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整合角度看英语习语的汉译

时间:2022-07-16 09:10:28

从概念整合角度看英语习语的汉译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的角度,介绍了翻译过程中的两种概念整合模式,即BTT=(ST+TS)/GS模式和原文本空间、译者空间投射到译文空间的模式,并利用概念整合模式对三类英语习语的汉译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概念整合 翻译过程 认知 习语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们的认知分不开。在从源语向目的语的转换过程中,符号转换是外在的、表层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揭示转换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对于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对语言在线解读和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的探索。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对源语语言正确解读的基础上,用译语语言重新构建出与原文最相近的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译者对两个文本语言的匹配和转换,原作者的主观思想和译者思想的揣测和匹配,两个文本所属文化、各自语言特点和客观自然世界的比较和参照。这个复杂的过程是语言的解读和意义重构的过程,恰恰可以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

我国目前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翻译认知过程的作品还不多,主要有《心理空间理论与翻译》(孙亚,2001)、《概念整合与翻译》(王斌,2001)、《论概念整合模式下翻译的主体间性》(尹富林,2007),以及王斌系统阐释该理论应用的专著《翻译与概念整合》(王斌,2004)。还有不少从认知角度探讨翻译过程的研究也对本文有很大启发,主要是《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兼论翻译的认知空间》(谭业升、葛锦荣,2005)和《论双语翻译的认知心理研究――对“翻译过程模式”的反思和修正》(刘绍龙,2007)。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介绍了翻译过程中的两种概念整合模式,即BTT=(ST+TS)/GS模式和原文本空间、译者空间投射到译文空间的模式,并利用概念整合模式对三类英语习语的汉译进行了解析。

概念整合理论介绍

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以其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的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blending network);网络由一个个心理空间组成,各空间的联系揭示的就是整合的认知过程。整合发生在完整意义的在线动态建构中。在概念整合中,语言解读者纳入了头脑中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接触到的文本或话语,并将其投射到另外的合成空间中。概念整合的完整模型由四个心理空间组成: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合成空间是指概念合成后不同于原来任何一个心理空间的新生成的结构。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相关,合成空间既包含类属空间的结构,又包含自己特有的甚至不同于任何一个输入空间的结构。输入空间Ⅰ和Ⅱ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等成分既可以分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也可以在其中融为一体。投射是有选择性的,实际上,输入空间的元素并未完全进入合成空间,合成空间的结构(空间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既部分采用了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又有自己的新显结构。合成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组合、完善和扩展。

翻译认知过程的概念整合模式

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翻译认知过程的模式都以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网络为基本原型,只是翻译过程中的各元素在不同模式中所处的空间不同,从而对翻译过程的解读也有差别。

王斌把翻译过程中的元素列为原语文本及其文化认知图示、译语表现形式及其文化认知图示、译文文本。他没有把译者单独列出,只是把影响译者翻译过程的文化认知图示列在模型中。原语文本与其文化认知图示构成输入空间Ⅰ,译语表达形式及其文化认知图示构成输入空间Ⅱ。其类属空间相当于源语和目的语共享的文化心理图式,因为有了它,输入空间向合成空间的投射才有了可能。它同时也是输入空间Ⅰ和输入空间Ⅱ向交织空间投射时主观选择的限定心理图式,且以背景潜在成分存在着,是主观选择的参数,并不直接作为一个元素参与交织运作。输入空间Ⅰ和输入空间Ⅱ中的各元素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即译文文本所在的空间。向合成空间的投射受类属空间的制约,形成新显结构,即译文文本。翻译的动态模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BTT=(ST+TS)/GS,其中,ST(source text)代表原语文本及其文化认知图示,TS(target schemata)代表译语语言及其文化心理图式,ST和TS的共享心理图式为GS(generic space);译文文本为BTT(blended text of translation)。此公式解释为译文文本是原文文本及其文化认知心理图式ST与译语语言及其文化心理图式TS在它们共享心理图式GS制约下通过投射整合而成的合成文本。

王斌认为整合空间中的新显结构使翻译进入一个动态的运作系统。整合的优化原则使输入空间投射出的各种元素相互竞争,产生动态重组,生成输入空间内所没有的新的投射关系,而使新显结构因可变元素的介入产生动态运作。而孙亚提出了不同的模式,他把译者置于输入空间Ⅱ中,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这两个空间既存在对应元素,又存在各自独有的特殊元素,这些元素在翻译过程中被投射到译文空间时也有所不同。根据投射的不同,这个模式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两个输入空间存在对应元素并产生跨空间映射。映射产生的条件在概念层次上是对等的。这样,原文本空间与译者空间就保持了某种认知联系,原文本空间里的某些元素就可以触发译文空间里的对应元素。翻译时,译者就可直接将对应物投射至译文空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偏好规则,对世界认知的方式不同,因此对世界的表述也不同。原文本空间的事物很可能在译者空间中没有对应物,这时就会把原文本空间中的独有元素投射到译文空间。此为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与第二种类似,即把译者空间的独有元素投射到译文空间。最后一种情况是把原文本空间的语言形式投射进译者空间,同时把语言触发的认知联系用目的语表述,结果合成原文本空间的语言形式和认知联系用目的语形式。然而这种投射并简单的相加,更多的是借助认知模式组合、完善和扩展,结果前者多则后者少,反之亦然。

