”。

83.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同“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84.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85.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

86.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87.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

88.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89.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90.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指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91.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了一大篇文章,但没有接触到主题。

92.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93.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94.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95. 项庄之剑,志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96.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97.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八字成语大全

98.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99.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100.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律:约束。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101.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102.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03.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

104.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上一篇:好听的男生名范文 下一篇:春节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