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7-16 09:27:37

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愈来愈受到重视。文章从欣赏教学、器乐教学、歌唱教学、创作教学和音乐教学五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对教学有益。

【关键词】音乐;思维;创造;情感;培养

一、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是一种能够让人获得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欣赏的对象是具体音乐作品,欣赏的方式是通过聆听或其他辅助方式。音乐欣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训练其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1.掌握音乐表现手法。通过音乐表现,可启发人们的情感,引起联想,从而在脑海中展现出种种艺术画面,形成音乐形象。因此,音乐表现手法的掌握是引起想象和联想的必要条件。如定音鼓的轮击仿佛雷声,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似下雨,长笛三度音仿若鸟呜等。

2.积累约定俗成的曲调。固有的曲调可使人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历史背景或风土人情产生联想。如听到《采茶扑蝶》就好像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听到《信天游》会让人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

3.鼓励学生“瞎想”。在过去,教师会尽量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编故事,这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展开想象,拓展其思维。

4.丰富学生的感受。例如,在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可以让学生先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月夜,想象一下这首曲子的旋律,然后再欣赏歌曲,这样就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听觉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共鸣。

5.选择性想象训练。教师先提供一个想象的范围,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音乐。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田园的景象,学生便可以选择《森吉德玛》《田园》之类的音乐。

二、器乐教学

广义上的演奏乐器,是指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演奏乐曲。器乐教学可训练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多方面爱好。在课堂上安排器乐学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日益增强的希望引起别人关注的愿望。竖笛是音乐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乐器,利用竖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积累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竖笛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节奏(旋律)问答法、二度创作法、即兴演奏法等教学方法,并设计一些音乐游戏,让学生善于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举一反三,形成主动性。

三、歌唱教学

歌唱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它以生动的文学语言与动人的旋律结合而成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歌唱不但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而且教学形式简便、教学收效显著,因此,古今中外,音乐教学几乎都是先从歌唱入手,再逐渐将学生引入音乐殿堂。

1.歌唱抒发感情。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发音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其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因为,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在发声器官上。例如,关于跳音的练习:5 4 3 2 5 4 3 2 | 1 — |,教师可以让学生玩拍皮球的游戏,通过实践体会跳音。在拍球的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跳音正如皮球的起落。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可以学会发出优美的音色。

2.歌唱培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形式、自己分组学习歌曲,通过把歌曲编成童话剧、舞蹈、故事、游戏等来展现学生的技巧,让学生在编排的过程中找到角色感觉和舞台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四、创作教学

广义的音乐创作学习,不仅有作曲,还包括即兴创作、表演等创造性音乐活动,是“自我实现创造性”的学习。这类音乐教育活动对发展学生音乐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音响,体验其中蕴涵的情感,并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与想象。在这里,创造不是指专业人才的音乐创作,而是学生在即兴创作中为抒感而闪耀出的火花。这些创作,不是“瞎胡唱”“乱弹琴”,它们同样是艺术作品。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在音乐创作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五、音乐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基础素质,培养创造能力。

音乐创造力是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重要课题,它以学生已有的对音乐基本要素的体验为基础,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学习中,不但需要让学生学会体验别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音乐。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指导学生用已掌握的读谱知识和常识来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再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教师可通过肢体动作,或利用色彩勾画出不同的线条,通过图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实现答疑解难。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大脑皮层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从而将直观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再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这种教学方式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层次,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发散性思维与集合性思维相结合。

音乐欣赏的对象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存在着表现内容不确定的美学特征。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更为自由、广阔。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联想。但是,音乐欣赏只有发散性思维是不够的,它必须与集合性思维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因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思维必须由“发散”与“集合”共同构成,而且音乐是现实生活在人们思想情感中的一种审美反映,是有一定内容的,特别是在绝大多数的标题音乐中,其内容还是确定的,善于将发散性思维与集合性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才是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科学途径。

4.营造融洽学习气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心理学家实验证明,良好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的情感,有利于学习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应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班集体,让学生在集体中能够积极开动脑筋,使创造性思考成为习惯。其次,形成宽容、理解的氛围。教师要多用鼓励的语言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如“你的想象比老师还丰富”“你能行”等,使学生能够大胆阐述自己的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引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

5.加强情感交流,激发想象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应着重于自我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由畅想的机会,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发言、想象、创新。

音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时刻都在进行心灵的触碰,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学生便会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应爱护、尊重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包含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长处,积极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中的内涵,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启发式教学,也仍然存在着将学生思维限制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的弊端。在科学大发展、教育大改革的当今,音乐教学革新了旧体制的糟粕,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都具有积极作用。音乐教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大学物理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趣味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