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7 01:55:15

交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交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在修复对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一2012年7月,应用交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对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女8例,男7例;年龄25~54岁;创面外露时间3周~6周,皮肤缺损范围5cm×4cm~12.0cm×8.0cm,均伴有骨关节、肌腱、神经、血管或钢板外露。切取皮瓣范围6cm×5cm~13cm×10cm,蒂宽2~4cm,皮瓣血管长6~15 cm。术后外固定架固定7例,石膏外固定8例。结果:术后3-4周断蒂,皮瓣全部成活,2例行石膏外固定患者皮瓣边缘部分撕脱,经换药治疗后创面完全愈合。随访3个月~1年,皮瓣色泽、弹性均正常,外观良好。供区愈合良好,足功能恢复良好,行走正常。结论:交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血运良好,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有效修复对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缺损;交腿腓肠神经皮瓣;修复

【中图分类号】R6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75-01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较常见,常伴有骨和肌腱组织暴露并易感染,部分病例应用同侧转移皮瓣修复创面损伤难度较大。2011年1月一2012年7月,我科应用交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对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效果相对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8例。年龄25~54岁。缺损位于足部6例,踝部8例。损伤原因:慢性溃疡3例,外伤性缺损12例。创面外露时间3周~6周,均伴有骨关节、肌腱、神经、血管或钢板外露。3例创面伴不同程度感染,其中l例合并慢性骨髓炎,有窦道形成。皮肤缺损范围5cm×4cm~12.0cm×8.0cm。

1.2手术方法:皮瓣设计以以外踝尖于跟腱中点至窝中点连线为纵轴,距外踝尖约5-15cm处为旋转点,测量从旋转点至缺损部位最远端的距离,并以此确定血管长度,按组织缺损大小设计切取皮瓣。一般皮瓣设计大小较受区创面大1cm,本组切取皮瓣范围6cm×5cml~13cm×10cm,蒂宽2~4cm,皮瓣血管长6~15cm。皮瓣上界一般不超过小腿上、中1/3段交界,皮瓣两侧不超过侧中线。

手术时沿标记线切开皮瓣下端至皮瓣旋转点的皮肤,于浅筋膜浅层向两侧锐性分离,各剥离2~3cm后纵向切开深筋膜,显露腓肠浅神经、小隐静脉,于近端切断结扎,切开皮瓣两侧的皮肤及深筋膜,间断缝合皮肤及深筋膜,向下掀起,于蒂部轴线两侧切开皮肤并留宽约2~4cm的深筋膜蒂。松止血带确认皮瓣血运,将皮瓣移位至创面。皮瓣缝在清理后的受区创面上。供区行中厚皮瓣移植,加压包扎。术后双下肢外固定架固定或行石膏外固定。

2结果

本组术后3-4周断蒂,皮瓣全部成活。2例行石膏外固定患者皮瓣边缘部分撕脱,经换药治疗后创面完全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3个月~1年,皮瓣色泽、弹性均正常,外观良好。供区愈合良好,足功能恢复良好,行走正常。

3讨论

3.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滋养血管的皮瓣,在皮瓣切取过程中不破坏小腿的主要血管,滋养血管的发出和分布较为恒定[1]。在严格选择适应症的基础上正确应用,对修复对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优于局部转移皮瓣或游离皮瓣。

3.2临床应用注意事项:交腿皮瓣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以下问题[2]:①皮瓣应最大程度保护纵向血管网系统的完整性。②切取皮瓣时旋转点不能低于外踝上5cm。③为保证皮瓣血供,需保留宽度为2~4cm的筋膜蒂。皮瓣移位时缝合时避免张力过大。④术后严格三抗治疗。患肢抬高,严密观察皮瓣血运,一旦出现循环危象,应及时对症处理。⑤术后应用外固定架固定或石膏外固定以维持交腿姿势[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具有不破坏主干血管,操作简便,设计灵活及成活率高的特点,对于部分难以应用局部转移皮瓣修复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时,交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朝晖,贺友生,陈光福,等.腓肠神经营养J11l管蒂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3B):48.50

[2]李杰,郑怀仁,刘锴,袁海胜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1):115-116

[3]陈志文,林斌,郭志民.外固定架交腿固定在交腿皮瓣转移运用.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2):112-113

上一篇: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 下一篇: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