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乳癖消颗粒剂与乳癖消片剂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16 02:55:02

中药乳癖消颗粒剂与乳癖消片剂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乳癖消颗粒剂与乳癖消片剂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方法:按接诊顺序分组用乳癖消颗粒剂治疗乳腺增生症456例,乳癖消片剂治疗乳腺增生症327例,观察比较服药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结果:颗粒剂组治愈237例,有效137例。无效82例,总有效率为82.02%。片剂组治愈99例,有效115例,无效113例,总有效率65.44%。结论:乳癖消颗粒剂治疗组疼痛和肿块消失率明显高于片剂组(P

【关键词】乳腺增生症;乳癖消颗粒;乳癖消片剂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20-02

乳癖消为传统中药,被认为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方面有较好作用。本院自2010-2012年用乳癖消颗粒和乳癖消片剂对783例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按就诊顺序分组治疗,对其临床效果分析比较,从而做出乳癖消颗粒和乳癖消片剂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评估。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组乳腺增生症患者738例,均为女性,年龄13~52岁,中位年龄36.02岁,病程5月~6年,多数表现周期性月经前胀痛或刺痛,月经后减轻或消失,少数表现为与月经无关的胀痛。触诊可触及单侧或双侧边界不清、质地较正常乳腺组织韧、呈片状或串珠条索样结构,活动度好,与深部组织无粘连,触痛阳性。有团块形成趋势者,乳腺彩色B超证实腺体紊乱增厚或典型“斑豹征”影像,经乳腺钼靶像及针吸活检筛查暂不考虑恶变者。按曹月敏等单纯性增生和囊状增生分类法,疼痛规律618例(78.9%),不规律165例(21.1%),有溢液64例(8.17%),无溢液719例(91.83%),肿块片状501例(64%)串珠状282例(36%),单纯增生564例(72.03%),囊状增生219例(27.97%)。

1.2 方法 治疗药物按政府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乳癖消颗粒(8g×12袋×1盒)和乳癖消片(0.32gx 100片×l盒)。其有效药物成分完全相同,均为鹿角、蒲公英、昆布、天花粉、鸡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芦、木香、玄参、牡丹皮、夏枯草、连翘、红花。783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两组,两组均按药物说明书用药。颗粒剂组456人,1次1袋,1日3次。片剂组327人,1次6片,1日3次,均于行经后2~5天开始服药,22天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临床和B超评定结果。治愈:乳痛,增厚腺体、肿块消失;显效:乳痛消失,增粗腺体、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有效:乳痛有所减轻,增粗腺体、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到1/2;无效:乳痛不减,增粗腺体、肿块最大直径未缩小或增大变硬,或有恶变倾向。

2、结果

对比疗效观察见表1,从表1看出乳癖消颗粒组疗效明显优于乳癖消片剂组。经,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3、讨论

乳腺随卵巢的周期性活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月经前由于内分泌刺激引起乳腺组织生理性增生活跃,月经后乳腺恢复到静止状态。当各种原因致使体内激素水平失调或雌激素分泌过多时,乳腺小叶增生复旧不全,乳腺实质增生,小导管扩张和囊肿形成,同时出现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胶原化和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导致乳腺增生症,是妇女乳腺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多数表现为月经前期不适、胀痛,胀痛可放射至腋下及肩部,经后可缓解或减轻。可触及大小不等片状、结节状质韧感腺体,局部触痛,少数可出现溢液。祖国医学将此病归属于中医“乳癖”范畴,古代《疡医大全》认为,主要与肝、脾、肾三经密切相关,因情志不逐,肝气郁结,冲任失调,痰瘀凝结,阻塞乳络而发,气滞、血瘀、痰浊互结为主要病机,肝郁、肾虚和冲任失调互为影响,最终形成痼疾,缠绵难愈。治疗以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消除焦虑紧张,改进心理状态前提条件下配合中成药辨证施治。

我院外科门诊用传统中成药“乳癖消”以软坚散结、活血消肿、清热解毒、化痰逐瘀等为主要治疗原侧来治疗本病。方中鹿角、昆布、海藻具有软坚散结,蒲公英、夏枯草、漏芦、玄参、连翘解毒消肿痛,鸡血藤行血补血通络,红花、三七、牡丹皮活血化瘀,天花粉、赤芍、木香破血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等,诸药相辅相成,故可收到疏肝行气,调和冲任,化痰逐瘀,散结消肿作用。

本组乳癖消不同制剂治疗783例观察发现,服用颗粒剂患者组疗效好于服用片剂组,不但说明乳癖消颗粒剂是提高中药疗效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于降低和防范乳腺癌的发展亦具有以积极意义。

上一篇:肝素在恶性胸腹水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引流的应用 下一篇:HPLC法测定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