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城市生态美学之关系探讨

时间:2022-07-16 05:37:50

低碳经济与城市生态美学之关系探讨

20世纪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人们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创造出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人们以往孜孜以求的巨额的物质财富和繁荣发达的社会经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预期的幸福,因为所有一切都是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包括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大气资源等等)而取得,今天的人们正吞咽着自然环境恶化的苦果: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人类正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

基于前车之鉴,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是当前社会文化的理论热点(生态美学),而且成了经济领域实践的难点(低碳经济)。21世纪势必是人类对自己以往疯狂掠夺和蹂躏自然的过错行为进行矫枉过正的开始,也是人类生态文明蓬勃发展的时期。

低碳经济与城市生态美学的关系

发展低碳经济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之一。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希望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而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英国鲁宾斯德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1]

城市生态美学是生态美学在城市空间领域的一种延伸,是针对当前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而提出的一种以追求人、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生态审美观,它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狭义的城市生态美学仅研究城市中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城市生态美学则研究城市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城市生态美学要求人类在城市关系中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关系,从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探究美的本质。

城市生态美学是人类和城市面临极其严重的生态危机之时的产物,它的出现,既是对现代城市发展中人类所面临的困境的回应,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完整的、幸福的生活的寻求,同时也是对现有美学理论的突破。

首先,低碳经济和城市生态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就是21世纪人类正在反思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低碳经济是人类反思人与自然问题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城市生态美学则是人与自然问题(在城市这一独特的人口聚居空间)在文艺美学领域的反映。生态美学无论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美学思考还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美学探讨,都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

低碳经济与生态美学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是一致的,都致力于尊重自然、平等地看待地球生物,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平衡的生态环境。它们的精髓都是和谐——人类与地球其它物种的和谐共生。

如果说,生态美学是将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引入美学领域的成功范式,那么低碳经济可以看作是将生态学引入经济学领域的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低碳经济和城市生态美学都是经济社会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的产物。

城市生态美学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出发点推动现实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适应经济社会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理论。低碳经济同样是适应这种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实践。

再次,低碳经济是城市生态美学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支持。

低碳经济不仅为城市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而且为城市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支持。

低碳经济与我们之前所提倡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一脉相承的,是生态经济的前期形态,它们在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环境及尊重并平等对待自然态度方面,与生态美学是惊人的一致。低碳经济是生态美学的现实表现形式,也是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低碳经济在某种层面就是生态美学观念的外化,是其现实意义在经济中的表现;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突破口。

最后,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持续与生态持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低碳经济是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城市生态美学是解决人类如何更好地生存与更好地发展的问题。

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日益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强大干预,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原生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活变得越来越远离自然,远离生态,人类自身也面临着生态危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了重建人类美好的家园, 城市生态美学应运而生,城市生态美的研究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和必然[2]。21世纪将是重视城市生态美的世纪,在城市发展的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必须对生态对于一个城市的命运做重新认识,予以足够的重视。人们在呼唤人与大自然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呼唤城市生态美的建设。城市生态美的建设,就是建设人类美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它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生态审美创造为目标,以人类能够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走向和谐共处,共存共荣,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人生为境界。这是城市生态美学的根本目的,它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3]。城市生态美主要体现为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融合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实现城市与城乡的生态环境的大融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对减缓气候变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是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必需条件。由于人类使用碳基化石燃料,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化氮的浓度在短短的34年间就猛增了70%。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应对,21世纪的地球继续变暖的趋势势必愈演愈烈。据2007年IPCC评估,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 20%-30%的物种可能面临灭绝风险;亚非拉至少2.07亿人缺少引用水,亚洲至少1.3亿人将挨饿。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下降,2050年中国的粮食总生产水平可能下14%-23%[12]。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总面积已经减少了1/10。喜马拉雅冰川可能在2035年之前完全消失。这一“亚洲水塔”的消融将直接影响到亚洲地区24亿人口即全球40%人口的饮水和吃饭问题。气候变暖,海水浸漫,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将减缓甚至衰退。

为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强调,我们必须抱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展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等等。各级政府动员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大众转变传统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摒弃炫耀消费、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践行健康、文明、节约、节俭的生活方式。人民大众选择高碳还是低碳的产品和生活方式的广度、深度和持续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社会生产、产品、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宣传与转变社会大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基本的低碳知识和低碳生活方式。在2011年12月联合国在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力排欧盟与美国设置的障碍,坚守正义,积极斡旋,督促欧美履行《京都议定书》承诺,会议才得以胜利闭幕。

