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时间:2022-07-16 07:49:08

浅析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

摘 要 公务员工资制度作为我国社会分配领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本身是否科学有序,不仅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又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公务员 公务员工资 发展

时代在变化,制度也在变化,我国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必须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而实时作出调整。自1956年-2006年的50年里,我国政府先后对公务员工资制度做出了四次较大的变革,使其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因此在新的发展时代里,我们也呼吁新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的四次公务员工资改革内容

1956年的工资改革:1956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针对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改革,取消配给制和物价津贴,以货币形式规定工资标准,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工作人员的职务高低确定职务等级和工资标准。

1985年的工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我国废除了30年的等级工资制,实行以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建立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

1993年的工资改革:实行公务员制度,推行职级工资制,提出了公务员工资改革的五项原则―即按劳分配原则、正常增资原则、比较平衡原则、物价补偿原则和园地津贴原则。

2006年的工资改革: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对五项原则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从制度上规范了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分配行为。

二、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背景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前所未有,可是随之出现的问题却是劳动者的薪资水平包括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呈下降状态的;其次,公务员队伍作为政府治国的首要资源,走精英路线是政府的必然选择,但现在的情况是政府并没有给这些精英们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物质和精神待遇,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再次,由于政府庞大的工作机构,公务员的数量在量上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数字,随着政府财政的消耗,现在公务员的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出现了较大差距,公务员工资改革势在必行;最后,公务员工资作为整个社会收入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要与社会收入水平相挂钩,实现两者这件的协调,以保持公平性。

三、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1.以公务员的实质所得薪资为标准,并且实现其基本福利的货币化与相连化。公务员工资的改革应以提高工资总体水平为根本,同时将大部分福利补贴改为现实化的货币补贴,在不改变财政总支出的情况下,使最终落在公务员手里的实质所得薪资达到最大化,同时要将公务员工资与福利和市场变动相关联,做出适时调整。

2.加大对基层公务员适当的薪酬回报和晋升等级,做到公平待遇。在我国的公务员队伍中大部分是科级以下人员,就职于县以下的基层单位。作为整个公务员系统的基础部分,政府应适当增加县以下基层公务员所对应的晋升数量,也就是说有更多的基层公务员可以根据工龄以及个人工作成绩得到晋升,从而获得更多的薪酬回报和福利待遇,这样不仅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也能够使基层公务员做好一系列的基础工作。

3.在以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为组成的公务员薪酬体系中,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务员工资结构。基本工资是公务员工资结构的基础部分,它也是公务员是按劳取酬的重要体现,由于公务员所付出的劳动是基本相同的,因而他们应不分区域的得到相同或相近的薪酬回报,这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津贴是工资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工资的重要补充,它是根据公务员工作单位的性质而具体界定的。补贴和奖金作为公务员薪酬制度的补充,他并不在基本工资之列,主要解决公务员的生活需求问题。

4.加强公务员工资立法工作,实现公务员薪酬的依法管理。法制化的工资确定标准是实现公务员工资结构合理化的重要保障。我国以社会平衡比较、物价补偿、正常加薪、法律保障等原则为基准,建立了一系列针对公务员工资的规章制度,在合理规范公务员工资收入的同时,也形成了合法的公务员薪酬管理体系。

5.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科学界定公务员薪酬水平,提高公务员工资管理绩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究的是公平的竞争、平等的待遇,不同的待遇来自于不同的贡献价值。公务员工资机制的管理应该引进市场机制的特性,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高付出才有高回报,为公务员工资水平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合理优化公务员薪酬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公务员工资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吕晓丹.新时期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前沿.2007.

[2]孙宏伟.中法公务员工资制度比较及其启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3]王涛.我国公务员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中国商界.2010.

[4]蒋硕亮.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3(6).

上一篇:浅谈大专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 下一篇:制定预防公路“三乱”对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