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民族城镇形象构建策略初探

时间:2022-07-16 07:49:49

恭城民族城镇形象构建策略初探

摘 要:从小城镇形象的民族特色的对城镇发展的重要性入手,结合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民族特色明确恭城民族城镇的风貌形象主题应该是围绕整个城镇的景观、建筑和人文,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结合城镇的功能性与性质的外在反映进行构建。

关键词:城镇发展;民族特色;风貌形象;构建

1 概 述

少数民族资源作为我国特色的一种资源,在民族城镇形象构建中是一项重要的资源特色,有利于提高民族城镇的创造凝聚力和创造民族的城镇辐射力。通过建构少数民族的城镇形象体系,营造民族城镇的历史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城镇经济的新生长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变迁中,构建特色民族城镇形象是民族城镇能够快速持久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民族城镇对未来发展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一种有了科学定位后需要长期坚持下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民族城镇各方面因素综合发展的方向。

2 强化保护意识支撑形象构建

从环境构成角度划分,恭城镇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人工环境附着于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又深植于人工环境,两者又都存在其原生地貌环境之中。因此,保护不仅仅是针对单一的人工环境,也不仅仅是保护某种文化,而是强调三种环境结合共生的保护。城镇的形成依托着一定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城镇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包括水系、山体、气候、地形地貌以及本土动植物特性等)来维持小城镇的本色,是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的重要考虑因素。

2.1 保护延续自然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见证了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其既为城镇提供了长久生存和发展的优越条件,同时也保留了城镇各历史阶段居民的活动遗迹。从城镇的整体特色而言,山水环境是城镇整体风貌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镇自然山水环境与整个城镇的风貌特色有着明晰的图底关系[1]。保护整治,要立足于自然生态的原则,着重对城镇整体山水环境加以梳理,进行综合整治,其主要内容涉及城镇的山林、溪流、田野的分布、特殊地形地貌的保护。

2.2 保护老街建筑肌理,构建建筑风貌形象

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体是小城镇形象的物质载体,构成了小城镇的风貌特色。恭城镇太和街市经过百年发展、保存较完好的清末民初的古镇建筑群落,有明显的轴线聚集的居民老街和“鱼骨状”辐射的建筑布局形态,具有良好的建筑空间形态与建筑结构,规划以老街辐射的古街区空间为核心保护区,严格保护核心保护区内的老民居,不能随意改建、扩建、新建,甚至拆除。

虽然恭城镇在近几年的城镇改造建设中已形成了具有桂北民居风格的建筑风貌,但是目前还只是沿主要交通道路“一层皮”的形象布置,沿街建筑风格统一,但内侧的居民自发建设的居住建筑,还是存在布局零散,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城镇周边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需要通过风格统一的建筑风貌的延伸,融入到城镇的整体中,成为一个城镇形象的延续。

2.3 保护城镇主色调

恭城镇的建筑、道路、绿化、水体等物质实体构成了极为丰富的色彩,是人们辨识最为迅速的感知方向,成为小城镇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城镇的整体环境和风貌,反映着小城镇的格调和文化内涵[2]。恭城镇是一个民族小镇,瑶族建筑主要以灰、蓝为主要基调,局部装饰花纹较为鲜艳,主要以红、黄、蓝、绿、黑五色并用,描绘山水、花鸟、人物、龙凤以及民族图腾等图案。墙面色彩是构成色彩文脉的重要表现部分,恭城镇的基调宜定位为以蓝灰素色中间调为主的复合色彩,以创造素雅、清新、明快的城镇环境。恭城镇当地特色建筑外立面多为砌石填充墙面,石砖的本色就主要是以蓝灰色中间调为主的复合色彩,利用墙砖的本色体现轻快、宁静和柔和。微斜的屋顶以灰黑色瓦片盖顶,局部辅以鲜艳的民族图案装饰,来使素色的城镇色彩多一份灵动的色调。恭城镇以蓝灰中间调为主的复合色彩来做建筑的主色彩,能体现恭城镇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同时也构建了一个轻快、雅致的城镇景观带,富有人情味。