湖南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城市方面的探索

湖南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创建生态城市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为长株潭生态城市群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第一,制定“绿色湖南”总目标。

2006年初,湖南省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南”的奋斗目标,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重要底线。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进“两型社会”的进程,2010年8月湖南提出“绿色湖南”的总目标,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绿色经济为核心,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湖南成为绿色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的绿色家园。2011年1月,“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建设“绿色湖南”作出了具体部署。目前,建设“绿色湖南”的热潮正在全省兴起,在推进“四化两型”、加快富民强省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把绿色生态资源作为核心资源优先保护。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管理,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构建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资沅澧四水为脉络,以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为自然屏障的“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开发格局,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在实践中,着力抓好“三大创建”:创建绿色生态资源保护和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流域、区域统筹的生态补偿办法,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对林地、湿地、风景名胜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创建绿色生态示范区,把昭山建成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绿心”,打造成东方的“维也纳森林”,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把长沙建成显山、露水、见秀的山水文化型城市;创建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网络,推进城市景观林、城区公共绿地、环城绿带建设,把生态网络从城市拓展到城市郊区和山区森林、农田果园、江河湖泊等。通过保护绿色生态,使湖南成为一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生态宝地。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湖南努力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高的新兴产业。在实践中,着力发展“四大产业”:1、以绿色核心科技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打造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轨道交通等领先全国的品牌;2、生态农业,建立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生态化,打造“湘”字品牌;3、环保型产业,推动资源再生、污染治理、新能源等产业发展;4、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湘菜、旅游、文化创意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

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在实践中,注重建立“三大体系”:建立绿色技术研发体系,加强低碳、清洁生产、高效节能、污染治理等绿色技术的研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建立绿色技术应用体系,加强共性、关键和前沿性新技术的应用,推进工业节能、建筑与生活节能、绿色再制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培育等8大工程,加快形成企业循环经济联合体,重点发展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境治理产业等3大产业;建立绿色技术市场开发体系,以大型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服务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培育节能和环保服务市场,有序推进合同能源管理。

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实践中,努力从四个方面倡导绿色消费:大力生产绿色食品,加紧绿色食品研发,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可再生能源和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建筑中的应用;大力开展宜居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使湖南成为中部乃至全国最适宜居住的地区;大力推广绿色交通,打造高速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省长徐守盛7月6日在株洲骑自行车出行,用实际行动支持绿色交通建设,产生了积极示范作用。

第三,积极践行“两型社会”。

“两型”产业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发展目标,以清洁、低碳、循环、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两型”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力支撑。湖南从正在进行的“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实践出发,坚持以“两型社会”建设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建“两型”与转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和目标。省长徐守盛指出,“两型社会”决不仅仅是个生态目标,它必将引起思维方式、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巨变。为此,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坚持“两型”引领,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到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两型”发展之路。

湖南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坚持把发展和壮大“两型”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长株潭的产业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加快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加大“两型”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做大做强“两型”产业。近年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电动汽车、文化创意等“两型”产业,纷纷落户长株潭城市群,并引领全省形成了机械、食品、文化创意等9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第四,提出“四化两型”战略。

当前,湖南处于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特征表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的中期,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民生需求整体上从生存型迈入发展型,今后五年,经济将继续高位运行,但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工业化纵深推进,但转型提质更加艰难;城镇化带动力增长,但发展瓶颈更加突出;社会建设全面加速,但和谐发展任务更加繁重;“两型”建设有望突破,但“两难”选择更加明显。面对发展阶段的新特征,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谋划湖南发展战略,必须立足现实,抓住机遇,着力解决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顺利推动调整和转型,努力在突破“两难”中实现新发展。正是在立足发展阶段新特征的基础上,湖南提出了“四化两型”战略。

坚持“四化”带动、注重“两型”引领、加快“四个转变”(经济结构由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城乡发展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转变)、实现“四个发展”(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本发展)、建设“四个湖南”(创新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和法治湖南)、做到“一个率先”(率先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等一系列部署和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战略整体,为推动湖南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南在21世纪会成功地走出一条低碳而生态之路,完美地实现它的转型。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美学研究——以湖南长沙为例》,编号10C0037)

参考文献:

[1] 刘晔,耿涌.低碳经济认识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第10期

[2]黄春华,马爱花.基于城市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城市生态环境探析.前沿,2009年第8期

[3]徐恒醇.生态美放谈[ J].理论与现代化,2000.

上一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探讨 下一篇:破解被执行人借用他人身份证在银行开户办理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