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童话教学中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07-16 02:46:55

浅谈童话教学中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想象是创造思维的支柱,创造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核心部分。因为想象、联想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包括自身经历、见闻的感性再现想象和非自身经历、见闻的创新主意和设想的创造想象。没有想象、联想就没有创造思维,可以说,想象是创造之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思维会渐渐出现定势和理念化。儿童年幼,其想象不受习惯思维框框的影响,不失时机地加以保护和开发,使儿童想象的活跃性得到深化和发展,就可以构成创造能力的基因,使儿童成为创造性人才。

童话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中影响和塑造儿童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心理品质,这就需要从几个方面考虑:

一、培养儿童的质疑能力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童话通过拟人、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塑造了超现实的艺术形象,能够满足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激发儿童对自然和社会探知的欲望。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幻想内容和现实世界的比较,找出相似与相通之处,培养儿童的观察发现能力。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这些变形、夸张的形象,看到想象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提出童话的形象是什么、像什么等问题。儿童通过观察比较后,发现意外的特质,提出质疑,进行求异思维,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结论,这也是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童话的本质的象征性含义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童话作者的幻想是奇异、自由的,但却是围绕一定的创作目的进行,是在一定目的下的较之儿童更为广阔和大胆的高度的发散思维。用童话的幻想进一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这是童话区别于其他儿童文学体裁的特殊功能。教师自身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正确把握作者的想象空间,善于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唤起儿童各种感观的相关印象,运用联想自觉地再造作品形象,尤其是场景,引起形象感,从而理解和体会童话作品的艺术美,使儿童的思维广度得以拓展,想象的深度得以内化。正因为社会有贫富悬殊,安徒生才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有剥削阶级的虚伪和贪婪,才有《皇帝的新装》的诞生;正因为现实的孩子依赖性强,才有《小马过河》的出现……这些童话形象可成为儿童再现想象的素材和创造想象的典型,使他们的想象多层次多角度的扩散。这些创造想象,既保持和发展了儿童想象的活跃性,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出现,又激发他们对不幸者的同情感,对自身幸福生活的珍惜感,以及学知识、求本领的强烈欲望。

要在童话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朗读训练是必要的教学环节。童话是以亲切、简洁、优美、有趣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童话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加深童话故事的印象,理解故事内容,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因此,以朗读制造气氛,把儿童带入童话世界中,也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手段。

说话是发展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手段之一,童话突出的特征是想象丰富,课上课后的说话活动自然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地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际和个人生活经验,去变换童话形象的位置,或作童话形象的重新组合,使这些再造的童话形象构造新的童话故事。这不但使儿童的创作性想象通过说话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对儿童真、善、美的品格发展也有益处。

三、培养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具有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个方面。在童话教学中激发儿童的创造想象培养儿童的扩散思维能力。但是,如果只注意扩散思维素质培养而忽视集中思维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健全的。因为集中思维是对扩散思维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判断和决策,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过程。引导儿童对童话形象再创造的想象,引导儿童在质疑、朗读、说话过程中发散性的想象,最终,还是要引导儿童去判断或决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种想象思维结果,这实际上就是集中思维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真正理解童话故事的蕴含,就必须对童话的故事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如《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决意找妈妈,不放弃的执着,小蝌蝌在询问、请教中的有礼貌等等,这些都是童话给儿童的教益。再如在《小马过河》中,儿童可以获得这些认识:马妈妈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让孩子有依赖习惯,对孩子教育应有耐心;小马爱劳动、有礼貌,或小马胆小、轻信。但童话的根本主旨是说明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辩证法和相对性联系,实践在认识过程中非常重要。显然,教师在童话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儿童去领会作品的主题和童话形象,透过这些童话形象去概括理解生活的真谛;再结合儿童个人实际,使之获得独特感受。儿童的思维在这种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循环往复形成创造思维。

另外,童话或隐或显地表现作者对未来生活美景的憧憬,或暗示社会发展趋势。教师要利用童话,引导儿童做出预见性的思考和推测,产生新见解,激发儿童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和探索。况且,作品大多的结局是美好的,正面形象总是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也使儿童有一种希望、一种成功感、一种必胜的信念,从而促使儿童付诸行动,取得真正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结果。

总之,在童话教学中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言运用训练和审美情趣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童话对儿童质疑、想象、分析综合等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影像教学法在山区县中学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依托学生的回答 恰当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