从概念整合角度解析三类英语习语的汉译

习语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往往简短精练、朗朗上口、蕴涵哲理,并且形式比较固定,有些还有典故和传说,因而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孙亚提出的模式充分考虑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直观上更具明晰性,本文主要采用了他的模式来解析三类英语习语的汉译。

英汉意象功能相似类习语。语言之间的差异不是绝对的,虽然英汉分属于不同语系,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意象和功能都相近的习语。例如,“to praise to the skies”、“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中,意象“天空”、“浑水和鱼”、“打铁”在两种语言中传达的是相近的意思,具有类似的功能,在译者空间中很容易找到对应元素,共同投射到译文空间,产生令人满意的译文。

除了习语外,两种语言中很多近似习语的惯用表达也存在对应元素,这种翻译比较容易,既易于让读者接受,又能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达到形式和功能的双重对等。例如彭斯的名篇《一朵红红的玫瑰》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是这样描写的: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

汉语中“海枯石烂”、“山无棱”恰恰是用相近的意象,即大海、石头传达的同样的意思。所以上面的诗可以翻译成“适海之竭,我爱不已;适海之竭,顽石化泥”或者是用凝练的一句话“竭海深情岩化沙”,都是形式功能兼顾的译文。

汉语意象缺失类习语。英汉意象功能都相似的习语在语言中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文化、思维方式和自然环境的不同,英语中很多习语的意象在汉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成分,如有关球类的习语have a ball(本指比赛中拿到了球,现指开心、快乐),the game is up(原指比赛结束,现指事情败露)等,又如出于《圣经》或古希腊罗马神话的习语“Juda’s kiss”(用心险恶),“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

1992年老布什竞选总统时,曾受到对手如此攻击:“He’s a guy who was born in third base and thinks he hit a triple.”这句话翻译成汉语时,容易在译者空间中找到对应的语言形式,即“他这家伙一出生就在三垒上,却认为是自己打上去的”,但它所黏着的源语使用者的心理现实或认知联想无法在译文空间里找到,甚至连基本意思都没有传达清楚。如果译者直接将原文本空间里的形式投射进译文空间,就会产生欠额翻译的负面效果。原文的意思是说老布什的成功主要是他出生于富豪之家,而非个人的努力。比较理想的翻译是“他这家伙一出生就在三垒上,却认为是自己打上去的,真是生来命好,却自命不凡”。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本空间里的形式,清楚地传达了原文内在的意义,带有异国风味,又丰富了我国的语言。目的语读者多次接触这些语言形式后会将这种表达方式和认知联想概念化,如“丘比特之箭”、“武装到牙齿”等已经为汉语使用者接受,可能“the third party”(第三者)也会被讲英语者所接受。

英汉意象相同功能不同类习语。英语中还存在一类习语,其意象在汉语中也存在,但语用功能完全不同,如下表:

例如,一个很怕老婆的男人说自己的妻子“My love is a dragon”,是否能把对应元素直接投射到译文空间,翻译成“我的爱人是条龙”呢?这是不妥的,因为原文的意思是他妻子是个泼妇,含贬义,而龙在汉语中是褒义的。这类习语翻译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译者空间中的独有元素投射到译文空间中。例如,They will be ice-skating in hell the day,when I vote the aid for him.(要我投票赞成给他们援助,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ice-skating in hell”这种表达方式只存在于原文本空间,如果直译出来的话应是“在地狱里滑冰”,中国读者很难理解和接受。如果在译者空间里找到能表达其认知联想的语言形式,那么这种语言形式就能将原作者的心理现实传递给译文读者,例如“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但问题是此种表达与原文本空间在形式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是译者空间里的独有元素,直接投射到了译文空间中。这种方法虽然不能完全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对等,但采用归化的方法,更符合目的语和读者的语言习惯。

结语

本文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可以解释翻译的认知过程,介绍了国内从概念整合角度提出的翻译过程模式,并用该模式解析了三类英语习语的汉译。通过对这些习语汉译过程的分析,发现概念整合理论可以用于研究翻译认知过程,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Turner,Mark,“PrinciplesofConceptualIntegration”,Discourse and Cognition,ed.by Jean Pierre Koening,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1998a)

2.Fauconnier,G,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CognitiveScience,(1998b).Vol22(2):133-187.

3.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孙亚:《心理空间理论与翻译》,《上海科技翻译》,2001(4)。

5.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中国翻译》,2001(3)。

6.王斌:《翻译与概念整合》,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赵 亮

上一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路径 下一篇:培养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