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的处理原则

时间:2022-07-16 07:23:59

班级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的处理原则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价值中立;价值干预

一、对班级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内涵的再思考

(一)班级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的传统看法

1.由来已久的观念冲突: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

专职辅导教师普遍认为在班级心理辅导中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价值中立,并以此作为班级心理辅导与道德教育课的根本区别。而更多的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他们持有的观点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班级心理辅导不能游离于教育之外,辅导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

2.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心理专业视角与教育广阔视角

源于所接受的正规的心理学学科知识、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育培训,专职辅导教师更多地从心理学、心理咨询的视角理解价值中立,并将其作为其心理学专业性和理想化的体现。但这只站在了心理学视角去表达立场,缺乏以广阔的教育视角和哲学视角去看待班级心理辅导中的价值中立,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专业性”造成屏障,无法与外界深入交流探讨,造成孤芳自赏的结果。

非心理专业教师基于现实教育和德育的视角看问题,对班级心理辅导中的价值中立产生了怀疑和不认同,其原因是价值中立与他们原有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无法调和的认知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价值中立的内涵缺乏辩证统一的认识。

(二)班级心理辅导价值中立的自身问题和外部冲击

1.外部冲击带来自我反省:价值中立不是区别班级心理辅导与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标准

价值中立是区别学校德育课与班级心理辅导的这一标准的提出,最初源于何处,笔者无从考证。但这一标准的提出也是基于学校道德教育领域里的一些客观事实:学校道德教育还在某种程度上受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权威主义、适应主义的道德教育模式还占据着主流地位。但是学校德育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尤其是在1999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后,随着四个德育课程标准的,德育课程改革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在德育课程目标上,改变了重道德知识轻道德情感的倾向;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社会价值取向,重视道德品质的内化;在教学方式上,由封闭、灌输、单向的说教式教学,转向开放、引导、双向的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德育教学。一些受西方哲学里教师价值中立论影响较深的德育工作者,甚至还提出了在德育课中教师要保持价值中立的观点。由此可见,价值中立已并非是区分班级心理辅导与德育课的标准。目前的德育工作者更是不认可这种评判。这就对持这种观点的辅导教师造成了冲击,价值中立到底指什么?班级心理辅导的专业评价标准是否需要调整?

2.内部矛盾:价值中立的内涵模糊

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它本身没有对价值中立进行比较清晰和具体的阐述。班级心理辅导的价值中立是脱胎于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在心理咨询界处于学术争鸣的状态。目前国内最新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明确了心理咨询师应有“中立性态度”,避免了“价值中立”的提法。那么,班级心理辅导还该不该有价值中立的提法?

基于班级心理辅导价值中立本身存在的自身问题和外部挑战,辅导教师们需要对价值中立进行深入的反思。不能做井底之蛙,应该进一步搞清楚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的内涵及局限,搞清楚价值中立在道德教育中的内涵,搞清楚价值中立的哲学内涵,跳出专业圈子认识问题,从而指导实践工作。

(三)班级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的内涵

1.比较心理辅导与道德教育价值中立的理论渊源

班级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的理论渊源起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界的影响。但事实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只是产生在美国心理学界的一种思潮,除了心理咨询以及管理心理学行业,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为大多数其他心理学家所接受。所以班级心理辅导的价值中立的理论基础带有争议性。班级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有着不同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班级心理辅导兼顾教育性、心理专业性、团体性。侧重于个体治疗的心理咨询的价值中立是否适合迁移到班级心理辅导中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教师价值中立论以一种激进的姿态告别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权威观”,其中最富影响力的有价值澄清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理性功利主义理论的教师中立论,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反对灌输、强调认知、重视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人认为西方的“价值中立论”走入了道德虚无主义的极端。

价值中立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内涵。价值中立不是班级心理辅导与德育课的根本区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需要进一步探讨、争鸣、最后达到辩证统一,达成共识。

2.班级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的内涵

笔者认为,班级心理辅导中所提出的价值中立在其专业领域内具有如下意义:

一是一个观点,即学生应有权利自由地选择价值观,不受别人的控制和干预。

二是一个假设,即人(学生)在本性上是向上向善的,如果我们能提供一种促进成长的氛围,学生的选择会是有利于社会的、建设性的,而且是完全自发的、自由的。

三是一种态度,价值中立是一种辅导态度,即不对学生作直接的价值评判。心理辅导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学生及其行为。目的是创造出一种积极的、相互信任的辅导关系,一种促进自我成长的氛围。

四是价值中立不等于没有价值取向。心理辅导者对学生的各种价值观保持中立,不等于心理辅导者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取向、没有价值观。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

二、班级心理辅导中价值中立的可行性限度及处理原则

(一)班级心理辅导价值中立的可行性限度

1.学生自我责任能力有限性

从学生心理发展上看,小学阶段(6~12岁)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对事物的理解从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向比较本质的理解过渡。中学生(12~18岁)自我评价能力有所发展,但不够稳定和客观。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学生在心理辅导中作出个人价值选择并承担自我选择后果的行为需要在监护下进行。

2.辅导教师共情能力不足

价值中立的可行性与辅导者的共情能力紧密联系,共情能力不足且严格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会给辅导教师带来内心矛盾和不自觉的欺骗。辅导教师的共情能力决定了价值中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现实教育的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3.班级心理辅导的团体性

班级心理辅导发生在班级团体中,而团体具有相互影响的动力。学生在自我开放过程中的积极观念和消极观念都会对团体产生影响。面对独立性、批判性思维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消极观念的负面影响需要在课堂中得到及时消除。而在个别心理辅导中,无论来访者的观念多么消极、多么悲观,他不会影响其他人,并且可以得到持续的辅导。

(二)班级心理辅导价值中立的处理原则

在班级心理辅导的实际操作中,辅导教师可以对自身共情能力进行自我评估,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1.价值干预必要原则

当出现以下情况的时候,辅导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价值干预: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明显相反,并给其他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言谈评论伤害他人;言谈举止故意哗众取宠,影响辅导过程顺利进行。

2.价值选择相互尊重原则

当辅导教师本身的价值观与来访者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且辅导教师充分共情能力不足时,不必强行压抑自己的否定情绪和价值判断。教师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看法,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寻找是否有前后矛盾之处,了解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在此过程中,学生具有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而不是接受强加的价值观。

3.价值搁置原则

当辅导进入到学生较深的情感、需要自我表露时,要遵守心理辅导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这个时候需要搁置价值观,不对学生进行价值评判,把注意力放在共情和了解学生问题本身上,设身处地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

4.价值中立原则

班级心理辅导中的价值中立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心理辅导者本身要达到相当程度的自我实现,并具有充分共情的能力;学生本身要具有向上向善的自我实现倾向;辅导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辅导氛围;辅导恰好处于价值中立比价值引导更能让学生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427-422.

[2]朱建军.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处理原则[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8):4-6.

[3]刘鹏志.对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12-14.

[4]周彬,高星原.学校德育变革30年:困境与突破[J].教育科学研究,2009,(3):29-42.

[5]孙茂泉.评教师“价值中立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1-20.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400030)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王晶晶

上一篇:培养孩子阅读和写日记的好习惯 下一篇:不一样的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