3 通过旅游开发推动形象构建

3.1 纳入大桂林市旅游圈

近年来,桂林旅游业积极培育“旅游业为桂林市的主导产业”,着力拓展旅游优势,国内旅游稳步增长,入境旅游连创新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桂林市在全国国内旅游形势喜人的背景下,其国内旅游形势也一直呈良好发展趋势。恭城纳入大桂林市旅游圈内,借助区域旅游发展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己独有的特色资源,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积极融入到大桂林市旅游圈内,通过旅游发展,打造一张生态、历史与民族的风貌形象。

3.2 完善建筑小品

对直接体现恭城瑶族自治县第一城镇形象的对外门口窗口地段(如历史文化中心、民俗文化中心等)、中心区重点地段,应完善城镇的公共设施,城镇的垃圾桶、公交站牌、公用亭、休息座椅、广告牌匾、宣传栏等的设计制作,从形式到色彩都应提炼民族特色的符号和精髓。硬环境上包括建筑的色彩、风格和雕塑、街道、广场灯光、夜景、小品、绿化、公共交通工具,饮食文化等。软环境上,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的,传说故事,宣传口号,公益广告语,甚至包括语言特色等。将地区民族文化渗透、融和到每一件建筑小品中去,这一点应该是恭城瑶族自治县体现城镇特色的亮点。

3.3 旅游业、农业相互带动

作为“生态农业示范县”的恭城在大力发展农业种植的同时,立足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经济条件,选择农业、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开发模式,发展柑橘、柿、沙田柚的种植和加工,同时发展旅游业,将特色农产品最为旅游产品推广宣传,以创造更良好的经济效益。

4 利用保障体制维护形象构建

4.1 政府行为

随着人口的增加,恭城现代民居的不断新建和加建。目前,恭城除了“三庙一馆”这些相对重要的文物建筑受到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资助并予以列为部级或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还保留原有的特色外,多数历史建筑遗存和整体聚落风貌,在未建立系统有效的保护框架下,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下。

相关保护单位应尽快制定出整体有效的保护机制构架,但不只是停留在保护规划编制的一些表象形式,单一的按照文化保护单位的要求去实施其功能[3]。①对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本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动员各方面力量努力予以保护、挖掘,并适时整理和研究。②理顺城镇、历史和民族性的管理体制,切实了解特色城镇的需求和历史延续再利用的方式,制定出城镇特色保护与城镇居民居住需求的空间规划对策,加强保护控制的技术能力,制定可实施的保护体系。③把民族文化与历史文脉综合起来,积极申报民族性的或是历史性的保护区,扩大城镇的区域影响力。

4.2 公众参与

城镇建设属物质层表现,属于城镇形象的静态部分,而城镇居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俗、劳作分工等属精神层的表现,是城镇形象的动态部分。只有让城镇居民真正认识到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发展价值,认识到保护自己家园的重要意义,发挥城镇主人的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城镇建设和民族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开发者和受益者。

城镇居民应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性,增强民族自我意识。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高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能力。①在组织管理上要形成居民自愿、主动参与的机制。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保护和弘扬。②通过一些历史保护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重点让城镇居民认识到保护好恭城的文化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了恭城的旅游资源,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更是保护好了恭城的形象名片。让城镇居民自觉担负起文化、生态、民族旅游经营者和文化保护者的双重身份。

5 结 论

结合恭城当地实际情况,致力于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全面提升民族文化在城镇形象中的现代价值[4]。根据已有资源的配置,结合资源保护思想,制定相应的形象构建思路。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修葺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恭城形象的构建发展是民族特色城镇可借鉴的形象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吉娜,董军,高晓洁.浅议小城镇建设中的园林绿化[J].山西建筑,2008,34(25):23~24.

[2]邹德侬,宋静.城市特色何处寻[J].世界建筑.2004(7):70~73.

[3]陆世英,张世瑕.城市更新与城市个性化发展[M].大众科学.2006(8).

[4]樊嘉禄,贾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2.

上一篇:岩土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方法总结 下一篇:浅析高层建筑地下室混凝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