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上好诗词教学课

时间:2022-07-16 07:35:02

如何高效上好诗词教学课

诗词语言精练,感情深沉丰富。很多学生在诗词鉴赏时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理解,很难深刻领会其内涵,从而无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要鉴赏诗词,就必须理解其主旨。

一、抓如何读

1.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感情基调。诗题是眼睛,有时甚至是作者要抒发感情的直接表露。所以题目不可放过。鉴赏诗歌时千万要注意体会题目的含义,因为它有时就是打开题门的钥匙。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2.读“明示”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中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说作者本身蕴含的信息是不可忽视的,作者本身对理解整首诗的思想感情是至关重要的,鉴赏时一定要把握好。鉴赏时抓住关键词,也就抓住了作者的心境及处境,因此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3.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的形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玉洁冰清的情怀。

4.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2012年江西卷《江城子》提供的注释。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据此可推知词人要表达的是对男女离别、青春流逝、伤春伤别,久别怀人之情。再如2013年重庆卷《鹧鸪天?摇酬孝峙》提供的注释: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据此可知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5.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领会。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类似的还有“山围故国周遭在”,“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6.读类型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7.读语言风格 读诗词时,根据语言了解其风格。如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曲折委婉;清新明丽、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婉约细腻;雄浑、豪放;旷达、郁、悲慨;冲淡。

8.读表达技巧 读诗词时,根据表达技巧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如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整首诗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因事即理、虚实相生、渲染、烘托等),诗词句应用的修辞(比兴、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双关、用典等)。

二、抓意象

意象最能体现诗歌的本质,它既是诗歌鉴赏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术语,又是打开诗歌鉴赏之门的钥匙。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可窥知诗人的感情,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2012年高考17套试题,只有4套试题没有考查意象。

针对近几年高考诗歌意象鉴赏题型研究可知其主要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考查:

1.根据要求找出古诗中的意象 有的高考题是要求直接找出全诗的意象,有的是要求根据诗题找意象,有的是要求根据意象的特点找意象,有的是要求找出时间变化的意象。主要是以简答的方式设题,解答这类试题,要逐一排查,按照意象出现的前后顺序作答,当然,更不能漏掉个别意象。

2.找出意象并说明其含义或寓意 这种题型是在第一种题型上的延展和深入,它不仅要求考生根据要求筛选信息,还要求考生说明意象的含义或寓意。考生必须掌握一些诗歌体裁惯用的意象,并熟知其文化内涵。如望月怀人、折柳送别、长亭送别、鱼雁尺素等。考生在找出这些意象后,还要联系具体诗句进行简要的分析,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不能只答出意象的含义了事。

3.找出意象并用简洁语言描述画面 该题型要求找出古诗中的意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答题时可以从每个句子中所给的意象进行筛选,关键是不要遗漏,在描述画面时需要就全诗意象组合进行简单的概括,关键是抓住特征、抓准特点。需要注意的是,要求学生进行描述,不能对诗句进行翻译。这种描述题,还要答出景物所形成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找出意象并推测时令 如梅花报春、落叶知秋等。

5.比较相同意象的不同作用 相同意象往往在不同诗中塑造的形象不同,传达的情感也不同。欣赏时不能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描摹上,还要欣赏意象的神韵和品格,把握诗人的寄托。相反,有时即使传达相同的情感,诗人也会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意象,这就需要考生细心体会。如同样是写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写愁,突出愁的长;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以小船写愁,突出愁的重;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是以烟草、飞絮和梅雨来写愁,突出愁的广。

6.要求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诗句 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诗句,是高考试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鉴赏时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题型的基础上还应做到:①了解诗歌传情达意的特点。平时所说的“诗化”就是意象化,而“诗性”就是意象性。意象反映的,不但有事物的客体表象,还有人类主体的意识和情感心理,是表现诗人心灵的艺术符号。欣赏诗歌就应该从意象的角度入手,充分了解意象的内涵和审美意味;②品味意象所蕴涵的情感信息。诗歌的语言和日常语言不同,它总是蕴涵着更细微更丰富的情感信息,有着更动人的生命意味。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③了解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内涵。意象原本是诗人为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而创造出来的,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广泛流传,就积淀起相应的文化内涵。如“松”代表的就是坚韧挺拔等。可以说掌握了诗歌中这些富有特别含义和固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就找到了体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钥匙;④学会知人论世。简单地说,知人,就是了解作者;论世,就是了解时代背景。任何意象都是用来表达作者的特殊经历或特定感受的,任何有代表性的意象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就像任何树苗都生于特定的土壤一样,我们借助于观察和分析土壤,可以获得对树苗的丰富认知,借助于知人论世,就可以获得对作品意象的深刻感受、理解。

三、抓规律

诗词常对形象、情感、语言、意境等方面进行考查,但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的基本规律。

如考查诗词中形象塑造的问题,基本规律(答题步骤)包括:1.谈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4.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再如,考查字词(诗眼)理解的问题,基本分析答题规律包括:(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3)分析语言特色。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的诗词教学应抓住考题“选材范围广”、“体裁多样,题材丰富”、“考点分布广,试题切入角度小”、“考查形式基本固定,题量不同”等特点,坚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尊重实际,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把准主导关系,突出主体作用,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技巧。

上一篇:开合起伏巧布局 行文跌宕兴波澜 下一篇:追求“四个优化”,推进“少教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