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25 04:19:45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探讨

一、低碳经济视角

在经历了高速的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走低碳发展道路,无疑是协调经济发展和应付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低碳是指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自然系统产生较小的负面影响。“低碳”发展模式是以无碳或低碳能源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态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除了首先是针对生产领域,尤其是那些以煤炭和石油为能源的重化工、钢铁、发电、交通运输等产业,同样也针对人们的生活领域——例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包括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等。而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城市,影响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等。[1]总之,低碳经济要求降低消耗、减少排放、循环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是一场涉及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建设“两型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必然要求。它通过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气候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

有学者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定位在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生态的承载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2]

二、生态城市的崛起

我国的城镇化趋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也是国情的需要。自1996年起,我国就已进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到2008年,在短短的12年间,我国的城镇化从29.4%增加到45.7%,城市人口总量从3.59亿增加到6.06亿。而且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里仍将持续。有研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继欧美之后世界第三次城镇化浪潮。

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向低碳经济转型,城市的发展也势必面临着转型。2005年胡景涛就指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可以说, 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

生态城市的概念于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项目中首次明确提出,尽管关于生态城市的内涵有多种理解,但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个核心,我们认为,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追求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人居环境,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城市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

低碳城市的出现最早在英国,2002年在贝丁顿Beddington建成一个200多人的实验性的“零碳社区”。之后,欧美等城市纷纷效仿。发展之迅速,代表了城市发展的大方向。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撑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美国长岛大学哲学系的阿诺德·伯林特,是欧美当代环境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看来,当代都市化已经走向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它为生存于城市化环境的当代人类提供了一种人性化洞察,对于建设宜居的人建环境具有深远意义。一种充满和善的审美生态学也就是一种有利于审美融合的审美生态学,它能够指导我们修建更富人性的城市环境,使之能够丰富人类生活而成为宜居之地,从而完善人性。[4]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存在着反城市化倾向。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使中国文人对山水田园有着天然的依恋,自晋陶渊明以来的 “归园田居”的社会理想以及隐含的对城市的谴责,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主流地位。

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歌唱城市生活的人。他不断歌咏自己城市中的居所——城市中一个清贫隐者的极为普通的城市住宅,传统中国城市中最为普通也最为典型的庭院式建筑。也许正是这种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建筑生态性与审美性,邵雍认为不仅可以在田园山水之间,而且同样可能在城市之中实现“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这一术语由德国著名哲学巨匠海德格尔提出。他认为:人生在世,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犹如来去匆匆的过客,他要“居住”,而且要诗意般地居住,他要像艺术那样,不去掠夺、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以自己充满劳绩的创造丰富我们的世界,使大地和生命得到不断的繁荣。一切对我们这个世界的非人的掠夺和破坏必须立即住手,让所有善良的人们都能“诗意地居住”。 这一点是与他对现代科技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忧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主体性原则的膨胀,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人被技术统治,成为商品和工具,丧失了完满的人性,尤其是对大自然的掠夺,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海德格尔寄希望于用艺术来拯救现代社会,他看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危机,但不能解决这一危机。“诗意地栖居”作为一种生存理想和救赎力量,在对抗现代工具理性技术性栖居的过程中,必然充满艰难。

城市是成为我们生活的地狱还是美好的天堂?全在于我们将把城市的发展引向何方。

上海世博会提出的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什么是美好城市?城市如何才能够更美好?如何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三、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应该是都市文化生态美学与精神栖居的理想空间。都市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因而,对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目前低碳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城市规划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为城市发展目标。“低碳、生态、宜居”将是21世纪的理想城市,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新挑战。

低碳城市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两者共同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最重要的操作模式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第二,低碳城市发展要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发展低碳农业,以低碳产业的发展带动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除了从经济方面,还应从下列方面采取措施:

1、低碳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低碳化公交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公交系统;二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三是加大交通科技研发,降低单耗水平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2、高比重的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是城市耗能的重要环节。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提高绿化水平。提高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森林和绿地是重要的“碳汇”,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碳,从而降低城市的碳排放总量。

4、引导低碳消费模式。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等。

四、长沙在实现产业低碳转型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长沙具有生态环境建设的明显优势,大大提升了长沙的城市竞争力。

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长沙生态建设的战略性资源,也是长沙发挥核心竞争力的载体。长沙生态资源丰富,城内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江心浮洲,城郭错落有致,形成了“山、水、洲、城”的城市布局。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5%,绿地率为38.38%,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长沙获批“两型社会”建设,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全国生态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为长沙市加强生态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政策机遇和资金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低碳化,增强长沙城市生产力的优势。发展低碳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环境代价最小、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实现经济建设中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最优化、排放的最小化。长沙要通过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长沙要进一步推进生活、建筑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产业化,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加快生态建设产业化,形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格局。要把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立足点,统筹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生态意识全民化,注重对青少年的生态文化教育和宣传,积极培育城市生态文化,把文化影响力转变为城市竞争力。

长沙在实现产业低碳转型的方面的积极举措。

1、将国家政策导向与长沙实际状况相结合, 合理规划短期内三次产业的比例和定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依托园区引导产业布局规划,通过整合集成优势产业,引进和提高配套产业的研发和加工制造水平,形成研发、信息、物流平台,通过分工深化细化,形成各产业间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长沙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将现阶段低碳技术的主攻方向确定为: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技术,以实现传统产业部门节能减排和能源的高效使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如水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对优势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的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储备技术等。尤其要注重突破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发、设计、营销、品牌、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在低碳技术开发过程中,自主创新是一直强调的重要手段,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逐步启发形成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3、逐步完善低碳能源结构。能源低碳是大势所趋,以低碳能源的生产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大力发展水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核能等低碳能源, 是完善低碳能源结构的关键。

4、全面推进低碳管理模式。参照台湾、日本等地的经验:政府负责提供低碳基础设施,来促进全体国民与企业积极行动。低碳基础设施指政策制度,如能源法、碳税、碳交易、环境金融制度以及低碳产业政策等具体的政策供应。发挥企业在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在200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需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应在日益完善的发展环境中,积极承担化石能源的低碳化改造、低碳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变革等转型升级中的各种任务。

总之,就长沙而言,三次产业结构理性回归的现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强劲的技术创新资源是长沙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基础和优势。“高碳路径”现象的存在、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的缺乏、资源能源的相对匮乏是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障碍。打造一个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支持技术、低碳能源结构、低碳管理模式合力构成的低碳转型支持体系是实现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5]

《城市发展史·原序》的作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不仅仅是自然的堆砌物,而且还是人类文化的容器。[6]城市生活的美好,首先是从居所景观这一具体的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开始的。城市之所以为城市在于文化。每一个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政治背景和繁荣程度等多种因素产生自己的文化特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等等。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以城市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城市是文化实体,城市就是文化的体现。世界上的城市是千差万别的,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城市文化包括了从城市建筑等物质性空间到城市体验、城市想像等精神性空间等一系列的多重的城市空间。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美学研究——以湖南长沙为例》,编号10C0037)

参考文献:

[1]邹德慈.中国城镇化发展要求与挑战[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4期,总第189期

[2]杨素刚.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态战略论[J].中国集体经济·战略研究2010.11(下)

[3]吕建华,朱坦,丁玉洁.基于低碳视角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0年 第12期总第233期

[4] [美]阿诺德·伯林特.审美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程相占译,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5]余敏.长沙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第24卷第6期2 0 1 0年11月

[6][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原序[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年版

上一篇:近代刑法思想与社会契约论 下一篇:低碳经济与城市生态美学之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