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16 02:15:44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十一五”时期广东省高职教育加快发展,目前拥有76所高职院校,高职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文章选取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7个经济发达省市的数据对比分析了广东省高职教育规模现状,提出广东省高职教育存在的重规模轻质量、院校发展部均衡、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并从急速整改现存瓶颈问题、改革创新必须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功能三方面提出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广东省教育规模

[作者简介]辛曼玉(1980-),女,甘肃临洮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港口物流、产业物流。(广东东莞5238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GZZX04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18-03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教育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先导。广东省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能力与水平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和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优化高职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广东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动广东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广东省高职教育规模

截至2011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有76所,占本省高校总数的57.6%;高职招生数为23.81万人,占高校招生总数的54.3%;高职在校生规模达到69.37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高职毕业生达17.5万人,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56.6%。“十一五”期间,广东省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75万名以上高技能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也相对发达。为了掌握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笔者选取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7个经济发达省市,并收集了若干数据以作对比分析(见右表)。2011年全国共有2429所普通高校核准招生,其中本科院校有1189所,高职院校有1240所,高职高专院校占所有普通高校的51%,比2006年增加了9%。可见国家几年来出台的促进职业教育的政策显露成效,尤其是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给予高职教育正本清源的重要地位。中央及地方各级教育主管机构的大力推进,财政部门的倾力扶持,“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民营资本进入高职教育,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37所民办高职院校。

注:GDP通过各省市201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汇总,反映了2010年的统计情况。院校数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整理汇总,统计口径中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高职院校(含专科院校),两类院校均包括了民办高校但不包括成人高校,反映了2011年7月前的统计情况。其他数据通过各省市2011年度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教育主管机构公布的数据汇总,反映了2010年的统计情况。

如19页图所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GDP排前的7个省市,其高职院校占全国总数的28.6%。其中GDP排第一是广东省,高职院校有76所,比本科院校多20所,占本省高校数的57.6%;GDP排第二是江苏省,高职院校有79所,比本科院校少1所,占本省高校数的49.7%;GDP排第三是山东,高职院校有72所,比本科院校多9所,占本省高校数的53.3%。可见经济前三甲省份的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本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浙江省高职院校有46所,比本科院校少10所,三个直辖市由于历史成因,一直以中国知名研究型大学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天津市政府自提出打造环渤海经济圈,开发滨海新区后,刺激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现有高职院校26所,比本科院校少6所。天津高职教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部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且成功承办了两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14个大类42个赛项,分高职组和中职组,吸引了全国近1/3的职业院校云集天津,同台竞技,有力贯彻了教育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精神。

2010年全国高职招生规模为313.4万人,占高校招生总人数的49%,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高职招生规模接近或超过50%,其中山东为48.3%,广东为54.3%,江苏为50.9%,浙江为49.2%。北京和上海以研究型大学为主,高职招生比例不大,北京为25.8%,上海为27%,天津稍高为44.8%。全国高职在校生规模为1179.86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55%,从总量看全国高职生已经过半。高职在校生比例超过50%的有山东(52.4%)、广东(52%),其中山东高职在校生比广东多14.18万人。江苏高职生比例虽然未超过50%,但是教育规模很大,高校在校生比广东多31.93万人,其中高职在校生比广东多8.06万人。

二、广东省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规模轻质量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广东省拥有高职院校76所,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为6838人,某些院校已经突破了1.3万人。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重规模轻质量的“功利”倾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全然不顾师资配比,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否有足够的承载力。伴随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膨胀,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幅扩招,而教育经费没有按比例增长,从而使高职教育的总体资源配置、教学科研设备、基础设施条件、生均建设面积、生均教育经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生均占有图书资料的数量、教学实验(实习)的条件等硬件资源日益减少。重规模轻质量现象,一方面使院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等方面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带来生师比的大幅提高、大班上课师生交流的减少、教师给予学生面对面的指导的减少、教师平均负担的加重、师均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数量增多、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相对减少等软件资源不足。由于教育质量下降、社会信任度减少、学生就业出现困难等,反过来又影响到高职教育发展,出现恶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

