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教育职业化要求的思考

时间:2022-07-16 04:08:43

对艺术教育职业化要求的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要让毕业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而针对表演类艺术生要想真正具备应对社会和市场的能力,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艺术教育;职业化;音乐剧;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综合能力;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河南省艺术学校、河南省电影电视学校、河南省文化艺术干校三所艺术类中专学校于2003年开始合并,筹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这不仅是一次简单意义的“三合一”、“中转高”变动,而是一次艺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是一次从中专层次“艺术素质培养”到高职层次“艺术教育职业化”的重大转型。

在此之前,作为全省专业化的中等艺术类学校,在教学理念上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更侧重于学生艺术素质与基本功的培育。教学目的则是为全国艺术类高校输送更多基本功扎实、艺术素质全面的艺术苗子。如今,作为升格后的艺术职业学院,我们将要面对的不再是“嗷嗷待哺”的孩子,而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艺术类人才。他们经过三年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在自己所学专业的领域内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学对象变了,教学目的变了,那么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势必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换。

作为学院戏剧系的一名音乐剧及影视表演教师,在面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总结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平时在给学生传授艺术技能的同时,一定不能按照惯有的教学模式固步自封,一定要不断地强化其职业教育的概念,一定要了解和遵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职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就是要让毕业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而针对表演类艺术生要想真正具备应对社会和市场的能力,老师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和培养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艺术教育的职业化要求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水平由少到多,由简到丰;人民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也相应地由低到高,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化。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对单一文化艺术的赏析,而是更渴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超值”的审美享受。于是,集舞蹈、音乐、歌唱、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众娱乐艺术――“音乐剧”应运而生。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因其耀眼的艺术光芒,而成为当代戏剧的一种流行趋势,而音乐剧演员作为专业综合能力最强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宠儿”。

基于如此认识,学院开创了这一全新的专业――“音乐剧表演专业”,实现了河南省音乐剧专业“零”的突破!根据教育部所倡导的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学院想要通过这个专业去尝试一种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艺术骨干和人才。试想,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如果经过三年表演、台阋、声乐、舞蹈、合唱、钢琴、化妆等专业的全方位技能的培训,尽管他们不可能做到样样都“精”,但却完全可以达到“全”。即使将来走出校门之后,他们不一定都能够成为音乐剧舞台上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专业综合能力,就足以比一般专业的毕业生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求,择业的机会也会相对较多、较广,他们完全可以成为群众文化、企业文化等大众文化的中坚力量。试想,一个能编、排、演各类戏剧小品,能唱会跳,能主持策划的文艺骨干,在哪个单位会不受欢迎、不受重视?而恰恰群众文化、企业文化要的就是“全活”,就是“热闹”,就是“万金油”式的综合性娱乐文化。

首届“音乐剧”大专班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这些几乎全部来自县城、农村的28个孩子们,在经过了三年专业的“全面”强化训练之后,他们每个人的专业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让他们在毕业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在社会不同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合适位置,全班的就业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一结果应该说就是源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专业综合能力的全面强化。“全”让他们提升了艺术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机会;让他们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大趋势;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职业化教育的一条值得思索和探讨的教学思路。

二、艺术教育的职业化要求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职业化教育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指的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驾驭能力的人,而绝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人。所以,针对职业教育必须要让学生们在接受“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真正运用“技能”,也就是要让他们学会掌握实际操作和驾驭“技能”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断尝试和改变着以前的教学模式,让新的教学方法更适合或说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地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我最大的尝试和调整就是――变“给”为“要”的教学方法。“给”即是针对以前的中专学生而言,为了避免幼小、稚嫩的孩子们,在初涉艺术之路的时候走弯路、歪路、邪路,老师常常是沿用手把手“给”的教育模式。一点一滴、一招一式地去灌输、去诱导、去给予、去扶助他们,在这种老鹰护小鸡式“给”的过程中,较好地完成了对孩子们艺术素质和基本技巧的培养。而如今,我们面对的是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如果仍然沿用这条“给”的教学方式,势必就会让学生对老师慢慢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遇到事情更多地会去求助于老师,而使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退化。那么,他们一旦步人社会,失去了老师的关照,他们还能去依靠谁?他们怎么在自己新的岗位上“独当一面”?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帮助他们完成从“断奶”到“独立”的蜕变过程;就要让他们形成一种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用心、用脑、用手才能够独立完成的习惯;就要循序渐进地磨砺他们应付各种苦难和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于是,我针对艺术教育的职业化要求,选择了现在“要”的教学方式。“要”――即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要什么事情都替学生“代劳”和“包办”,一定要给他们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机会和树立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老师只需要给学生教方法、灌思想、定原则、提要求……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所学到的技能变成作业“回”给老师。而后,老师针对作业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点评和指导,再重新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以此类推。学生们在这种不断“要”的教与学的相互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还可以将每个同学不同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也可以在这种“要”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到每个学生对你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到底学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少,接受了多少。并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所存在的不足和偏差,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对症下药”,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我带的2006级音乐表演班,这个班的特点是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较高,也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倾向。所以,我在完成正常表演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按照他们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和喜好,将全班分成了“导演组”、“策划组”、“音效组”、“服装组”、“道具组”、“化妆组”、“舞台监督组”等各个部门,每个小组的成员必须各行其是、各负其责,以此锻炼他们面对工作时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驾驭能力。这样一来,在平时的学习中无论是回作业、排小品、演片段、搞晚会,全班就像“一条龙”服务流水线,所有的一切工作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分工去独立完成,而我只起到“验收”的作用。在“验收”的过程中我就象他们的一面“镜子”,在我这面“镜子”的映射中,不仅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也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看到了自我价值得以体现时所散发出的自信和成就感;还十分有效地磨炼了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我为该班执导排练毕业大戏――经典音乐剧《猫》,更是这种能力的集中训练与体现。为了尝试经典,为了使他们具备“歌”、“舞”、“演”等多种艺术表现能力,就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勇攀高峰的忘我精神。

三、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对艺术教育的职业化要求和教学思路如何改革,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研究课题。无论怎样,作为高职教育都应该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技能”,还要教会他们真正能够运用“技能”,也就是要让他们可以把所学到的“技能”变成今后谋生和就业的手段和能力。而针对艺术职业化教育而言,为了让毕业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和培养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上一篇:加强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鞍山市栗山天牛发生特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