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2-07-16 06:14:34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探讨

【摘要】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探讨。

【关键词】银行 操作风险

会计操作是反映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各个重要环节,其风险的防范在现代商业银行营运中的地位显著。各项业务发展和创新都需要会计操作风险加强管理,各新旧网点的升级改造、新吸收员工不断增多,而当前会计操作大部分处在柜面操作,由此伴随会计操作风险管理重要性凸显。

一、会计操作风险的重要地位及特点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按照商业银行经营的一般规律,其会计操作风险在经营各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的各个环节不可能撇开会计操作,而银行日常的资金流量巨大、出入款项频率高,加上程序设计上漏洞,有可能产生会计操作风险,可以说会计是银行营运的基础。

第二方面是会计的职责是担负着银行营运全过程的收支、结算、核算业务,全面反馈资金、资本运作信息,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可靠财务依据,为确保银行资金安全,实现绩效目标的重要保证。会计操作出现了问题,不仅难以实现绩效目标,而且会影响企业整体营运,因此说会计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处于核心地位。

第三方面是会计的覆盖面大,会计操作风险对内涉及到银行高、中、低层工作人员和有关机构,而且出现频率较高,风险时刻存在。对外范围较广,面对不同的业务种类和客户群体,因此说会计操作风险潜在危害性巨大。

二、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管理不到位

一是员工培训效果不理想。一方面上岗前培训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够强,涉及到新员工和轮岗到新岗位员工,由于对所在岗位操作规范不熟悉,办理业务时对关键风险点控制不到位。而随着营业网点扩张和升级改造,新员工不断增多,该矛盾显得较为突出;二是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对网点人员的核算质量还未实行量化考核,造成部分柜员重产品营销、轻前台操作风险控制。

(二)会计操作风险的评估手段不够科学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科学管理,要求能够对每个机构会计操作风险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但目前的会计操作风险的评估手段不够科学。 一是可量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够精准,且不同的机构没设有细化评价指标,各机构差别化管理难以实施,管理重点出现偏离。二是风险评估工作达不到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新业务及金融工具的更新换代较快,使会计操作风险存在增加的可能,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程度却落后于业务的发展,无法准确识别风险点,不能有针对性地警示员工,会计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增无减。

(三)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没兼顾平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这就促使银行营业机构网点极为关注营销、成本、效益等绩效指标和存款、贷款等市场指标。部分银行的管理层只顾业务发展而轻风险控制,对会计操作风险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到位,甚至为取得业务发展而干预会计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容易失去了平衡点。

(四)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之后,新旧财务会计的处理规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商业银行的相关法规,并没有及时进行修订,制度建设与业务的发展不同步,造成了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存在着争议性的问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三、防范商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

一是人事部门统一规划,加强企业员工业务素质的培训。做好前岗后培训,根据企业员工实际情况,分层次、按不同对象实施针对性培训。对新上岗人员、发生差错较多人员等开展中短培训,利用工作空隙时间进行重点提示和强调,特别是操作要求和风险应对措施。二是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完善员工行为管理和排查有效方法,例如建立员工家访制度,定期对员工家庭进行家访,既掌握员工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情况,又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对排查发现有异常行为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问责方面,不只建立单纯“惩戒”制度,同时还要建立保护和奖励合规、主动纠错从轻问责等制度相结合。三是加强人力资源利用。前台人员直接接触客户,掌握客户资金流动信息,这些信息可与营销和贷款部门共享,可赋予前台、后台人员相应职责,并在利益分配上给予考虑,通过发挥整体合力进一步拓展业务。

(二)量化综合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管理

将银行资金运转内控制度重点环节的执行情况、经全面检查发现存在风险性问题以及同行业普遍容易出现的风险问题等能反映会计风险控制状况的指标,将这些指标纳入风险评价体系,根据各个指标风险重要程度来分别设定分值,然后根据综合分值对机构的风险防范水平做出综合的评价。评价结果可分为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评价结果可与机构的绩效相挂钩。对风险不等级的机构,管理层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改进其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状态。

(三)建立银行内控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一是银行要分别建立内网和外网,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内网用于系统内部信息传达、交流、反馈等,外网用于对外信息。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均可在内网实时获取,也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从而进行及时的整改。二是信息部门可将信息整理及提炼,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平台,内控人员获取相关信息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以有效地防止违规操作及犯罪的出现。根据财政部颁发会计准则、会计法及本企业实际会计业务,制定详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以整个业务流程为中心,整合分散的规则规章,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平台,指导并控制系统文件的运行和会计业务的操作。

参考文献:

[1]李传良.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研究[J].商业经济,2011,8.

上一篇:欧盟环境政策工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探究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