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16 12:30:38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摘要】从2001年秋季起,全国大部分省市使用在两省一市试验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语文新教材。作为教师,既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结合学生及新教材和教师本身的实际,探索适合实际需要的教学路子,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新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和讨论高中语文课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互动;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O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语文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育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有效性可以这样规定:教学有效性既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也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教学个性获得发展并逐步完善。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必不可分的,既要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要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在“师生得以共同发展”的理念下使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有机结合。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二、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的有效教学理念,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本文认为高效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着眼于教师呈现知识与演示技能的“有效教”行为;着眼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的“有效学”行为;着眼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师生有效互动”行为。所以我们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索有效教学的实现。

(一)教师的“有效教”行为

1.有效的课前准备

教师备课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一堂课能否上好的主要因素。备课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大体有三: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我们若想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找准”、“吃透”,再“对症下药”。教什么“内容”看起来比较容易,但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这些教材进行“再度开发”。特别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水平来“备”。即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又要“备”学生。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会充分表现出来。这些差异包括能力、先前成绩、焦虑、自我意识、学习风格以及家庭生活等。这些因素既能够反映整个课堂的丰富性,也能反映个体的多样性。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需要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有热情”。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教师备课再制订相应的目标才可能有效。

2.有效的课堂“讲授”

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即通过讲授向学生传达思考问题的方法,再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师清晰有效的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传授知识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枯燥乏味,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主动性也逐渐丧失。这种仅仅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长时间进行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成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一讲到底。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富有智慧,最好有点幽默,“一石激起干层浪”,像“主持人”一样,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

3.有效的课后“观测”

课后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此,必要的测验和分阶段的考试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个过程要注意只看重分数,不看重能力和过程的错误认识,要让学生知道有效的测验只是对一个时期学习行为的考察,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成绩结果,查漏补缺,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另外,课后师生的情感互动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通过课后拜访家长了解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课外因素,和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二)学生的“有效学”行为

1.学生要发挥主动学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课时少,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讲重点、教方法,学生不主动查资料、求方法、变思路,势必会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学生要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主要有:①提前预习课文。如自查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阅读课文找到重点、疑难,根据课前的“学习重点”提示和课后的“思考练习”进行思考。要养成好的习惯,如不翻字典不看书,不动笔墨不看书。②练习,特别是思考性较强的练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可运用比较异同或归类整理的方式学会独立作业,不断提高整体认识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如初中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高中学习了朱白清的《荷塘月色》,那么就可以联系学习或比较性阅读,做到以点代面,触类旁通,广泛涉猎,拓宽阅读。

2.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广涉书籍,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要成才,就必须读书。课外广读、精读,为学渊博,就能全面提高素质,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读名著,是与高人对话,有如受教于名师,拓宽视野,开人心窍,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获得审美享受,培养创造精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厚积薄发,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因此,从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文章讲读、课后练习,到课外涉猎,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自己引向自我学习、主动探究中。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与知识储备的能力、分析运用与探究发现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自学的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三)师生的“有效互动”行为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应是平等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别差异,还存在知识经验的不足,这会给学习造成障碍。要使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有必要使学生个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使他们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得到互补,由整体发展到促进个体进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还能体现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指出其不足,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

三、总结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显然,教师的“有效教”行为、学生的“有效学”行为以及师生的“有效互动”行为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语文课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上一篇:学习型师资力量队伍建设的探讨 下一篇:对我校中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问题调查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