广东省素来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短板,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创造的GDP占全省总量的79.7%。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高职教育也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珠江三角洲高职院校有59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77.6%。珠江三角洲地区高职院校同样呈现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少数院校,主要是国家或省级示范性院校,占地千亩以上,在校生规模多在1.3万人以上,而大多数院校占地仅300余亩,在校生维持在5000~6000左右。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必然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某些高职院校可以接受政府巨额投入,享受到若干优惠政策,而大多数院校只能靠自身缓慢发展,高职教育发展必定出现不公平现象,历年精品课程立项和科研立项就非常偏倚于某些高职院校。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

尽管广东省高职教育规模不断膨胀,在校生和毕业生绝对数量不断攀升,毕业生中却出现了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的现象,造成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联系。许多院校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跟风似地设置了大量财经大类、电子大类等专业,使某些专业的人才需求提前饱和,某些专业的人才需求又非常紧缺。有些高职院校本来行业特色、学校特色很鲜明,“多元化”扩张后使得已有的优势越来越脆弱,特色也越来越不明显,同时又产生大量同质毕业生,社会岗位不能容纳,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目前,有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没有从事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工作,专业对口率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这不得不归结于各所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被短视现象所蒙蔽。

(四)教师数量不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广东省高职院校总体看,教师数量不够,教师结构不合理,与广东省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不协调。广东省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从1984年的3所发展到2010年的76所,其他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也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2009年高职高专在校生达到了69.37万人,占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52%,招生数23.81万人,占当年本专科招生数的54.3%。而教职工只有3.09万人,专任教师数只有2.09万人,生师比为19.25,离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的师资合格生师比16∶1有相当差距。广东高职院校由于高职教师数量少而造成教师教学负担过重,由于底子差而造成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由于培训力度和继续教育的力度不够而造成实践教学程度不够,接受新经济形式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够,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师引进中,高职院校没有配套设置高素质人才引进保障机制,造成引进高质量、高学历人才的困难大,人才容易流失。在培训、职称评定和转评过程中高职队伍师资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匮乏。

三、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对策

(一)急速整改现存瓶颈问题

1.促进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生相长。高职教育以培养第一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己任,应将实用性、技术性、满足个人的需求导向作为最主要取向,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过于冒进和极端,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广东各高职院校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要认真评估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进得来”,还要能够“学得好”,要促进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生相长。总之,在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关系问题上,要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一手抓数量增长,一手抓质量提高,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2.促进教育公平与院校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能够给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帮助弱者改善其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教育公平为各所院校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共同提升国民素质,创出品牌,创出国际特色。教育水平因而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广东各高职院校均衡发展应基于教育公平、公正性原则,需要各级政府在决定公共政策时遵循上述原则,关注在发展中处境不利的地区和群体,通过行政手段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

3.促进教师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广东各高职院校今后一段时间需致力于促进教师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应基于“加速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一是避免只注重学历教育,而忽略应用技术的教育与培训;二是从企业单位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重点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重视高职教师的在职培训,可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等方式,到企业挂职,到社会兼职,这样既可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又可以此为契机,走产学研道路,促进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开设新专业;四是增加高职教师工资福利,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管理留人”,为教师营造前无后顾之忧,后有奖惩激励机制的工作氛围。

(二)改革创新必须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

1.调整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同步。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息息相关,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地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质的技能型人才,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使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会不断调整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多学科、多专业化。高职院校是一个大群体,每一所高职院校只是其中的一分子。广东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实力,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不能做“全”,只能做“精”,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周期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保证能够培养出真正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努力打造好几个省级、部级品牌专业,是各个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求。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广东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广东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3.加强高职教育政策性引导。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分类指导,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

(三)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功能

1.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功能。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适应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确定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方案,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

2.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增强人才培养模式实效。以广东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慕建超.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职高专院校质量保证观[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2]李国祥.高职高专的规模与质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3]孙百鸣.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探析[J].职教论坛,2005(7).

[4]叶小明.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10-12.

上一篇: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反思 下一篇:教育分流与职业学校升学政策的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