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时间:2022-07-16 01:41:39

关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摘 要] 对照农业产业化产生的背景、内涵和实质,回顾了静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现状,指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仍未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并着重分析了其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七项对策。

[关键词]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一、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对农业产业化始于90年代山东开放地区农村,后在全国各地条件较好的乡镇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腾飞”,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核心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本地资源为基础,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础,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其实质是建立以各自参与者主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而西北贫困地区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经济落后等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级政府采用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虽然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发展速度缓慢,与发达地区和同一地区农业基础、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从甘肃省贫困地区来说,“两西”扶贫二十年,农业产业项目各地试行了不少,但真正形成产业化格局的却凤毛麟角,大同小异,至今仍有5%左右的农户尚未稳定解决温饱,一时解决了的仍有一些还处于不稳定状态,一遇自然灾害,又可能出现小灾小反贫,大灾大反贫的现象,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其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多数农户尚无稳定的收入来源,农业始终停留在传统模式下运行,产业化尚未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内在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延缓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就静宁县而言,地处西北地区陇东黄土高原,属半干旱贫困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提出了马铃薯、果树、药材、蔬菜和养殖五大支柱产业,县委、政府连年加大投资力度,农、林、牧、水技术部门全力配合,进行技术推广,但时至现在仅苹果一业初具“产业化”规模,其他几项产业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一些农产品似乎有区域化生产优势,但规模小,档次低,始终不能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真正解决农民经济困难问题。如:马铃薯在静宁各乡镇都有较大种植面积,每年总产量都非常可观,但加工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多以原产品食用和销售;蔬菜等产业产销一直面临更多挑战,其主要表现是: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品种、质量、时间差等竞争日趋激烈,高营养、无害化的要求日趋强烈,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

那么,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究竟在哪里?其对策是什么?回顾农业产业发展二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所在。

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认识偏离,没有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业产业化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贫困地区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理解不透,认识不够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是负责和参与农业生产的领导者和组织管理者对农业产业化缺乏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不是按产业化的内在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而是撇开市场,不顾当地实际,盲目建基地、上项目,用行政手段强迫群众种这养那,结果造成劳命伤财,欲速则不达。二是一些基层干部没有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客观必要性。误认为产业化是发达地区搞的,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条件不成熟,发展农业产业化困难大,因而畏难情绪严重,不能放开手脚从事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活动。三是农民群众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缺乏参与意识和合作心理,对区域化规模生产、主导产业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等心存疑虑,担心上当受骗、得不偿失,持等待观望态度。所有这些来自不同方面认识上的障碍,致使领导者、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不能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不能很快形成,产业化发展步履迟缓。

2.规模生产效益差,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

目前,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还是一家一户,分散弱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大的生产规模,与农业产业化追求规模效益的要求差距大。同时,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中传统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仍占主体地位,农业处在粗放经营阶段,科技含量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此外,贫困地区虽然拥有较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但不少地方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制约着加工企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多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缺乏深度加工和利用,产业链条短,处于“一产一销”的低级阶段。

3.产供销脱节、贸工农分离,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化服务组织不键全

在贫困地区,由于农业与二三产业未形成拉通联动的格局,没有走上产业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工业、商业的拉动,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产业化经营系统内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导致农、工、商三者相互割裂,增加了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难度;由于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买难、卖难现象屡屡发生,致使农户不敢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此外,作为农业产业化有机组成部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和建全,服务功能残缺,服务工作不到位,起不到应有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主导产业的培植和龙头企业建设不够,缺乏产业优势和带动辐射作用

培植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关键。贫困地区在农业产业化试行中虽然也注意到了主导产业的选择,但多数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也未能充分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龙头企业的选择上大多数仅在原有的所属工商企业范围内进行,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实力差、功能单一,且过重注意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对农产品的带动能力不强,难以真正承担起龙头的作用,因而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户利益的实现和保护,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5.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发展缺乏后劲和保障

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化等,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深化认识,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观念

贫困地区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首先提高对实施产业化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从政府和各级领导角度讲,要强化发展意识,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作振兴农村经济的总方向,树立“以产业抓农业”的新观念,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统揽农村经济工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财政投入、行政引导等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要特别注意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有关产品基地、加工项目、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投资、贷款、补贴、税收上实行倾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2.以农户为基础,企业为龙头,市场为纽带,逐步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利益共同体和经营模式

针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要把建立和推行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引导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发展,使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分享二三产业的利益。从目前看,应重点推广下面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①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即以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把农民联合起来,对内开展服务,对外拓展市场,推动专业化商品生产发展;②流通企业+农户:即以外贸、商业、供销等农副产品流通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定向生产;③加工企业+农户:即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格局;④农资供应、科技部门+农户:即以农资、种子、饲料等农资供应部门和科技部门为龙头,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这四种经营体系如真正建立,贫困地区目前贸工农分离、产供销脱节的局面就会大大改观,就能稳步推进农业走向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就能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3.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主导产业培植,实行产业布局区域化

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和组织规模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据和条件,没有基地就形不成拳头产品,没有规模就难以占领市场。因此,贫困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搞好基地建设,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一是继续抓好连片开发,通过发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市场的示范效应,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分工、专业化规模经营。二是对已确立的基地要抓好配套建设,提高档次,在原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配套完善生产、加工、流通和技术服务设施,提高基地的产出率和效益。三是要根据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和开发前景,有侧重有选择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对于适应市场需求,资源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加大力度培植,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覆盖面,从而辐射带动其他行业滚动发展,尽快使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产品优势化为商品优势,单一优势化为综合优势,最终实现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性发展。

4.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决定着产业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鉴于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总体发育程度低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突出,应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侧重于构建各类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使产品实现转化增值。对于当地现有的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如粮食、畜产、农产、外贸等流通企业,要引导其利用自身优势,加强贮藏,运销能力,扩大经营规模,拓宽流通渠道,力争发展为贮藏、运销龙头企业。同时,要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优惠政策,集中人、财、物力举办一些新的龙头企业。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具体工作中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对于有较大产品开发、加工和开展服务能力的企业和组织,不分其地域、部门和所有制,都可以作为龙头企业来扶持。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广泛吸收农民参股入股,使企业和农户真正结为利益共同体。三是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增强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和市场竞争能力。

5.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全方位系列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而贫困地区在这方面恰恰是一个弱项,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农资、融资、运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当务之急。具体讲,当前要以农业和涉农部门为基础,以现有的服务体系为主体,强化农技、林业、水利、水保、农机、畜牧等站、所和农村供销社、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利用这些组织自身网点普遍,设施齐全的优势,将其设在县、乡、村的各类服务点完善发展,联网成体,构成多功能、综合化的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要大力支持乡村和农户创办各种类型的民间专业协会,产销合作社等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并引导其向辐射带动功能强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使其外联市场、上联龙头、下联农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6.推进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

农业产业化是与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要把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作为着力点来抓。一是牢固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良好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科技进步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突出搞好种子培育、品种改良、栽培模式、科学管理、病虫防治与检疫、冷冻保鲜、饲养方式、包装技术、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7.强化基础建设,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

要正视贫困地区各类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打破这个“瓶颈”制约,促进产业化的发展。这方面要重视做好两点:一是量力而行,适度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有重点地搞好一些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基础条件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改善,吸引外来投资。二是围绕“造田、植树、兴水、修路”开展全局性的农业基础工程建设,大力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增添后劲。

上一篇:一季中晚稻控氮增钾施肥技术试验分析与评价 下一篇:75%烟嘧磺隆·溴苯腈水分散颗粒剂田间试验总结