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中的“酒色财气”

时间:2022-07-17 12:36:38

老年生活中的“酒色财气”

“酒色财气”,自古就被称为四毒,仁人君子莫不避而远之,不敢思之于心,言之于口,书之于纸,操之于行。但是,“酒色财气”却又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与之经常相遇的东西。既然无法避之,那就要看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它了。对此,老年人尤应注意。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它对人的大脑中枢既有兴奋作用,又有麻醉作用。乙醇浓度在血液中达到万分之五时,中枢神经兴奋,令人欣快惬意,周身轻微发热,思维敏捷,分析能力增强。每天喝少量(不超过30毫升纯乙醇)的酒,能促进血循,增加食欲,消除疲劳。乙醇浓度在血液中达到千分之二时,大脑中枢产生麻醉,人的自控能力下降,神色、语言和行为失常,出现“酒疯”状态。倘若该浓度达到或超过千分之四时,便是乙醇中毒。此时,人会面色青白,浑身出汗,知觉丧失,呼吸与心率减慢,若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酒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亦利亦害。交朋会友以少量酒助兴,乐趣横生;每天自饮少量酒,既可以御寒,又可以使心情愉悦;若是服用泡有药物的酒,则能祛风除湿,温阳健体,有利健康长寿。最新资料表明,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每天饮用乙醇总量不超过10毫升的酒,可促进血循,扩张血管,预防危急症状。但是,老年人体质下降,对乙醇的耐受能力减弱,切不可过量饮酒。过量饮酒可诱发胆囊炎、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肝功损害、脑细胞损害等病症,危害匪浅。另外,由于老年人是药物的主要消费者,故饮酒时应避免服用痢特灵、安定、可的松类药物。

老年人饮酒,关键在于掌握“度”与“法”。

色一提起“色”,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古戏中那些鼻梁涂白的花花公子、好色之徒。这是狭义认识。正常生活中的“色”,应广义理解为“性”。食、色,性也。儒学祖宗也承认“色”是如吃饭那么简单、正常,老年人亦不可避而不言不行。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是受思维、语言、情感、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等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支配和制约的本能反应。人到黄昏性未老。老年人对性问题,也有一个“度”与“法”的问题。

有资料显示,男子在60~75岁期间,尚未完全萎缩,仍有一定性激素分泌而能产生和进行性生活;女子在52~67岁期间,虽然月经随卵巢萎缩早已停止,但体内仍有一定量的性激素存在,加上大脑中枢储存的“性经验”,能在受到性刺激时,出现。囿于老年人多具怀旧心理,生理机能衰退和疾病缠身,以及社会对他们性问题的偏见与冷漠,使之缺乏正常心理,且尤以女性为多。他们认为,性即生殖,是为了承嗣繁衍子孙的手段。青年或中年时代已完成这一“任务”,再没有必要去谈及或进行性事了。这是错误的。实际上,老年尊重自己的性生活,并因此而获得生活乐趣,对预防多种心身疾病,对延年益寿有莫大裨益。

不过,老年人在中要注意几点:第一,要有完整的。性事前的情绪酝酿、接吻,触摸各性兴奋点,性事前后的温存等,缺一不可。只有按序完成如同年轻时的各种程序,才能获得性满足;第二,要掌握好性频率。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每个老年人的性频率绝无相同,也难有较为完整的规律。其频率究竟该如何定值,还得因人因时而定,总之在性生活后感到“惬意”为度;第三,要预防性生活中失误。老年人在性生活中,应心顺意柔,在双方都有足够准备时缓缓进行,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性事不谐,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急症状,甚至命绝性中。

老年人不可无性事,但不可。这才是对“色”的正确态度。

财按市场经济办事的当今,金钱与物质对人的诱惑和作用,实在太大了。生活中就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如何生财,如何理财。对此,老年人也不能例外。

由于老年人各自的人生经历与现时处境大不相同,故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认识不同,其获取、支配的方式也不相同oJb理较为健康者,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是有限度的,即取之有道,用之相宜,总以较为淡泊的精神状态去对待。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传媒中经常看到有关老年人对金钱和物质认识的报道。贫贱者会处之泰然,富足者会扶贫救困,都是值得赞许的。反之,古今中外对金钱和物质追求中持异常心理的例子不少令人啼笑皆非。《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一生贫穷,即为油灯里多点了一根灯芯而断不了气;巴尔扎克在《欧也尼・葛朗台》中,也生动地描绘出那个为金钱而不惜损害生女的怪老头;那日本电影《望乡》中的妓院老板,为多捞金钱而令老婆去“接客”,终至脑溢血而亡……这些,都是当事者病态心理的表现,于其自身诸多方面都危害匪浅。

《论语》中曾有“人生三戒”的论述,其中便有人“及至老矣,戒之在得”的提示。所谓“得”,即指对金钱和物质过分追求,过分的贪婪、吝啬、挥霍,都应戒之。的确也是,人老了,本该修身养性以尽天年,只要有食不饥,有衣可暖,有趣可乐,又何苦为更多的金钱去日夜操劳、南北奔波呢?

老年生活应该“戒之在得”!

气 中医对于“气”的研究,很有道理。“气”是人赖以生存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体正气充足,则精神焕发而百病避之。倘若“气”在体内缺少、阻滞,那就会出现多种病症了。《黄帝内经》指出,“百病皆生于气。”清代医学家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列举的因“气”致病就有30多种。现代医学对“生气”的认识是,情志变化、忧思悲怒所致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体内消化液和内分泌出现紊乱而致肠胃功能失常;大脑中枢的兴奋和抑制交替期缩短而见失眠多梦等症状。这总是“气机不畅”的缘故。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使之容易生气发怒,即常说的“老还小”现象。有很多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会惹得他们抑郁或愤怒。何况,现代生活纷纭复杂,诸多恶性刺激来临,又怎不让他们气愤难平呢!这时,就在于当事者如何对待了。正确的方法是,泰然处之,做到“他人气我我不气”;找出生气根源,调节生活情趣,让生气在“移情易性”中渐次化解;向自己相好、信任的人倾诉,把心中的抑郁忿懑在别人的安慰劝解中清除。如果一旦遭遇恶性刺激,便日思夜虑去斤斤计较,必然会因生气而致病,生病后又更易生气的“恶性循环”,弄得合家不安。长此以往,便会与健康长寿无缘。老年人养成开朗大度的乐观性格,才是抗御各种恶性刺激,做到“他人气我我不气”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长寿村的长寿之秘 下一篇:学会笑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